陈文媛,吴美雅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广东 惠州 516002)
脑卒中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群体中超过80%伴有并发症,吞咽障碍就是常见的并发症类型,该并发症是引起脑卒中营养不良情况的主要因素,可使脑卒中病死率增加[1]。目前,针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主要训练方法是吞咽康复训练,如渐进性进食、鼻饲护理、吞咽相关肌肉训练及咽部电刺激等,然而常规康复训练对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不佳[2]。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颅直流电刺激越来越多地受到治疗师及康复医师的关注。该治疗方式属于一种无创、便携及安全的治疗手段,在失语症、慢性疼痛、神经元损伤等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3]。本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及脑血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 或MRI 证实为单侧半球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②病程2周~6 个月,年龄≤80 岁;③同意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口咽部与颈部手术史;②昏迷及严重认知障碍,无法配合完成吞咽功能训练;③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或肿瘤;④洼田饮水试验<3 级;⑤中途退出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4~76岁,平均(52.26±1.45)岁;脑卒中病程5 d~6 个月,平均(2.86±0.43)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3~76岁,平均(51.99±1.43)岁;脑卒中病程5 d~6 个月,平均(2.91±0.4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具体如下:①口腔周围肌肉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做闭唇、嘟嘴、示齿、张口等运动。②感觉刺激:用冰棉棒刺激患者口腔与面颈部。③呼吸控制训练:指导患者做深吸气,缩唇呼气,持续反复,控制呼吸频率。④咳嗽训练:指导患者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⑤直接摄食训练:通过改变食物性状、进食姿势、控制一口量等来改善患者的进食情况。康复训练具体由专业治疗师负责,上述训练30 min/次,1 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具体如下:采用IS200 型智能刺激器(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公司),刺激主要采用6 cm × 4.2 cm 的等渗盐水明胶海绵电极,参考电极放在对侧肩部。将阳性电极置于健侧吞咽相关初始感觉运动皮质SIMI,参照国际脑电图10-20 系统电极放置法实施定位,左/右侧相关SIMI 区位于左侧半球C3、T3 连线中点或右侧半球CT、T4 连线中点。两组患者均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吞咽功能:于治疗前、治疗2 周后与治疗1个月后采用吞咽障碍严重程度量表(SSS)与改良吞咽障碍能力评价表(MMASA)评价。其中SSS 将安全食物质地分为7个等级(0~6 级),0 分为极重度损伤,6 分为正常,分值越低提示吞咽障碍越严重;MMASA 涵盖警觉、合作、呼吸等12个评估项目,量表满分95 分,得分越低表明吞咽障碍越严重。②脑血流:于治疗前与治疗1 个月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测定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与血浆黏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吞咽功能治疗前,两组的SSS、MMAS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1 个月后,两组的SSS、MMASA 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SSS、MMASA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 脑血流治疗前,两组的脑血流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 个月后,两组的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与血浆黏度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与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发生主要是卒中过程中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舌咽、迷走及舌下等神经出现损伤,引起吞咽中枢受损[4-5]。吞咽障碍会使患者正常进食受影响,让机体难以摄入所需营养物质,长时间容易引起个体营养代谢失调,影响脑血流情况,不利于患者康复,同时还增加肺部感染、反流窒息及营养不良等不良反应的发生[6],造成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提高。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主要是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通过调节吞咽中枢达到改善吞咽功能的作用。现阶段吞咽康复训练是常用的治疗方式,然而对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一般,同时也对脑卒中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效果不佳[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 周与1 个月后,两组的SSS、MMAS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SSS、MMASA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 个月后,两组的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与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与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效果满意。分析原因如下,经颅直流电刺激主要是采用合理的电刺激干预,经阳极电流刺激作用可刺激咽运动皮质,增加咽部兴奋性,改善吞咽功能障碍[8-9]。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提高咽反射、喉上抬幅度,明显降低患者误吸风险,扩张脑部血流量,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卒中病灶周围侧支循环的构建,促进中枢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大脑皮层对延髓运动核的支配,显著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可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其脑血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