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茜 董晓欣 庞文
(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2.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2200;3.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人口老龄化在我国乃至国际社会都是热门议题。截至2022年11月1日,我国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是我国面临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国家施政的必然选择。“积极老龄化”这一概念于1997年西方七国丹佛会议首次被提出,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被正式提出[1]。积极老龄化不仅是老年群体比重逐渐增大过程,也是老年群体生存发展权益逐步得到保障的过程。在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十四五”期间,将老年群体视为“成长的生命”是必然选择。积极老龄化应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原则和战略。
在传统孝文化影响以及中国特有国情下,我国家庭规模缩小,人口流动加剧,传统尊老敬老价值观念弱化,家庭养老方式已不可能完全持续,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在生活照料、经济保障与精神慰藉等各方面需求强烈。中国差异最大化的老龄化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逐步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因此,探究老年工作本土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民政部2016年发布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标志着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一大重要领域。《指南》中明确指出,社区参与是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老年社会工作者成为了社区居家养老的中坚力量。2022年“社会工作”再次被写入政府报告:“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其中,老龄化下的老年社会工作更是亟待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产物[2],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验证了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起源是西方国家,很多思想理念与我国国情不符,因此,老年社会工作者会在工作实务中因难以抉择或寻求不到最佳解决策略从而陷入伦理困境。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是在面向实践、走向实践以及对话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累进的[3]。我国养老工作需要在原工作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而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创新则成为这一改革的有力举措。
受经济发展、家庭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成员、群体需要面对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层级分化或差异情况,老年群体定会因社会资源分配问题导致生活现状出现较大差异,因此,中国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具有差异化、多元化特点。各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应结合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秉承“助人自助”原则,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社会工作路径。当前,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养老供给仍处在有限供给侧层面,并多向特殊老年群体倾斜,服务内容单一。因此鼓励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投身到养老事业,不仅可以实现养老服务载体多样化,更可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老年群体养老需求,为政府养老模式带来有效补充,强化养老服务兜底能力。同时还应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逐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组建了“银巢养老”“健康家园”等多个社会工作组织,政府、学者、服务人群等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些组织的诞生对当前亟待探究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提供了借鉴。其中“银巢养老”以针对不同老年群体展开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切入点,积极践行“积极养老、自主养老、以老养老”目标,让老年群体在老年期从“被服务者”转变成“价值创造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将传统养老模式与新兴服务业相结合,满足了不同阶层老年群体对文化娱乐、人际交往、学习的需求,具有推广价值。既有利于深入探究中国老年工作本土化发展对策与路径,夯实老年人积极养老理论基础,也能为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提供保障,是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成功案例。
“银巢养老”是宁波市首个由在校大学生注册的非营利民办养老机构,2017年注册落地,致力于帮助老年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志愿服务逻辑轨迹如图1所示。
图1 “银巢养老”志愿服务模式
综合性评估对老年群体能否从“被服务者”到“价值创造者”身份转变具有筛选功能。“银巢养老”自主开发有《老年人精神能力评估系统1.0》《老年人精神能力评估系统2.0》,使评估精准度进一步提高。从老年群体曾经从事的职业、年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等多层面进行评估分析,帮助选择适合的老年期活动方向和内容。同时结合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状况、参与活动的倾向与实际能力、个人意愿等方面,确定可以作为老年志愿团队的成员,并积极招募乐意参加其他活动的老年。
老年群体绝大多数均未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机构工作人员及相关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对象主要为老年群体。为顺利开展志愿服务项目,“银巢养老”构建“持证式”上岗服务体系双轨制,为“不因年老而老”的相关项目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表1 “持证式”上岗服务体系
志愿服务团队成员及大学生志愿者、老年群体志愿者均可在宁波市鄞州区“鄞领志愿”平台实名注册,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此信息化平台能够有效记录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市场,并借用银行模式,将志愿服务时长转换为积分,志愿者可凭此志愿积分享受银行授信额度更高、利息更低以及落户、体检、景区免费等福利。这一政策对双向志愿服务的开展均有较好的激励作用,而其注册、记录活动便可自动完成志愿服务保险机制的平台更是对志愿服务多了一层保障。同时,“银巢养老”更是借用“时间银行”将积分设计为可以兑换家政服务、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的模式,这对于并非以收益来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群体来说是一种回馈。
项目目的:紧密结合社区实际,构建社区老年大学,激发老年群体参与活动积极性,为培养“价值创造者”做努力。
项目主题:打造社区银巢大学·长者未来。在自己所在社区就能享受到老年大学的相关课程和学习知识的机会,同时在社区内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大讲堂,在老有所学的基础上让老人能正确认识和了解健康知识以及慢性病知识,促进“老有所学”。
项目内容:第一,打造社区内的老年大学。引进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组建志愿服务队。以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为切入口,以社区公益服务为导向,以课程活动为载体,在社区内定期开展老年活动,满足社区老年人益智、文化、娱乐等多样需求,为其赋能以提升综合素质,把“老年大学”搬进社区,解决老人上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第二,送知识上门。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号召,携手宁波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等医学载体开展“健康同心圆”共建活动,医院为老年群体提供内科、外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等义务诊疗服务,免费为居民现场答疑解惑。健康大讲堂的内容以老年群体健康为切入点,采取小组活动,聚焦高血压、糖尿病、骨科等主题,由主治医师、专业志愿者共同参与,指导老年群体了解疾病,培养正确健康观。
项目案例:“平时找不到合适的事情做,现在有了老年大学,生活充实多了。听听练练、写写画画,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下应街道景湖社区应秀娟老人仅2018年一年就参与课程12次,学会6种技能。截至目前,“银巢大学”已在30多个社区落户。
项目成效:构建“老年大学+社区”运营理念,打造“一社区一教学点”模式。在对老年群体、社区需求精准分析的前提下,确定社区项目,精准对接,分层教学,使课程对老年群体的吸引力逐步上升,老年大学与老年群体“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为中后期老年群体践行“积极老龄化”夯实了基础。此过程有利于提升老年群体中的个人人际关系,增强老年群体幸福感,也直接印证了人际关系在影响老年人幸福感中有显著中介作用[4]。
项目目的:以社区为单位,在阶段1基础上,设计可供不同类型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的社区活动。
项目主题:打造“益动社区”,鼓励老年群体参与社区项目活动。
项目内容:第一,精准对接,对老年群体进行分层分类。以社区为单位,确定社区特色“价值创造者”主题与方向。第二,“益动社区”活动设计。包括:(1)建立“老益笙歌”板块。此板块以社区为单位,主要挖掘能够、愿意、热爱娱乐项目的健康、低龄老年群体,使其积极带动本社区内其他老年群体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构建“以老带老”“老老相助”的社区养老新模式。(2)建立“乐育以闻”板块。此板块以社区为单位,主要挖掘能够开展教育育人工作的健康、低龄老年群体潜力,并对接该社区内适龄儿童以及外来务工子女,为儿童提供教育帮助的公益性社区教学活动。(3)建立“技有所承”板块。此板块以社区为单位,主要挖掘能够提供手工艺等传统手艺、非遗技艺的健康、低龄老年群体,并对接该社区及周边社区内的失业下岗人员、残障人士,为相关人员提供技能帮助,使其顺利实现二次就业。
项目案例:针对不同社区不同需求,为其打造专属的社区养老项目。“几十年的老手艺还能教别人,越想越有意义,比窝在家里打牌舒服多了。”73岁金家漕社区朱桂兴老人退休前是竹匠,在居委会介绍下成为银巢养老项目的授课教师。
项目成效:服务老人的同时,帮助老人实现基础自治,探索老年人自治新模式(自我管理、教育、服务),打造“长者益动”,努力挖掘社区老年骨干人员潜力,加强老年基层服务建设,构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积极养老新模式。
项目目的:以社区为单位,将社区内有才艺和一技之长的健康老人组织起来,转换为师资力量,定期定点为孩子们开班授课。
项目主题:老幼同堂,你学有所成,我教有所乐。将一老一小共融到一起以实现 “老有所乐”成为开展社区活动的崭新路径。
项目内容:2016年11月,由“银巢养老”项目团队和钟公庙街道繁裕社区居委会共同打造的公益平台“银巢·繁星文社”正式落地繁裕二村。平台面向社区老年人和适龄儿童,一是在保留街道、社区原有老年文化社团师资团队基础上,在社区内部招募老年群体中适合人员参与到社区项目中来。二是儿童在家门口快乐体验技能与知识。依托本社区有能力教授的老年群体授课,主要开设象棋、围棋、书法等特色课程。在本社区内上完课后,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全新体验,一段快乐回忆。作为授课教师的老年群体更是热情满满。
项目案例:77岁的薛阿姨退休以前是一名小学教师,退休后生活不再忙碌,感觉自己被社会边缘化了,通过主动报名成为“银巢·繁星文社”首位授课教师。截至目前教授近5 000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近6 000分钟。
项目成效:老人们在价值输出过程中收获快乐,能更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此项目不仅使儿童学习到很多家长难以教授的知识,同时在与老年群体沟通交流中强化了尊老敬老爱老意识;老年群体在教授过程中体验自身价值和老年生活快乐,不仅是“老有所乐”的体现,也是“老有所为”的深度体现,更是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工作的具体体现。在此过程中,其他群体收益也颇多,实现了多重公益价值。
项目目的:老年人在退出劳动岗位后,愿意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继续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这对于高知老年人来说是解决他们退休后不知所措生活状态的绝佳途径,使他们不仅能继续发挥余热,也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此观念指导下,“银巢养老”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城市高知老年人,通过“老骥行动”助力乡村文明建设,达到“老有所为”的最终目的。
项目主题:“老骥行动”通过前期“社区银巢大学”等载体,组织城市高知老人为乡村儿童、独居孤寡老人等弱势人群提供爱心服务,通过系列文化课程、素质拓展、医疗服务及科技沙龙等形式,实现城市高知老人与农村有效连接,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项目内容:老年志愿者每周前往不同的村落,以其工作经验、生活故事等为内容,以课堂讲座、节目表演、便民集市、一对一结对帮扶等方式,为村民提供文化教育、素质拓展、健康义诊、农业知识沙龙等多样化志愿服务,满足乡村居民生活需求。在此过程中,依托高知老年志愿者专业知识,为村民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以达到指导、促进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发展的目的,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项目案例:已有来自市委老干部局、市老干部退休活动中心及各社区单位老年协会的259名老年志愿者加入,均为60岁以上老人,退休前为企业管理者、单位工会负责人,有能力,有热情,不在意回报。该项目是“积极老龄化”理念直接体现。
项目成效:老人价值输出过程中收获满足与快乐。目前,“银巢养老”“铁杆”志愿者均是60岁以上老人,退休前为企业管理者、单位工会负责人,有能力、有资源、有热情,不在意回报。他们在活动中志有所为、老有所乐,收获了受益者的尊敬,体现了自身价值,自我身心均在活动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和舒展。
图2 志愿服务模式闭环路径
中国社会工作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以时代要求为己任、以人民要求为宗旨、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5]。“银巢养老”的老年社会工作实践,在老有所学中夯实基础,挖掘老有所长,并给予老年人以舞台,达到老有所乐,实现老年人群老有所为,并使其老有所获,进而使其愿意老有所学。此闭环“积极养老”模式,不仅让老年群体生活从“被动”到“主动”,更是从“被服务者”成功转变为“价值创造者”,是积极老龄化下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优秀案例。当前,银巢“积极养老”模式作为宁波智慧养老成功经验在《国家治理周刊》上刊出,并得到国家发改委认可,是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方式来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有益模式。积极养老道阻且长,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社会工作也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但“银巢养老”项目参与者积极发扬企业家精神,肯吃苦、善创新、能坚持,以先进的理念破解参与养老社会工作的难点。
同时,“银巢养老”还在搭建积极养老综合服务平台,集线上线下活动为一体,持续将有价值的健康老年群体与外来务工子女、下岗妇女等弱势群体形成不同程度生态链接方面有效整合了各类资源,目前已经形成“智慧用老”“智慧孝老”“智慧助老”等多个板块。银巢项目被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称赞为“有温度的养老”,作为中国老年工作本土化典型案例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