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提升策略

2022-05-18 23:56尹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思政育人

尹娜

[摘           要]  当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紧随时代步伐,完善高效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开辟搭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格局。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现状,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引领作用,提出优化提升策略,以期高校思政育人效果的最优化实现。

[关    键   词]  “互联网+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8-0165-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互联网作为新兴技术形态日益广泛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在全方位协同高效育人的背景下,互联网因其广泛而灵活、包容的特点正成为重要的媒介,发挥着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落实进程中的创新引领作用。[1]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紧随时代步伐,完善高效育人的机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开辟搭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格局。从而为处理其工作开展中的针对性难题和困境带来新的分析视角,以期高校思政育人效果的最优化实现。

一、“互联网+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互联网+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机遇

1.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现代互联网中的信息包罗万象,集聚多种信息为一体,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方便快捷,不再受传统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互联网提供丰富且有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源,既能够帮助教育者自我提升,又拓展了教育内容,向大学生传递最新教育思想信息,改革优化思政教育方式[2]。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时事资讯、新闻政要等信息,从而深化思想政治领域的知识储备,拓宽视野,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自身综合理论素养。

2.提升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代大学生群体主要以“00”后为主,是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新时代的大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更容易被互联网上的信息吸引,导致部分思政课堂抬头率不高,影响教学效果。而“互联网+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教学变革机遇,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性和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整合互聯网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及时在网络上根据兴趣需要去学习知识,还可以进行网络咨询,与他人交流、分享,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强化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新媒体等技术平台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传播和沟通途径,不再拘泥于原有的时空界限。网络社交平台的立体式互动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传播理论信息等更方便快捷,也更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掌握与内化吸收。互联网信息还具有实时性的特点,思政教育者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想法、需求与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与引导。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彼此之间更轻松自在,畅所欲言,教师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也会更顺利,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育人效果。[3]

(二)“互联网+教育”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

1.互联网信息混杂,容易影响大学生“三观”形成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更便捷和开放的同时,网络上的信息存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隐患。一些不良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使其思想、情绪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部分大学生会沉迷网络世界,分不清网络和现实的界限,从而逃避现实,影响人际交往。高校教育者在开展思政工作时,要及时帮助学生在混杂的互联网信息中抽丝剥茧,筛选出对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产生正面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加以科学引导,促进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2.互联网环境加大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难度

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有很强的依赖感。青年大学生是现代互联网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心理极易受不良言论的影响,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压力。[4]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不同专家学者学习交流,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和知识,思维和行为更加活跃。还可以根据区域、兴趣、年龄等,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及网络群聊、社区。这就对高校思政教育者的话语权提出了挑战,学生不再满足教师的传统单一教育引导,冲淡了实际教学效果。[5]

3.“互联网+教育”对思政教育者提出更高素质要求

“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的思政教育者不应仅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育人方式要与时代同步。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习惯于以往累积的教学思维定式,互联网意识和认知不太强烈。尤其现在很多高校采用线下计算机多媒体、线上学习通等平台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但是存在部分教师不会操作相关设备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素质,要会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下载现代教育资源、制作教学课件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DCAB3F58-CF02-46B0-B4BC-A64DB596D797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整体发展态势是优良的,但要构建“互联网+教育”格局,实现其协同育人效应的思想引领作用,部分院校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和改进。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量迅速增长,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部分院校育人理念陈旧,亟须与时俱进

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行为主体精准定位模糊。在传统的育人环节中教育者自始至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仅仅是接受者,以单项工程性的传递方式为主导,忽视学生的核心影响力,欠缺双重交流全过程,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其次,“执教”“育人”相脱离。从古到今,“执教”和“育人”便是教学工作者的双向重任,但部分高校会有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教育或是方式大于本质的状况。有的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育人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建立“互联网+教育”思维,还有的认为教育学生仅仅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忽视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职责。

(二)部分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忽视学生认同感

首先,部分课程教师仍然习惯采用灌输式讲授模式,没有结合实践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设备进行新尝试,或是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其次,没有与学生建立有效的互动沟通双向联系,无法让学生产生长效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排斥或是无法参与教育者的引导过程,也就不会产生认同感。最后,教育者忽视实践的重要作用,或是没有良好的环境去开展实践教学,因此没有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育人模式。

(三)部分教师育人内容创新不足,脱离学生实际

首先,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部分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知识储备做不到常看常新,讲授内容缺乏时代性和时效性,无法实时为学生解决对新兴事物的认知困惑。其次,教学资料的更新跟不上学生对社会新闻热点的关注程度,不能紧跟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留下上课过程中老师的信息落后和古板的印象,从而降低了教师的影响力。

三、“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提升策略

“互联网+教育”格局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全方位立体、覆盖全过程、各教育因素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新格局的形势下,要发挥互联网的实时、多样、广泛的优势作用,从而创新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提升其感召力。

(一)思政教育者树立“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工作理念

1.提高职业技能及理论素养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负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责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基本素养。与此同时应紧随时代步伐,将教育核心理念融入社会发展趋势中,塑造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理论知识的基础更深层次化、自主选择化和丰富化。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扎实的功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技能和理论素养,掌握更多、更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时事信息,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2.强化对网络新媒体相关技术的掌握

现在是“互联网+教育”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不能再故步自封,要及时了解并熟练运用新媒体网络等相关技术,提升综合技术能力和水平。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好“互联网+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优化合理的知识和网络信息;通过网络新媒体与学生沟通互动,创建线上资源整合后的优质网络课堂,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3.创新育人理念和形式,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观念贯彻育人全过程,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开创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和发展新模式,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优化教育方式和手段,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互联网+教育”内容

1.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宣传载体,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互联網+教育”环境下,高校教育者应以培养新时代有为青年为己任,加强价值观的引导。借助互联网平台这个宣传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全体教育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工作生活各领域,使之内在感同身受,外在行为养成习惯。同时,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宣传和渗透,拓展大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舆论形象,构造特色思政学科体系

高校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既要引导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互联网+教育”模式正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突破性成果,要利用好互联网的传播功能,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舆论形象,全力构建特色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

(三)借助“互联网+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

1.突破传统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信息化优势

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理当在结合传统育人方法的基础上,站在“互联网+教育”促进中国特色高校发展的高度,运用网络信息化突破传统的固定思维,借鉴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打消学生的抵触想法,避免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同时多个学科体系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施展教育职能。

2.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掌握网络教育主动权

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合理借助网络新媒体等,体现隐性教育,落实铸魂育人的首要任务。例如,组织网络直播课程、线上知识答题活动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我价值提升中深化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但是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在学习生活中发挥好它的积极优势,同时把握网络主动权,抵御网络不良现象的发生。

(四)结合“互联网+教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DCAB3F58-CF02-46B0-B4BC-A64DB596D797

1.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管机制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创新,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使教育方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高校要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的拓展,各级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主动落实各项工作;同时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使高校互联网教育平台成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流阵地。

2.整合校园内的媒体资源,建立特色网络思政宣传平台

高校应构建特色网络思政教育宣传平台,网络新媒体和校园媒体相融合,扩大覆盖面,实现网络教育最优化,打造数字化校园。例如,我院打造的官方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及时、有效地为我院学生提供了具有特色性、思想性、话题性、符合本校发展理念的有“新鲜度”的信息,并且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提升了学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满足了“互联网+教育”模式下一体化育人的新需求。

四、结语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青年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须朝着更高质量的工作体系迈进。与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相比,“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更加聚焦其内涵式发展,也更加需要合理借助“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作用优势,在工作理念、内容体系、工作方法、健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实现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张青红.互联网+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8):236-239.

[3]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51-55.

[4]卢东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51-52.

[5]娄晓敏.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6):136-139.

[6]孙学文,王晓飞,黄跃林.“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突破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1):159-162.

[7]杨于岑,张振.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52-56.

编辑 郑晓燕DCAB3F58-CF02-46B0-B4BC-A64DB596D797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