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展美育

2022-05-18 19:46卢娜刘茂清
民族文汇 2022年16期
关键词:手作匠心美育

卢娜 刘茂清

关键词:手作;美育;教学改革

1.研究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大命题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的①,其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的双重品格。在新时代、新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意味着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和追求,持守“中华立场”。“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开放的命题,因此要求高校的一线教师在学术及教学层面进行多样化的思考和多层次的把握。

《手作》系列选修课,课程内容集“生活美学”、“设计艺术”、“手作实践”为一体,让学生在亲身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更加科学自然的接受美育。以手作亲身体验美育为主旨的大学选修课程,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如何安身立命(专业课)的技能,更加注重的是体会设计艺术及生活美学对现实人生的改观与提升。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美育不断受到社会关注,中国人民大学还曾专门举办过“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学体系改革建设”研讨会。研讨会上提供的数据表明,各大高校确实开展了一系列的美育课程,“艺术概论”之类的理论类课程过于教条化和模式化,混学分的情况多见,而相关实践性的课程却很受学生们追逐和推崇。原因在于美育不是单纯灌输理论就可以解决的,一定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耳濡目染,亲身体会的建设。

国外的美育则是从更早的基础教育阶段便开始了,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发现高校中各俱乐部的活动海报更换频繁且设计表现水准颇佳。了解发现,这些平面海报操刀人并非设计专业的学生,仅仅就是长期浸润在充满丰富美学作品与高质量美学教育环境下的影响。

可见,大学美育要避免“知识化”取向。

美育与一般知识教育是有区别的,美育更注重于培育、发展和完善人的能力,强调的是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与训练中持续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高度,是滋养性的培育。要有体系化的实践,包括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如何体现实践性的指向和根本。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与教育过程当中要拥有有形的教育手段和更有生气的教育形式。然而,“教”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实现无形的人格心性的充实和完善,达到情感上的上升,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最高追求。

3.改革内容:

虽然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艺术作品鉴赏的具体对象和价值指向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美育应当始终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将文化自信、审美熏陶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中,高举生活改造的旗帜,将个体审美体验与艺术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

让美育在设计类选修课程中“活”起来。

首先,美育要“活”起来。生活美学作为与现实合一的价值关怀,表达的是超脱一般生活规训的体验。因此,美学与生活的关系必然是密不可分的。近代以来,美学逐渐趋向知识化和概念化,由于知识性话语的逻辑构造的需要以及封闭的学术氛围,美学反而渐渐背离了生活体验和与现实的联系,往往陷于自我求证的知识满足。令美育重新活化的根本,在于要将其真正以实践形式推向并深入到生活中。因此,要通过对“生活的美学”全新建构与美学实践的回归,将美学与现实重新连接,实现美学对现实的关怀,使美学真正成为支撑生活的精神力量,进而成为有意义的阐释活动。

其次,实施美育的课程模式可以“活”起来。用手作实践的课程模式让美育“活”起来。手作是有温度的艺术,从人类祖先开始双手造物以来,手作从开始的生存手段发展为艺术行为,慢慢被人们所迷恋;手作亦是良好的治愈术,它可以将现代大学生从对网络的依赖和对学习乃至情感生活的焦虑中解救出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安静的位置,回到心灵最初的地方,在实践与尝试的过程中逐渐受到美的熏陶。手作的诞生需要时间的浸润和匠人的思考,融入别样的灵感与心思,每一件手作的物品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别样的生命力。手作可以令学生们亲身体会过去时代的匠人精神和气质,感受时间与美的魅力,追求极致、感受完美的匠心文化。

4.改革目标:

以“匠心”展美育培育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健康心理、审美能力及创新思维。美育与一般知识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强调通过日复一日的浸润式熏陶来持续滋养人的个体心灵意识自觉,因而美育在总体上不是一套完整的“知识话语”,而是一种更加注重实践性的存在。要以“有形之教”为手段,在富有现实生命气息的审美活动中主动追求实现“无形的”人格心性的充实完善。以此为课改基础,增强手作及相关美育课程的普适性和泛用性,让更多不同基础的,不同专业性质的学生都能毫无障碍的接受手作美育的熏陶,进而真正理解美,以实现大学美育的最终目标。

5.结语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天然的,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对审美观的塑造,不仅仅是习得知识,更是在美育教育中了解人生、了解生活。通过美育改革,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并体会到美与艺术的魅力。让美育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成为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欣赏艺术的引路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10

[2]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的重要讲话》2020.9

[3] 王德胜著,《美学与文化论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5]朱宁 沈凌,《浅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手作皮具课程的心流体验》

[6] 刘悦笛,《生活中的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7] 成远镜,朱晶,《生活美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8] 谷鹏飞,《应用美学学科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 [法]米·杜夫海納,韩树站译,陈荣生校,《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10] 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彭锋译,《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与生活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孙献华.高校美育实践的新路径与新课程[J].江苏高教,2022

猜你喜欢
手作匠心美育
三十载坚守匠心传承“非遗”名菜
姚建萍:始于初心,臻于匠心,成于决心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手作上集 当代感物
老艺人的匠心
美育教师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一物一念 手作舒本
《亲切的手作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