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瑾
摘 要: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英文讲解员是联系外国观众与博物馆的桥梁。目前,国内博物馆英文讲解队伍的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做好英文讲解工作,成为当下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以西安半坡博物馆为例,探讨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当下,博物馆发展英文讲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英文讲解员;博物馆;文化传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30
0 前言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来到中国,走进博物馆,了解千年的中华历史,品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每年要接待上亿的外国观众,可见博物馆英文讲解在对外沟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笔者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工作的五年中,深刻体会到了当前的博物馆英文讲解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不能充分满足外宾的需要。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英语讲解工作,成了各个博物馆亟须解决的难题。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就当前博物馆英文讲解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粗浅建议,以供参考。
1 博物馆英文讲解现存问题
1.1 讲解员口语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国内的应试教育致使多数学生笔试能力较强,口语能力欠佳,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于考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口语练习。很多英语专业出身的学生即使通过了专业八级考试,在和外国友人对话时也十分吃力,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则更是成了口语“哑巴”。很多人在上学期间从未主动开口练习英文,更别提工作之后,上升到讲解的层次了。博物馆招聘的英文讲解员大都是在国内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缺乏口语锻炼,在讲解时不能随机应变,发音也常不准确,这就对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影响。
5年前,当笔者进入博物馆工作,成为一名讲解员时,曾参加过一次全国讲解员培训,记忆犹新的是,一次上课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某次陪同外宾参观博物馆,全程听下来迷惑不已,因为讲解员在每句话的开头都习惯性地加了两个单词“You say”,这让在场的所有观众不知所云。后来经过询问,大家才明白她说的是“You see”而非“You say”。本来精心准备的一场讲解,却因发音失误而闹了乌龙,使人贻笑大方。笔者以为,作为讲解员应当以此为戒,多多练习发音,才能“讲好中国声音”,传播好中华文化。
除此以外,笔者虽然是一名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但因在校期间缺乏口语锻炼,在面对英文讲解工作时,常常会感到紧张、压力大,生怕自己在讲解的过程中表现得不够专业,出现语法、用词等方面的错误,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讲解时自然是头脑一片空白,最终的讲解效果也不佳。因此,英语讲解员要提高工作能力,练习口语是第一要务。
1.2 英语讲解员数量偏少,且缺乏业务培训
在21世纪初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频繁。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冲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博物馆就成了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扇大门。笔者工作的西安半坡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7584件/套,展品数量352件/套,遗址展陈面积4600平方米,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都为外国观众了解中国史前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自2000年至今,馆内培养的英文讲解员不足10人,宣教现有20名讲解员。其中,只有2人参与过英文讲解工作。英文讲解员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外国观众的参观需要。
此外,博物馆针对外语讲解员开展的系统培训非常少,与形式众多、内容丰富的中文讲解培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安半坡博物馆恰巧是全国讲解员培训基地之一,自1998年成立以来,中国博物馆学会、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在此共举办了六十余场中文讲解培训,数量十分可观。相较之下,数量稀少的英文讲解培训导致讲解员的综合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讲解员学习英语全凭个人的自觉、努力和对宣教工作的热爱。因此,对于博物馆来说,想要培养更多优秀的英文讲解员,就要在发掘人才和培训上多下功夫。
1.3 讲解员缺乏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掌握交际双方的文化,具有良好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能像交际对象的本族人那样发散思维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英文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观众所在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一般来说,中国人讲话较委婉,重意合,来自英、美国家的观众语言表达形式却更倾向于简练直观。例如,西安半坡博物馆出土文物展厅的一件文物“波折纹细颈壶”,它的中文讲解词为“波折纹细颈壶的外壁环绕着曲折条带纹图案,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它既像水面泛起的层层涟漪,又像是远处起伏的山峦……”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人思维的主观性和追求意境的审美情趣,与英、美人倾向于逻辑分析和注重客观性的思维方式相违背。
此外,中文讲解词往往侧重于对文物外形的描述,对于文物的时间、成因等相关背景知识则涉及不多,这其实与中国人整体优先、主观、笼统的思维方式有关。相较之下,西方人则更善于分析,注重相关展品的背景知識介绍。例如,鹿纹彩陶盆的中文讲解词为“口沿上饰以黑彩,两两相对,盆内绘有四只可爱的、神态各异的小鹿”,形象地描绘出了鹿的神态个性。该段讲解词仅仅用一句话介绍了鹿纹彩陶盆的纹饰,对其瓮棺盖的特殊作用却只字未提。就笔者所见,有很多讲解员习惯于将中文讲解词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讲词,这既不符合英、美国家观众的思维习惯,又对传播中国历史文化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写英文讲解词的时候,要灵活地删减或增加讲解词内容,考虑到外国观众的思维方式,不能生搬硬套。
1.4 缺乏复合型人才
当下,博物馆缺乏既懂考古、历史、博物馆学又精通英文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英文讲解员都是在工作后通过自学英语上岗的,这些人往往对博物馆承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缺乏扎实的口语交际能力,因而在与观众沟通的过程中出现了“听不懂”“不理解”“不知道怎么说”的现象。相反,英语专业的学生口语较好,对于博物馆、考古、历史等相关知识却知之甚少,在讲解时不能对讲解词进行拓展延伸,因而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笔者在上大学时主修英语专业,对考古学、博物馆学等知识了解不多,参加工作后虽然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但所学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因而在讲解的过程中常常会被观众的问题难倒,尤其是考古学概念,只能做最浅显的回答,无法同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针对这样的现象,除了讲解员自身需要努力之外,国家还需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
1.5 翻译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有待商榷
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与文明的见证,也是对外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纽带。文物翻译的好与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能否走得出去,传播得更远。笔者注意到,部分博物馆对于同一件文物的英文翻译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版本,致使讲解员在选择版本时犯难。如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人面网纹彩陶盆,讲解词和英文导览机的翻译版本为“Human Face Net Pattern Colored Pottery Basin”。显然,这种逐字的翻译方式违背了翻译讲究“信、达、雅”的基本原则,且听起来略显生硬。反之,出土文物展厅的展板上,“人面网纹彩陶盆”的翻译为“A Painted Basin with the Design of Human Face and Fishing Net”。笔者又专门登录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官网,查阅了对人面鱼纹彩陶盆的翻译为:“A Painted Basin with the Human Face and Fish Design”。这两种翻译方式不仅表达清晰,语序还符合英美观众的思维习惯,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笔者认为,翻译应当在理解汉语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英语思维来进行翻译,而博物馆作为具有收藏和展示职能的公共机构,也要在对其文物进行翻译时,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校正,避免文物出现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2 发展博物馆英文讲解工作的几点建议
2.1 讲解员要培养自身学习意识,提高讲解能力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讲解员,就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提高学习意识、积累学习经验。博物馆的讲解涉及了历史、考古、博物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英语讲解员不仅要精通英文,还应通过查阅网络、阅读书籍、参加培训等多方途径不断拓展知识面,弥补自身短板。基础打好了,才能在工作中将英语知识和其他学科相结合,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2.2 加大对于英文讲解员的培训力度,将英文讲解纳入年度考核计划
博物馆应加强对于英语讲解工作的重视,加大对讲解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与锻炼讲解员的口语能力、交际能力,激发讲解员对于英文講解的热情。博物馆可邀请经验丰富的英文讲解员、外语学院的专家、外教等通过一对一帮扶、开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讲解员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要将英文讲解纳入年末考核机制,可通过展厅讲解、台上讲解、撰写英文讲解词等方式进行考核,对考核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并适当提高绩效薪资。对于成绩十分突出的讲解员,博物馆可以制定相应的出国培训计划,为他们创造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以此调动讲解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笔者工作的单位就曾派一位前辈出国学习英文,回国后,她的口语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并在陕西省文物系统讲解员比赛中荣获外语类一等奖,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2.3 培养讲解员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考虑到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倾向,讲解员在撰写讲解词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西方人注重分析推理的特点,在讲解内容上直入主题,略去抒发情怀、描写意境等的渲染性文字,增加对展品的时代概况、用途、制造方法、纹饰等背景知识的描述,力求对文物进行客观而详细的介绍。
此外,讲解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主动地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除了在讲解过程中积累经验外,还应通过其他方式如网络、书籍等了解不同国家的特定思维模式、价值观、宗教文化、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学会求同存异,包容不同的文化观念,并根据观众本国的文化特点量身定制讲解词,才能打破文化交流屏障,使观众了解并接纳中国历史文化,最终达到有效讲解的目的。
2.4 博物馆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对翻译工作的重视
博物馆应加强对文物翻译工作的重视,为避免在对文物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一件文物有多种翻译的现象,可以尝试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邀请英语系的老师对文物进行系统而专业的翻译,从而保证文物英文名称的专业性与专有性。
此外,各大高校也应考虑在历史或文博类学院中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课程,即专业英语,培养兼具考古、历史、博物馆学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英语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保证博物馆英文讲解员的需求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笔者认为,大学可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秉承实用为主的原则,结合当地社会及历史发展情况,自主编写以博物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知识为依托的专业英语课本。该课程不仅与大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而且满足了学生今后的发展需求,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的必要途径。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蒸蒸日上,各大馆对招聘人员掌握翻译、考古学、博物馆学及历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要求也会提高,在历史及文博学院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也为日后博物馆建设更为专业的讲解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变化与发展可谓日新月异。随着祖国日益繁荣昌盛,西方世界也开始重视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英文讲解员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因此,博物馆应当高度重视英文讲解工作,建立讲解员培训与考核激励机制。此外,讲解员也要不断地努力,全方位提高讲解水平,通过讲述历史的方式,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为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盛洁桦.试探博物馆英文讲解中跨文化意识的把握[J].自然博物,2017(00):74-78.
[2]章荣玲.关于博物馆英语讲解工作的几点思考[J].长江文化论丛,2011(00):328-333.
[3]李依薇.浅谈博物馆英文讲解[J].科教文汇,2014(20):218-219.
[4]付晶晶,王天妍,李铁.博物馆文物名称英文翻译技巧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64-166.
[5]张礼智.陕西省博物馆百年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278.
[6]马雨林.历程—纪念半坡遗址发现60周年[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63.
[7]孙颖.“博物馆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英语教师,2011(4):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