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辉
摘 要:避暑山庄在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揽全景;在山脚前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既含蓄而又平添情趣。可见,山顶、湖间、松荫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地点,在这些地方建亭,使人在亭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能够达到更好的园林景观艺术效果。
关键词:锤峰落照亭;南山积雪亭;四面云山亭;北枕双峰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13
1 避暑山庄之亭
避暑山庄建于1703—1792年,历时89年,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园内构景融北国园林的粗犷雄伟和江南园林的精巧秀雅为一体,主要景观由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构成,史称康乾七十二景。亭作为园林建筑中的一种基本建筑类型,在园林中的运用到明清时期进入鼎盛,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建筑形制和文化品格。山庄内园林接近自然,又经人工营造,景物配置有疏有密、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有动有静,十分得体。在建筑安排上有主次,配置上有远近。园内山雄水秀,草木茂盛,120余组风格迥异的园林建筑,运用了大量的亭、台、楼、阁、榭等多种建筑形式,选址、造型和周围环境的设计十分讲究。其中亭这一建筑形式运用得最多,在山区、湖区、平原区,无论在哪一个区域里,都因地势、环境、功能的不同构建出形式、尺度不同的亭,既方便眺览风光,又可以作为观景的对象,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园林整体中,亭的体量虽然不大,但造型多样,灵活精美,各部分之间存在较严谨的比例关系,并互相牵连和限定,进而丰富了园林内容与艺术情趣,形成了固有的体型特点与造型之美。首先体现在亭的平面形式上,有正方亭、长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十字亭、圆亭等,在单体平面上寻求多变的同时,又在亭与亭的结合和亭与廊、墙、房屋、石壁的结合,以及建筑造型上进行创造。其次体现在亭的屋顶做法变化多姿,屋顶是最具代表性和特点的部分,有方攒尖、圆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等,有歇山顶、重檐顶、抱厦顶等,屋顶形式端庄气派,可以说亭的造型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屋顶的艺术美。最后体现在亭基、亭身、色彩上,在亭基、亭身的构造与色彩的搭配上非常讲究,且极富变化、各具特色。亭身是建筑空间的主体,或开敞通透,或封闭围合,均表现出亭身之美,亭基则起烘托作用,使亭的个性更加完善。山庄亭的结构、用料、环境和空间,更好地表现了人和自然的亲和关系,更加注重观赏性和实用性,更加明晰了环境生态意识。造型的灵活多样是亭本身的建筑特点,而避暑山庄的亭在园林中的作用绝不仅仅如此,它们“点景”“引景”“借景”“对景”,与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巧妙地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从而使整个避暑山庄丰富多彩。
避暑山庄在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揽全景;在山脚前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既含蓄而又平添情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论述:“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可见山顶、湖间、松荫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地点,在这些地方建亭,使人在亭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能够达到更好的园林景观艺术效果。
2 山巅安亭 登高远眺
避暑山庄地形复杂多样,但无论在哪个区域都能看到亭的身影。由于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可以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从园林艺术的角度来看,造亭于山巅峰顶,可供登高远眺,登亭赏景,讲究借景,这种借景方法被称为“因高借远”。这种造亭方法,可纵目远眺,避暑山庄外有群山环绕,内有层峦复岭,为登高远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巅安亭不仅可以丰富山的立体轮廓,还能将各处景物联系起来,相互呼应,丰富了观赏路线中的整体效果,同时给游览者一个幽僻、清静的环境。如山区的六亭—锤峰落照、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面云山、古俱亭、放鹤亭大体是沿山区一周布置,构成了一个距离大体相等的视线交叉网,从而控制了整个山区的环境。康熙帝依照“因高得旷,于延山宜”的原则,在山庄山区的高峰之巅建亭,在亭中可以远眺山庄内外的远山峻岭。故此在西峪北山峰顶建锤峰落照亭,在西北山区最高处建四面云山亭,又在旷关北侧、双峰之巅分别建南山积雪亭和北枕双峰亭。亭的选址不仅要环境优美,更重要的是观赏周围景色的最佳点。山庄山区内亭的构建,正是这种审美价值的体现,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面云山、锤峰落照的位置正是山区的几处制高点,形成了立体交叉的视线网络,全部山区、湖区、平原区风光尽收眼底,遥望近观如屏的山峦秀色和外八庙风光。从园看亭,形象突出醒目,景观生动,吸引各向视线交集于亭,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山庄的观赏内容,在空间上形成了完美的统一。
锤峰落照亭(图1)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二景。此亭是一座卷棚顶歇山式大型风景亭,四周設置围廊,外侧共有20根立柱,内侧有门窗。此亭处于山庄西岭上,西与四面云山亭相望,东以宫墙外山峰为对景,在围廊中,可眺望山庄内外的景色。锤峰落照亭与山庄东面高耸于群山之上的磬锤峰遥遥相对,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东方的山峰呈现深暗之色,唯独磬锤峰映着霞光夕阳,巍然挺立,看上去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康熙帝在《锤峰落照》定景诗中写道:“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巉岩自有争佳处,末若此风景最幽。”乾隆帝在山庄期间经常登临此亭,并写诗多首,对所见的景物进行描绘和歌咏。乾隆四十六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乾隆帝陪皇太后到此登高时所作的《九日登高作歌》,镌刻于亭西南的石碑:“九日登高传自古,兴来今日吟杜甫。笑他未识此中佳,蓝水玉山奚足伍。塞峰苍翠天泬寥,潭清武烈翻银涛。俯仰间可会万里,讵惟即景恣清遨。试云万里如何会,高字其义所包大。天之高也日月运,地之高也嵩岱最。奉兹三者曰惟君,君之高也仍籍民。徒恃厥高弗恤下,危乎危哉高将沧。名之高者实或堕,言之高者行难随。曲高六律和必寡,堂高数仞终就卑。偻数斯其小者耳,然则欲高有何美。一览七字促成章,登高降下仍兹理。”
南山积雪亭(图2)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三景,位于山庄北面的山峰之巅,此亭是一座单檐双排柱攢尖顶方亭,外排四角各有三根方柱,内排四角各有三根圆柱。在此亭向南可遥望僧冠帽山景,向东可一览山庄湖区,再远眺则是山林中的普乐寺和磬锤峰,向北眺望则是洁白耀眼的积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故此康熙帝诗中赞誉:“图画难成丘壑容,浓妆淡抹耐寒松。水心山骨依然在,不改冰霜积雪冬。”诗中描写了山庄南岭遍布青松,使这里的山色一年四季总是苍碧青翠,松涛阵阵。不管春夏秋冬,只要登临此亭,都能观赏到胜于“图画”的美景。在景观上有远近,群峰顶上的建筑,互为因借,在南山积雪亭可望湖水,环抱一径长堤相连,岛上绿柳成荫。越过湖光岛影,更有远山相借,形成了虚与实的景色。
北枕双峰亭位于南山积雪亭北侧,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景。与南山积雪亭相对,此亭是一座双排柱攒尖顶方亭,其结构和造型与南山积雪亭相同。亭前原有形状如竹笋的两块青色大石,上面刻有康熙帝题写《北枕双峰》诗:“钦崎岗岫紫宸关,乾地金峰坎黑山。若热云生双岭腹,盆倾瞬息落西湾。”乾隆帝和诗:“欲排云雾扣仙关,咫尺罗天即此山。却喜清明聊纵目,滦河如带一湾湾。”《热河志》记载:“山庄内直北山巅有亭焉,斗拔悚起,与西北金山、东北黑山,颉顽鼎峙,圣祖题曰:‘北枕双峰,其势排空意向,如天门双阕,对拱檐楹。亭前两石笋,秀削青瑶,矗立云际。”北枕双峰亭位于高山之巅。登亭北望,可见百里之外的金山和黑山两座山峰,西北的叫金山、东北的叫黑山,两山遥遥相对,而此亭恰恰在双峰之间,故名为“北枕双峰”。就因一亭高居山顶,这座山叫作北山,是一座马鞍形的两座山峰,中间有一较低凹的过梁,过梁上的青枫绿屿和罨画窗,好似一副担子将两端山峰端起,两端山峰各建一亭,不但保持了担子的平衡,而且增添了神奇色彩,北亭为北枕双峰,南亭为南山积雪。园林艺术设计就在于因势利导的补救自然,而此处将设计的匠心表现得恰到好处。
四面云山亭(图3)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九景。此亭是一座十六柱单檐攒尖顶方亭,其造型简明而大方。地处山庄西北峰顶上。登亭四望,苍山如海,群峰环绕。向北金山、黑山并峙天际,向东天桥山凌空飞架,南望僧冠山银装素裹,西眺广仁岭磅礴蜿蜒。无论朝暮往哪个方向远眺,都可以观赏山庄外的峰峦秀景,每当烟云笼罩峰峦沟壑时,此亭四周犹如一派茫茫云海,好似浮于云海之上。从园林艺术角度看,四面云山有很强的观赏性,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因高借远”的建筑技巧,园内造亭,凭借地势之高,远借园外佳景。正如《热河志》中描述:“山庄西北偶最高处,一峰拔地,构亭其上,圣祖题额曰‘四面云山,朕曰:‘山高先得月,峻岭自来风。是亭切汉凌霄,群山拱揖,各开生面。东眺天桥,云垂檐际;南则玉冠诸峰,望如屏列,北则金山、黑山屹峙;广仁岭迤西诸峰,盘礴案衍,络绎奔赴,凭虚纵览,万景天全。”山庄中“巧于因借”比比皆是。有借水、借山、借花、借月、借声……但“万景天全”般的全方位凭借,非四面云山莫属。四面云山亭原设有隔扇窗,面东挂康熙帝御题“四面云山”匾额。内部陈设有宝床一铺,下铺漳绒毯、茅墩二件。四周悬挂康熙、乾隆帝御书字各1幅,乾隆帝御书石刻对联2副,横批23副,挂屏18件,并备有锡如意盆和夜净各1件。皇帝常于九九重阳节登亭远眺,设狍子肉宴席,何其潇洒。
3 结语
避暑山庄古老而优秀的园林建筑古朴清雅,韵味悠长,是北方、南方、西北方园林艺术的大融合。园林内有亭50多座,或单置山顶,或庭院一隅,可登高眺远,可湖边观鱼,从亭台基质的选择、建造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及细部装饰,无不显示出造园者的独具匠心,也是当时皇帝休闲、纳凉和现今游客休憩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