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石磊
摘要:“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光辉体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我军强军事业的客观要求。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传统文化;“德育”思想
2019年11月27日,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讲话中明确指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习主席教育思想的重要命题。深入探讨这一命题的理论依据、文化底蕴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习主席教育思想,自觉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提高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光辉体现
在人类发展史上,“教育”活动始终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进化,正是由于人类不断互相学习优秀的文化,互相交流生活经验,历经千年风雨的人类文明才得以保存下来并继续发展。“教育”可以说是一种与人自身发展和完善紧密相连的活动,古往今来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们都曾试图对为什么教育、如何教育,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作出科学解释,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教育观点也相去甚远。在马克思之前和同时代,西方思想家有关教育性质的认识主要强调了教育的伦理性、神圣性、自然性等,致力于分析教育与人的内在精神成长、教育与信仰问题、教育与儿童内在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首次提出了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问题,这在教育性质认识的历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它揭开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学者有关教育神圣、教育平等、教育自由等的神秘面纱,为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教育问题以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南。
在19世纪之前的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大体上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这是古典主义的观点;一种认为是为了培养等级社会所需要的达官贵族或精英人物,这是世俗社会的观点。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止于人自身的完善,更不是为了培养达官贵族或精英人物,而应该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斗争和进步关联起来,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和社会责任,培育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他说,“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通过教育动员无产阶级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作现实的斗争,从而赢得自身的解放和整个人类的解放。这是马克思关于教育工作根本价值取向的基本认识,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关系等方面,论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受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它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制约,并对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有着明显的阶级性。
歷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的动态结合形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无非是不断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的辩证过程。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能力,它表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现实关系和客观过程。而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进行生产、形成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它既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人与人矛盾的客观需要。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又要求有相应的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为其服务。这样,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起点和原动力,形成了一个“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对立统一过程。其中,决定作用是反作用的基础,反作用又制约着决定作用。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最终动因。生产力不仅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是物,是死的,只有劳动者人是活的,人的因素第一。因此,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它包括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
习主席提出的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军事教育的目标,强调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全面深化军事院校改革创新,把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出发,对我国军事教育性质的科学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光辉体现。
二、“立德树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主席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凝聚和贯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德育思想”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丰富、最宝贵的部分。早在西周时,以周公旦为代表的思想家就提出了“天命转移,以德配天”的历史观和“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在周人看来,历史的发展虽然是由天命决定的,但“天命靡常”,它并非固定的,而是转移的。天帝和君主之间并非是自然的血缘关系,而是一种政治和道德关系,它把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当作自己的嫡长子,派到人间来统治疆土臣民,称为天子。所谓天子,并非从血统意义上来说的,而是从政治和道德意义来说的。如果统治者不顺从天意而胡作非为,政治腐败,道德卑劣,那么他就得不到天帝的保佑,不配作天帝的儿子,天帝就会另选道德高尚的人来当天子。而天帝又是如何知道统治者的道德是否高尚呢?《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帝以老百性的眼睛为眼睛,以老百姓的耳朵为耳朵,凡是老百性拥护的,天帝就保佑;凡是老百性反对的,天帝就惩罚。因此,在周人看来,他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够取代殷商成为最高统治者,完全是由于殷纣政治腐败,道德卑劣,为老百性所反对,为天帝所唾弃,而周文王、周武王则道德高尚,为老百性所拥护,为天帝所选拔的结果。这一理论把统治者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作为一个政权合理性的根据,较好地回答了西周政权的合理性问题。按照这一理论,天帝不仅把疆土臣民委托给君主来统治,而且时刻监视着君主是否有玩忽职守的失德表现。因此,西周的统治者总是不断地告诫后代子孙,一定要加强道德修养。到了春秋时代,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周人“敬德保民”的思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政思想。战国时,孟子把孔子的“德政”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并以其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四心”“四端”理论,强调个体人格的完善,把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作为教育的目标,对德育思想作了系统地论述。《大学》把“明明德”作为“大学之道”的第一纲领,提出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提出“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把“至诚”的道德修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把“立德”作为“三不朽”之首。《管子·权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所有这些,都说明“立德树人”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习主席提出的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军事教育的目标,强调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全面深化军事院校改革创新,把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军强军事业的客观要求
在新形势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军队的时代重任是实现强军目标、支撑强国伟业。强国兴军,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强军事业对人才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从郭伯雄、徐才厚腐败案可以看出,买官卖官、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之风严重地侵蚀我党我军的肌体,这就对人才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我军强军事业的实际需求,习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提出了“立德树人”的军事教育目标,强调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全面深化军事院校改革创新,把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强军事业的客观要求。
四、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军事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就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建军贯彻到军事教育全部实践中。因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就是军队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的前提条件。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是要军校学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形成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是要培养军校学员的政治定力,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
用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是要培养军校学员对党忠诚的纯洁品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习主席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培养对党忠诚的纯洁品格,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的根本保证。
总之,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使全体军校学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成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5.
(作者简介:李萌,武警指挥学院军事文化教研室讲师;石磊,天津仁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