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档案史料看清代两江总督陆建瀛结局

2022-05-18 07:48陆德洛
档案与建设 2022年4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

陆德洛

摘 要:晚清时期有关两江总督陆建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结局存在极大争议和流言,清代正史记录亦语焉不详,使得后人回溯这段历史时往往莫衷一是。通过对当时原始档案史料的梳理和研究,基本可以肯定陆建瀛确实在太平军攻占南京时被杀,但由于丢失南京的后果太过重大,有关其处分事宜仍在朝野内外引发不小波澜。

关键词:太平天国;陆建瀛;清代官场

陆建瀛,字立夫,湖北沔阳人。1822年中进士,历任编修、侍读、直隶布政使,为政“皆应机宜,所历有名绩”。1846年升授江苏巡抚,任内主张漕粮海运。三年后,擢两江总督,于盐务、河工均有建树。他是太平天国战争中殒命的第一位总督高官,而围绕其结局又引发出诸多的争斗和流言。随着清宫档案陆续编辑出版,不少历史疑云得以逐渐清晰。本文拟从相关档案史料出发,梳理陆建瀛结局的重要细节,以还原真实历史,并由此观察清代官场运作的规则风气。

围城挣扎

1852年秋,太平军打出广西,进入湖南,并于1853年初攻克武昌,长江大震。清廷为巩固江南,赏陆建瀛头品顶戴,授钦差大臣,旨令其赴上游督师。1月23日,陆率3000兵勇从南京开拔。2月15日,太平军在连克黄石、蕲州后,于武穴一举击溃了陆建瀛布置的防堵,总兵恩长阵亡,清军溃散。陆建瀛闻讯大惊,急向九江方向逃遁,“星夜放下彭泽”。据载,当时总督坐船上有属员对退缩有疑问,随行武弁立刻拔刀相向,并警告他不得张扬。[1]18日太平军“前队亦已驶至,放火箭焚其船,(陆建瀛)因另坐小船”。23日,船抵安庆江面,遣弁通报安徽巡抚蒋文庆太平军将至,即飞驶南京。24日,安庆失守。对于自己的行踪,陆建瀛不敢掩饰,如实上奏。清廷大惊,于26日颁谕将陆建瀛革职留任。

此时南京城内除了陆建瀛,还驻有江宁将军祥厚、江苏巡抚杨文定、江南提督福珠洪阿、江宁布政使祁宿藻、江宁副都统霍隆武等诸多大员。而陆建瀛遁往南京途经芜湖,将杨文定原先在此的布防全行撤换,引发不满。杨文定、祥厚等“函嘱陆建瀛赶统舟师,仍赴上游迎击”。陆则充耳不闻,“晏坐衙斋三日,并无回信”。看出大事不好的杨文定旋借口“移驻镇江赶办防堵”,于3月2日逃离南京。陆建瀛则装模作樣地上奏“严密防守江宁并请饬向荣东下攻剿”。为开脱罪责,陆氏特夹片奏陈:“臣本寒家,历任京职二十年,外官十余年,依然屋无寸椽,田无寸土,人所共知。……现在军饷支绌……查臣廉俸等件,均计已支未支尚有银四万两,拟请悉数发给江藩司库,以供支应。”[2]3月2日,清廷温谕诫勉:“著陆建瀛遵照前旨,一面援应安徽,一面与该将军等和衷商榷,计出万全,即将防兵全行撤归梁山,即当竭力扼守,毋令贼艟阑入。”[3]但就在清廷幻想固守江宁的同一天,南京城内大员之间的矛盾已公开爆发。祥厚、福珠洪阿、霍隆武、祁宿藻联衔奏参督抚龃龉、罔顾大局,报告南京“民情加倍惊慌,更多迁徙”。

3月6日,清廷接到联名奏参的折子,顿感不妙,即刻颁谕:“陆建瀛辜恩昧良,厥罪尤重,著即交祥厚传旨拿问,委员解交刑部治罪。所有钦差大臣关防,著祥厚祗领,并著兼署两江总督。”[4]同时将杨文定革职留任。但一切为时已晚:7日,太平军前锋进抵南京近郊。10日,祁宿藻因忧愤呕血而死。19日,兵临城下的太平军一举夺占南京外城,次日攻破八旗驻防城,南京清方在城大员全部阵亡。

詈骂与谣言

就在太平军进行南京战役时,清朝官场已经有人把惊惶的情绪撒到陆建瀛这一“罪魁”身上。

3月13日巡视东城兵科给事中吴廷溥就以“东南大局危迫”为由,奏请将“贻误军机之陆建瀛即行就地正法”。可能是抓来杀头还不解气,吴廷溥又夹片要求抄陆建瀛的家。其绘声绘色地描述道:“其眷属现于正月陆续至京,每日进城车数辆,十余日尚未到齐,雇有保镖十人,沿途护送。其辎重之富贵,可想而知。”[5]次日,翰林院侍读何彤云也上奏了类似的折子。清廷当日即颁谕,命郡王僧格林沁查抄陆建瀛在京家产。但陆氏家眷在京“住房六十八间,系租得内务府取租官房,此外并无房产地亩”。清廷便再颁谕:“陆建瀛之子刑部员外郎陆钟汉均著革职,……原籍家产及任所资财一并查抄。”在颁给署湖广总督张亮基的上谕中还愤愤地写道:“倘有隐匿寄囤及委员走漏消息等弊,惟该将军、督抚等是问。”[6]4月24日,张亮基奏复查抄陆建瀛家产情形说:陆家“祖遗水田一百一十六亩零外,其私置之业,只义田一千二百三十亩四分八厘三毫、坟茔祭扫田一百四十八亩五分三厘二毫;房屋二所,均被水冲圮,尚未建造”。[7]

太平军在攻占南京后,于5月13日派出2万余人开始北伐,直指北京。5月19日再派出战船千余号,溯江西征,巩固上游。这一切都使清廷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而恰在此时,江苏按察使查文经于5月23日奏报:“据建阳卫守备汪大成禀称,江宁逃出之人皆言陆制军现在贼营,头带黄冠,身著黄袍,遇害实伪言耳。署太平府潘,本年正月十九日并未开印,夜留陆署内居住。据外人云,谋为不轨,……现在潘深恨守备,有谋害灭口之心。”[8]咸丰帝在接报后朱批:“所禀各情如果属实,真乃天地所不容矣!”随即颁谕命两江总督、安徽巡抚等大员深入调查。7月27日,新任两江总督怡良将有关陆建瀛通敌的调查情况奏陈,其中说:“陆建瀛平日居官行事独断独行,不肯与人商酌和衷办理,僚属多不甘心,士民亦有评论。无非因其位分已尊,难与较量,多年隐忍,众论不能翕然,或者民间造此浮言,以泄平时之忿。”而南京城破时,陆建瀛正赶往江宁将军衙门议事,在小营遭遇太平军突击队,“刀砍头面三伤,登时坠马殒命”。随行护军将其尸身抬回,装殓后埋在总督署东面的水月庵旁。[9]怡良还特意在折后附上了汪大成的亲供:“卑职与潘牧素无仇隙,因陆制台与潘牧不能报效皇上,心中不平之气,故有夹单。”[10]8月4日,咸丰帝在批阅了怡良的奏报后朱批道:“陆建瀛身系大员,断不至昧于大节。汪大成任意污毁,可恶之至。”[11]

虽然有官方调查澄清,但陆建瀛投敌的说法却不胫而走,晚清稗史《咸同将相琐闻》有《陆建瀛失金陵》一篇,其中载:按陆氏之遁还金陵闭户不出也,或谓其婿、女为洪军所掳。洪氏致书于陆,言将假道入浙,决不相犯。如肯让路,即放还婿及女,否则加以极刑云。陆得书,不知所措。会前队战殁,遂狼狈而逃。俞仲华撰《荡寇志》,称宋江掠蔡京婿胁和,影射陆事也。[12]

身后事

清廷在收到怡良的奏报后,于8月8日颁谕:“该革员虽经失律于前,尚不失城亡与亡之义。陆建瀛著赏还总督衔,即照总督例赐恤,所有查抄家产均著赏还。”[13]次日,山东道监察御史方俊奏请撤销陆建瀛恤典。清廷随后颁谕云:“所奏自属公论,……著毋庸另议恤典,以昭区别。”但陆建瀛到底是死了还是降了,毕竟都没有确实的证据。真正彻底的调查,还是要等清军重新夺回南京后才能开展。

1864年7月,曾国藩统领的湘军最终攻下南京城。在曾国藩修祠堂、补科举、筹善后的间隙,也没忘了处理陆建瀛事件。12月4日,陆建瀛后人带着当事家丁赶到南京,在曾国藩派员的见证下,“认明瘗埋基址,眼同启视,遗骸犹存。该故督实系当时在城殉难,克全大节,毫无疑义”。[14]陆家人将遗骸重新装殓,曾国藩亲往吊祭,并委派炮船护送回籍。次年5月,曾国藩将此事奏报清廷,最终办结。

清代乾隆朝以降的官场因循畏葸、明哲保身之风盛行,官僚集团全无担当任事、奋发有为的干劲,最终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民不聊生,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而在历经百余年太平无事后,晚清军政体系根本无力承受农民战争的巨大冲击,陆建瀛的临阵脱逃和南京城内大员的龃龉就是最好的例证。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1,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52页。

[2][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16、534、545页。

[5][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5,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2、81-82页。

[7][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6、99页。

[9][10][11][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51、152、152、364页。

[12]辜鸿铭、孟森等:《清代野史》2,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565页。

[14]曾国藩:《曾国藩全集》8,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390页。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
试论太平天国公文之革命性
浅析从鸦片到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清末西方人眼中的太平天国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血色残阳下的一曲悲歌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太平天国语文教材体现的革命精神及其局限
洪秀全宗教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浅析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