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超现实主义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和意义

2022-05-17 06:36:36
关键词:超现实现实艺术

余 懿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2)

超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目前学界公认的超现实主义创始人是法国学者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在普通的现实中加入荒诞奇异的形象或场景,改变观众以往对现实的认知,它以反逻辑反现实的隐喻“反叛”了传统艺术,实现了反主流艺术的目的。超现实艺术涵盖文学、美术、电影等多个方面,其中,超现实主义电影通过其独特的视听语言艺术,运用无意识等超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无论是对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还是电影的艺术表达方式上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电影创作中常用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超现实主义在哲学美学方面属于现代主义流派,具有通过超现实的事物来重塑现实世界的独特效果。超现实主义告诉人们艺术的多样性,艺术不仅可以有形式风格上的变化,还可以通过这种变化本身,传达不同的观念,重新定义了艺术的概念和功能。电影创作深受超现实主义影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作为编剧参与创作的电影《一条安达鲁狗》被誉为超现实电影的代表作。20世纪电影工业发展之初,超现实电影一度成为先锋派的代表。到了20世纪30年代,电影创作者们开始不拘泥于通篇的超现实风格的演绎,而是将超现实元素融入至电影之中,如法国新浪潮电影《八部半》《野草莓》等,都属于其中的代表作。希区柯克的电影《爱德华大夫》中的梦幻场景,由达利制作,布景中的每一个元素,人物、地点、时间、行为,或是隐喻,或是暗示,都一一对应了电影中的人物或场所,例如图1所示。

图1 电影《爱德华大夫》剧照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表现手法往往通过形象的拼贴与重组、夸张手法的运用及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的运用来进行电影叙事。大部分电影描绘社会边缘人物,消解历史和社会秩序,发扬自由和差异性,具有碎片化、零散化的风格。我们有必要从表现手法上对其进行研究与归纳。

(一)拼贴与重组

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叙事风格是流线型的,即使产生了人物内心或情节的冲突,也会统一于主线叙事的大结构框架之下。而超现实主义则通过拼贴和重组,打断了电影整体风格的连续性和一贯性。这种叙事方式下,风格和场景的经常转换会使观众感受到更加紧张的叙事节奏,更加吸引观众,使电影以一种更具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方式与观者产生共鸣。这种表现手法和蒙太奇类似,不过蒙太奇理论强调的是镜头之间通过组接来产生新的含义,而超现实主义的拼接与重组更加突破理性与逻辑的范畴,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元素,带来想象力与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论文《作为艺术的手段》里提道:“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认为,艺术就是要打破常理、超越常境,这与超现实主义电影中拼贴与重组的表现手法的艺术结果不谋而合。米歇尔·冈瑞执导的《科学睡眠》梦境与现实反复切换的剪辑方式,重组了电影的叙事结构,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奇异、浪漫的情感世界。波兰动画《汤》中,出现了大量的随意编排组合的拼接:大海中溺水的人、嘴巴与餐具的属性对调等等。

(二)夸张手法的运用

“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这是文学家高尔基告诉我们的。在表现形式上,超现实主义与其他形式的表现手法有明显区别。传统现实主义电影作品中也会有以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片段,但从整体看来,这些创意表达方式都基本属于写实范围,符合逻辑,即使出现夸张,也不会过分的超出人们的想象;好莱坞式电影出现了许多戏剧性甚至激动人心的场面,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传统的写实思维来创造,比如一些飙车追逐、枪战或者爆炸场景。但有另一部分导演喜欢将超现实表现手法运用在电影创作上,夸张的超现实可以将某些特性无限扩大,不受常规现实和逻辑的限制,达到常规电影不能企及的艺术效果。例如乌托邦风格的科幻电影《妙想天开》中的经典镜头:沉迷整容的老太太的脸部皮肤被双手拉开,拉出足有一张脸大小的皮肤,在真实生活中,人的皮肤不可能拥有那样的弹性,此处明显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如此荒诞的视觉效果与电影全片夸张、荒诞的故事情节互相照应,让人产生强烈的与现实脱离之感,如图2所示。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叙事时,曾两次使用了一轮大得出奇的黄色月亮,来展现姨妈生活的怪诞和荒谬。这轮巨大的月亮,让观众和电影的主人公都分不清现实和梦境。贾樟柯在电影《三峡好人》中也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情景,在片中人物交谈时,有巨大的建筑物突然瞬间飞走,在真实生活中建筑物是不会拔地而飞的,导演以如此夸张的手法影射出三峡的剧烈发展,集中体现了三峡地区的改造,以及人们对事物瞬息万变的未知感受。电影《第三种温暖》的主人公在扒开天花板后,竟然发现了一个如故乡般无比广阔的世外桃源,与他阴暗逼仄的住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夸张的想象力,都是超现实电影的创作者所具备的能力。

图2 电影《妙想天开》剧照

(三)后现代主义叙事的运用

与现代主义恰成对照,后现代主义通常以颠覆现代主义为目的,形成反传统的美学风格,它的根源在于尼采的酒神风格。尽管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元素的存在可能会打断现实主义题材的整体性、连续性和一贯性,但是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观照和体现人物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关系,这种紧张感在观众的内心世界激发想象的浪潮,从而达到使观众进入情境以及得到非凡的情感体验的目的,感受创作者留下的未尽之意。昆汀运用分段式电影结构创作的《低俗小说》《八恶人》,以及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第七封印》等作品,无疑是后现代主义叙事作品中的佳作。他们脱离了传统电影“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运用非线性叙事的创作方法,将偶然性与随机性纳入故事情节,看似荒诞的穿插或顺序调换,实则是故事情节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低俗小说》中两位杀手在争吵的过程中不慎擦枪走火,打中了后座的跟班,这一瞬间的偶然,让人物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影片中黑帮老大每次杀人前都会念诵一段经文,这种身份与行为的反差也正是后现代主义美学的体现。《野草莓》中有大段的梦境的复制,梦境中的过去与现实中的自己交叠,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神之旅,同时也是男主角对自我的反思,升华了电影的主旨。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鲍德里亚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变革。从认知的角度看,超现实主义具有鲜明的反逻辑反理性的特征,它通过“震惊”触及了受众普遍的认知习惯,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变革。观众常常依赖于自己积淀的认知逻辑和心理惯性进行思考,这些认知帮助他们更加自然习惯地在客观现实中接受和解读艺术作品。但在超现实主义艺术中,各种意象扯断了与现实中的联系,“反逻辑”和“反理性”就产生了,只有观众放弃旧的认知框架,才能领会到艺术的内在精神,读懂艺术家的本意[2]。在超现实主义电影中,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的界限是模糊的。现实世界往往是压抑和理性的存在,而虚幻世界则体现了影片角色内心深处的欲望与想法。

二、电影创作中超现实主义元素的艺术特征

超现实主义艺术是为了实现反现实和反传统艺术的理想,反理性主义哲学家伯格森说过:“艺术是某种深刻的心灵状态或内心冲突。”[3]虽然手法和风格不同,但超现实主义电影在电影构成中均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如空间异化、对潜意识的影响等。超现实主义电影不再像现实主义艺术那样追求现实世界的真实表现,而是注重对理性现实主义的反叛,超现实艺术的目的在于对真实的深层次进行探索和表现[4],力求解构现实再重塑现实。超现实主义艺术往往使用隐喻的手法将日常对象变为带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符号。此处的符号是指为知觉揭示出意义的那些现象和形式,也是知觉为了体现、揭示某种意义来描绘事物的载体[5]。符号指向深藏于知觉背后的意义。隐喻艺术将超现实主义关注的精神领域与人类现实脱离开,使艺术不再仅仅关注社会和自身,而是逐渐转变为对人的本质、内在的自我、形而上学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一)空间异化与虚无主义

“在解读一切特定的文化现象时,有必要考虑到它同时在许多不同的‘嵌合性’空间语境,如身体、家庭、社群、城市、地区、国家和全球中的体现。”[6]达利著名的画作《永恒的记忆》,海滩、枯树、软绵绵的钟表和似马非马的怪物,这些意向组合到一起形成了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象,让人觉得荒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力感与疲惫感。今敏的影片《红辣椒》中,人物穿梭于梦境与现实之间。梦境中人物内心赤裸裸的欲望通过各种符号元素展现出来,而现实里人们却带着面具掩盖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的现实世界充满了虚假的表象,虚幻的梦境反而成为了真实,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感受。在超现实主义电影中,这种不合常理的空间交错的画面也比比皆是。列斐伏尔的“三重空间”理论告诉我们,艺术家们构想的空间,在观念上可以构建新的意识形态。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达利编剧的《一条安达鲁狗》,充满了毫无逻辑的镜头和不协调的奇怪形象,例如特写镜头:男子用刀片切割女人的眼球;男子在房屋内靠两条麻绳拖拽两名侍者及两架三角钢琴,钢琴上还驮着两匹驴,这荒诞的画面让观者感受到震惊的同时也感到了强烈的无力感,如图3所示。库斯图的史诗级巨片《地下》运用了许多超现实风格的荒诞场景,引人审视和怀疑所置身的意识形态的虚无。电影《顽主》中,颁奖典礼上那段匪夷所思的时装秀,秀场上有川剧变脸、京剧、当代时装秀、泳装秀……伴随着略带低沉的电子舞曲,是创作者用戏谑和荒诞的手法表达了他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哀思。

图3 电影《一条安达鲁狗》剧照

(二)对潜意识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反对理性思维的限制,继而发展到反对社会规则对人性的压迫。弗洛伊德等很多心理学家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来研究患者的潜意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则借用了许多相同的技巧来刺激他们的艺术创作——他们相信来自潜意识深处的创造力可以比任何有意识的思想产物更加强大和真实。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创造了自己的电影理论,他认为电影在很多情况下会将现实中压抑的欲望转换成影像中的形象。《路边野餐》中40分钟的长镜头,混淆了时空,把观众带入了超现实的梦境:男人在寻找侄子卫卫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也叫卫卫的人,并坐着他的摩托车到了一个小村庄,在那里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的亡妻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表达了男人潜意识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不舍。波兰动画片《腿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每每睡着之后,身体的各部分肢体都会产生自我意识开始行动,压抑在睡梦中得以释放,表达了自身内心中的潜意识——对于自由的渴望。

三、超现实主义在电影中运用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类文化在数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框架与审美习惯。但超现实主义艺术就是将各种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在作品中临时组合、拼接,扯断了其与现实的联系,无法对接人类已有的认知。由此产生了“审美震惊”,观众需要放弃旧有的认知框架,克服因现实差异而产生的欣赏障碍,才能领略到超现实主义作品的内在精神,理解艺术家的本意。

艾科的电影语言分节理论系统阐述了电影的人为性与创造性。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其著作《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它被水平线分割成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对应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处于塔尖上的艺术往往不被大众理解,反而是越靠近底层的艺术越容易被人接受。……今天处于顶点的艺术在明天会被下一层的人们接受和理解[2]。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超现实主义在电影中运用的意义指明了方向。超现实主义一方面受到达达主义反政府反理性观念的启发,另一方面受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总结出了传统电影的“八大组合段”,很明显超现实主义电影是对他的反叛。超现实主义电影并不只是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观影体验,它更是开拓了电影艺术创作思路的边界,为打破旧有的禁锢提供了可能。

四、结语

超现实主义元素是众多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媒介,其所呈现出的与现实主义相反的场景与情绪,也对受众造成了冲击。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电影也变得越来越具戏剧性和夸张性,超现实主义的应用则可以为当代电影市场继续注入活力,激发电影制片人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引起观众的共鸣,提升电影的艺术效果。将超现实主义与电影作品相结合,可摆脱现实理性的束缚,探索非理性的感官,拓宽创作思路,使电影进入一个独特环境和创作模式;超现实主义电影新颖奇特,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它神秘的视觉效果令人着迷,有助于提高电影总体的艺术性,这种艺术形式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前景,它应该更多地被影视工作者使用。

猜你喜欢
超现实现实艺术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幼儿100(2022年10期)2022-03-15 01:40:18
为何一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用“surreal(超现实)”一词 精读
英语文摘(2021年9期)2021-11-02 06:51:36
“超现实派”和夏加尔
幼儿100(2021年11期)2021-04-25 13:06:10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爆笑街头艺术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