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湖美中心小学 吴建山
“双减”的核心要求是减轻学生的不合理学业负担,全面提升育人的整体效能和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能深化和明确学习目标,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的。本文聚焦教学课堂,通过对“以读促写”教学新策略全方面、多角度、分层次的剖析,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供广大教师参考与借鉴,进而推动“以读促写”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现“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南。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存在。基于此,教育行业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进行了一系列契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改革,将被动传授知识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学思想的转变带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指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根本办法。“双减”背景下,“以读促写”是符合上述条件的最佳办法。
阅读和写作是常见的教学活动,通过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而写作可以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文字“基本功”。由此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可以有效“互补”。而“以读促写”的教学新策略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写作知识,避免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提笔忘字或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被分散”等问题,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主要致力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目标。
近年,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接触移动终端的年龄越来越小。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易被“分散”,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与思路。因此,读写结合对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脑海中没有写作思路,甚至没有写作素材的情况,进而不知道写什么。目前,很多学校开展了写作阅读结合训练,但是收效甚微,每天通过线上阅读或者利用微信打卡的形式进行阅读训练过于形式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而影响了阅读效果。阅读时间不在于长短,更不在于阅读数量,而在于阅读过程中是否准确把握了“精”这个前提。学生完成了一篇文章的阅读,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是高质量的阅读,还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将阅读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形成独特的观点。阅读缺失会导致写作过程的困难,很多时候,学生写不出作文就会参照写作模板,这样的套路写作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和结构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脑子里有内容有思路,并且能将思路通过口述的形式表述出来,但是在实际写作时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读透、读懂,没有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弱。虽然能顺利阅读,但是要理解文章的内涵显得格外吃力,不能将脑海中构思的内容表述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格式和内容要求,但是附加了相应的写作要求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感觉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不足以完成写作任务,进而在不断重构思路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时间,导致以后面对写作任务时没有信心,久而久之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害怕写作。
会写但是写不好的学生比比皆是,这类学生经常开展阅读训练,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对写作不排斥,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但是,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把握不好写作要点,写不出吸引人阅读的文章。这类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缺少实践经验,这是导致其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原因。学生的年龄尚小,缺少社会实践经验,需要不断观察、思考、总结,从细微的小事入手,留意身边的事和现象,将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实现素材的积累。可以从基本的词汇入手,逐渐扩展成短句、长句,甚至是一段话,最终形成一篇文章。有了实践经验,文字也就有了色彩。
学生年纪小,好玩且自控力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耐性和自律。写作过程周期较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耐心不足,甚至对写作存在排斥心理,导致没啥可写。阅读教学存在着较大不足,不能实现基本的素材补充功能,导致学生的作文空洞,像流水账一样。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遵守基本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展教学工作。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展现个性的过程,写作作为情感表达的最有效载体,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唤醒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头脑会变得更为灵活,其思维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散,进而建立了写作信心。
在以读促写模式指导下,教师不仅要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写作,还要借助课外读物优化写作过程,让学生能主动阅读,通过阅读掌握正确的写作手法,并将学习到的方法和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标注和记录的良好习惯,将阅读过程中的所见和所想及时记录下来,摘抄好词佳句以加深记忆,积累成写作素材,方便以后运用。对于较好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可以重点引用,还可以仿写,将阅读积累应用到写作中,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助力其写出吸引人阅读的文章。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将所见所想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发挥以读促写在作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同时要结合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梳理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这个过程可以让擅长写作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运用写作方法进行综合实践;让缺少写作时间的学生参加阅读训练,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观察并且记录,缩小学生间的写作差距,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双重提升。
兴趣是取得教学成效的基础。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是“无言”的老师,能督促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激发写作兴趣是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手段。以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是学生接触较少的文言文,对学生而言具有天然的“新鲜感”,而课文中的主人公又是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因此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极易产生“代入感”,利于学生从司马光身上发现闪光点,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极为有利的。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在某些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再结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指导学生默写课文内容,或是“复写”课文内容的白话文。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常态”,因此就将学生排除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做法,自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参与到教学中。以教学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灰雀》为例,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这就为阅读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可以邀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对这一问一答的“聆听”,感悟文中主人公情绪和心理活动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是在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基础的知名人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以深入体会人物情绪和心理变化的“原因”。在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将对课文的“感悟”以写作的形式展现出来,以进一步地探索,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对课文进行“续写或改写”这一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地探索与思考,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模仿能力是学生认识并改造世界的“源泉”,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以教学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为例,课文内容取材于周恩来总理认真工作的小事,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展现了周恩来总理辛勤工作的场景。从此课教学成效的“反馈”来看,文中有很多作者见微知著的词句被学生“选择性”地忽略了,而这些被忽略的恰恰是学生在写作中能“借鉴”的词句。因此,为有效实施“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文中“重点”词句,并详细讲解这些重点词句对写作的作用,再组织学生“仿写”,通过描写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重点词句的“微言大义”。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新产物”,通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能深化和明确学习目标,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的。阅读和写作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通过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而写作可以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可以有效“互补”。“以读促写”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写作知识,避免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课堂教学的突破点在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当前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互联网时代,为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与思路。为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教师必须多措并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办法,让读写结合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