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枫 陆爱东 左英熹 丁明明 贾月萍 张乐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北京 100044)
近年来,儿童急性B 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的治愈率明显升高,已达到80%以上,这得益于分层治疗技术的发展。特异性融合基因有助于指导分层诊疗。在不表达特异性融合基因的B-ALL 病例中(约30%),半数病例表达WT1
和黑色素瘤特异性抗原(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ntigen of melanoma,PRAME
)基因。另有研究显示单表达PRAME
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占17%~28%。1997 年Ikeda等在黑色素瘤患者中首次报道PRAME
基因,其位于染色体22q11,编码509 个氨基酸,能够被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识别并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关于PRAME
基因表达与B-ALL 预后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国外多项研究证实了首诊时PRAME
基因高表达提示B-ALL患儿预后良好,但也有研究认为PRAME
基因和B-ALL 患儿预后无关。既往研究病例数较少,且PRAME
基因在B-ALL 中的预后指导意义仍有异议,故本研究回顾了我中心近10年来收治的单表达PRAME
基因的B-ALL病例,旨在研究PRAME
基因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PRAME
基因表达量和疾病进展、缓解的关系,并分析相关预后。ETV6
/RUNX1
、BCR
/ABL
、MLL
-r
、E2A
/PBX1
)阳性者,2 例PRAME
基因阳性患儿因经济原因诊断后放弃治疗,最终纳入70例PRAME
基因阳性B-ALL患儿(PRAME
阳性组),97例PRAME
基因阴性的首诊B-ALL患儿(PRAME
阴性组)。2组患儿部分合并WT1、IGH、IKZF1
及TCR
基因阳性。所有入组患儿均符合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morphology,immunology, cytogenetics, molecular biology,MICM)诊断标准。PRAME
基因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其阳性界值定义为0.5%。所有患儿按照改良柏林-富兰克林-蒙斯特(Berlin-Frankfurt-Munster,BFM) 方案化疗,未再进行分层治疗。所有患儿均至少接受1个疗程治疗。诱导化疗方案为COPDL(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地塞米松、去甲氧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巩固化疗为15次大剂量甲氨蝶呤(每次2.5~3.5 g/m,依据浓度调整)及8次培门冬酶,3次大剂量阿糖胞苷,每6 个月重复COPDL 再诱导共2轮,1轮异环磷酰胺。维持化疗为口服巯嘌呤及每周肌注甲氨蝶呤。三联鞘注(阿糖胞苷+甲氨蝶呤+地塞米松)23~25 次用于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者额外增加8次三联鞘注。总共治疗期为3.5年。巩固化疗期间每2~3 个月监测1 次骨髓形态及MRD,维持期每6 个月监测1次骨髓穿刺至疾病诊断5年。
PRAME
阳性组同时监测PRAME
基因拷贝数作为对比。P
<0.1 的因素纳入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AME
阳性组患儿中位初诊年龄为4.8(范围:1~14.8)岁,中位初诊白细胞计数为5.67(范围:0.8~242)×10/L,中位血红蛋白含量84(范围:39~123)g/L,中位血小板计数为63(范围:3~365)×10/L。PRAME
阳性组肝肋下>6 cm 患儿比例高于PRAME
阴性组(P
<0.05)。PRAME
阳性组和PRAME
阴性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 水平、是否伴IKZF1
基因突变、染色体核型、免疫表型、脾大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表1 PRAME阳性组和PRAME阴性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比较 [例(%)]
PRAME
阳性组和PRAME
阴性组CR 率[99%(69/70)vs 94%(91/97),χ
=
2.291,P
=0.130]、诱导化疗结束后MRD 阳性率[70%(49/70)vs 64%(62/97),χ
=
0.675,P
=0.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AME
阳性组初诊时中位PRAME
基因拷贝数为4.7%(范围:0.5%~532%),诱导化疗结束后降为0.25%(范围:0%~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6.875,P
<0.001)。PRAME
阳 性 组49 例(83%)MRD 转阴,其中10 例PRAME
基因拷贝仍为阳性(范围:0.6%~7.9%,中位拷贝数1.3%)。MRD阳性者共21例,其中PRAME
基因阳性者共8例,中位PRAME
基因拷贝数1.1%(范围:0.6%~32.9%)。诱导化疗后MRD阳性组中,PRAME
基因拷贝数与MRD水平无相关性(P
>0.05);在诱导化疗后MRD 阴性组中,二者亦无相关性(P
>0.05),见表2。表2 70例PRAME阳性组B-ALL患儿基因拷贝数和MRD相关性 [中位数(范围),%]
PRAME
阳性组6例血液学复发;1例并发第二肿瘤,无髓外复发者;1 例在MRD 转阳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6 例复发患儿中,2 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 例最终获得长期生存,1 例因移植相关并发症死亡;其余4 例,3 例复发死亡,1例选择化疗,获得长期无病生存。62例CR 患儿中,2 例死于脓毒性休克,中位随访时间为49.6(范围:8.7~118.7)个月,最终60 例(86%) 靠化疗获得长期生存。4 年总OS 率为(88±4)%,4年总EFS率为(86±5)%。97例PRAME
阴性组患儿复发23例,包括血液学复发18 例,睾丸白血病复发1 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3例,血液学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联合复发1 例,最终死亡14 例。中位随访时间为50.0(范围:2.0~103.5)个月,4年OS率为(85±4)%,4 年EFS 率为(74±5)%。83 例(86%)获得长期生存。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年龄、LDH 水平、初诊白细胞计数、PRAME
基因表达、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形态、诱导化疗后MRD可影响B-ALL患儿4年EFS 率(P
<0.05)。初诊年龄、LDH 水平、诱导化 疗 后MRD 可 影 响B-ALL 患 儿4 年OS 率(P
<0.05)。而性别、免疫表型、肝脾大小、染色体核型及是否伴IKZF1
基因突变对B-ALL 患儿4 年EFS率及OS率无影响。见表3。表3 (续)
表3 167例B-ALL患儿远期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P
<0.1 的因素纳入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龄≥10 岁、LDH≥1000 U/L、诱导化疗第33 天MRD 是影响BALL 患 儿4 年OS 率 的 危 险 因 素(P
<0.05)。而PRAME
基 因 表 达、 初 诊 年 龄≥10 岁、 LDH≥1000 U/L 和诱导化疗第33 天MRD 是影响B-ALL患儿4年EFS率的危险因素(P
<0.05)。见表4~5。表4 167例B-ALL患儿4年OS率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表5 167例B-ALL患儿4年EFS率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PRAME
基因阳性BALL病例,详述其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其是否可作为巩固化疗期间的MRD监测。关于PRAME
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既往报道不一。Khateeb 等报道PRAME
基因表达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年龄、性别及染色体表型无关。本中心既往发现PRAME
基因表达多发生在ETV6/RUNX1
阳性病例,年龄多发生在1~10岁。Steinbach 等报道的PRAME
基因过表达通常和初诊白细胞计数较低相关,并多出现在t(8;21)易位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中。然而既往报道样本量偏小,本研究在除外ETV6
/RUNX1
及其他特异性融合基因后,发现PRAME
阳性组在初诊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LDH 水平、1 个疗程后CR率和MRD转阴率同PRAME
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研究发现初诊急性白血病患儿经治疗后PRAME
基因拷贝数迅速下降,复发时再次升高,其表达与血液学缓解和/或复发有良好的相关性,认为其可作为MRD 监测。然而既往以病例报道为主,且并未在分子复发阶段进行PRAME
基因的监测。本研究发现,尽管PRAME
基因在诱导化疗结束后迅速降低,但MRD水平和PRAME
基因拷贝并无相关性。这提示MRD 在B-ALL 中的监测意义优于PRAME
基因。有研究报道PRAME
基因通常出现在具有良好预后的染色体核型患儿中,包括t(8;21)-AML
/ETO
,t (15;17) -PML
/RARA
,和t (12;21)-ETV6/RUNX1
易 位;而Khateeb 等认 为PRAME
基因阳性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无关。但既往研究纳入例数少,亦未排除低危核型对预后的影响。本研究发现PRAME
阳性组4 年EFS 率显著高于PRAME
阴性组,尽管基于更高级的治疗策略,2组B-ALL患儿4年OS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同PRAME
阴性组相比,PRAME
阳性组患儿超二倍体者更多,而超二倍体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为预后良好因素,提示可能为影响B-ALL患儿EFS率的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RAME
基因、诱导化疗第33天MRD、LDH 及初诊年龄是影响B-ALL 患儿EFS 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中,本研究发现伴IKZF1
基因突变对B-ALL患儿E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uang 等发现初诊B-ALL 患儿IKZF1
基因突变<1%并无预后意义,回顾本研究数据,IKZF1
基因突变均为低水平表达,与既往研究相同。综上所述,在无特异性融合基因表达的B-ALL中,PRAME
基因阳性是EFS 的良好预后因素。对于无特异性融合基因的患儿,初诊时检测PRAME
基因具有预后指导意义。但其特异性较差,并不能作为MRD监测首选。本研究作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时间跨度大,部分分子遗传学检查缺失,存在一定局限性。关于PRAME
基因的意义,仍需前瞻性大样本数据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