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兴濂
在先秦时期,“走狗”是一个中性词,一指猎犬。《战国策·齐策四》:“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也指替人效力者,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狡兔死,走狗烹。”
在我国文艺史上,“走狗”一词还曾用来比喻甘愿做他人的门生。郑板桥曾给自己刻过一枚“徐青藤门下走狗”的图章,这个提法既意味着对前辈的尊敬和推崇,也有自谦的用意。袁枚《随园诗话》卷六:“郑板桥爱徐青藤诗,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先生为先人之才智、气节所折服,深觉能做诸人门下之“走狗”,不胜荣幸。他曾作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白石先生不仅想做徐渭的“走狗”,还有吴昌硕和朱耷两位大家,他要轮值于三家门下。
南宋宁宗时,宰相韩侂胄在都城临安吴山修建了一座别墅,取名“南园”。一日,韩宰相游其间,感到美中不足:南园状尽田园景色,惜缺犬鸣。结果,不大工夫,园内竟传出“汪汪汪”的狗叫声,原来是一个姓赵的临安知府在学狗叫。韩宰相闻之大乐,“遂亲爱之”,立刻破格提拔赵知府为工部侍郎,时人讥讽他为“狗叫侍郎”。
现如今,人们多用“走狗”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谄媚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其本意猎犬以及其他含义几乎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