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柃
偌大的校园里,平整的地方都是操场。孩子们可以尽情地跑啊、跳啊,随处可见参与体育运动的身影,呐喊声,欢笑声充斥整个校园上空。
这是校园里再平常不过的一幕,不一样的是,这些孩子中鲜有“小胖墩”“小眼镜”。孩子们在校园里自由舒展健康地奔跑、跳跃,成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和街道中心校(中和街道中心校又名鹭秀小学,以下简称鹭秀小学)校长白久宏心中最美的校园风景之一。
GOOD TEACHER
白久宏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和街道中心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县骨干校长、书法骨干教师,重庆市中小学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专家库成员,重庆市基础教育教研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先后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主持五项市级课题。
今年是白久宏来到鹭秀小学任校长的第7个年头。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七年中,学校发生了翻天变化,不仅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场地扩宽了,师生从刚开始的千人出头,到现在超过2300人,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对学校的办学竖起了大拇指。
白久宏是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的?
实干——这是他用行动给出的答案。
拯救“小眼镜”“小胖墩”
2015年白久宏刚到鹭秀小学时,正值国家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作为被抽中的样本校,学校有两个数据让白久宏特别揪心:第一个是肥胖率27.4%,第二个是近视率21.3%。从降低这两个数据着手,白久宏开始了他在鹭秀小学的治校之路。
时间很快来到2019年,新的监测数据出炉,鹭秀小学学生的肥胖率和近视率分别是13.5%、12.1%,下降的比例近一半。逐年下降的趋势让白久宏颇感欣慰,他感叹:“看似不起眼的数据,我们却花了很大的工夫。”
为培养学生爱眼护眼的意识,学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灯光照明改造工程,要求学生一天做两次眼保健操。原来,学校操场旁边是学生食堂,为让学生有更多活动和锻炼的场地,白久宏果断拆掉了食堂,改为送餐到班,为学生腾出了一大片锻炼场地。他还对老师们的办公室、活动室进行优化,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室,尽最大限度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展示、锻炼的空间。
对学校这些做法,一开始,家长们非常不理解,担心做这些影响学生成绩。但几年做下来,非但成绩没受影响,反而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在大面积推行改革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全县平均水平持平,但体育、音乐、美术、科学、英语等方面却高出平均分几十分,学校也因此多次获得县教育质量考评一等奖。
在白久宏看来,处于成长中的学生,身体健康如果得不到保证,一切都是白搭,学校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家长都是有目共睹的。“其实,学校跟家长的沟通往往有个过程,我们非常重视家校共育这个版块。”白久宏说。学校有班级家委会、校级家委会。每周,学校都会邀请家委会成员到校,一是走进食堂,试吃学校的饭菜;二是走进课堂,听老师上课;三是跟着行政班子,了解一天的工作。通过家长深度走进学校、深度了解学校,在与学校的沟通、互动中,逐步达成家校共育的共识。
一切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我们长时间坚持这样做,‘小眼镜’‘小胖墩’少了,家长见证着孩子们的发展变化,见证者学校的发展、变化,也逐渐认可学校,口碑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白久宏说。
劳动教育是“必修课”
校园里运动场地大了,篮球架、乒乓球台也多了,孩子们用更多的时间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但白久宏觉得这还不够。他理想中的校园除了是孩子们的学园、乐园,还要有果园、菜园,要让孩子们能够有劳动的地方。根据学校实际,他在校园里开辟出一块小水田作为劳动基地,结合二十四节气,种上不同的农作物,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一起劳作。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学校里稻谷成熟的时候。当时,他故意设计了一个问题,对孩子们说:“我们种的这个是高粱吗?”一些同学说“是高粱”,一些同学说“不是高粱,是小麦”,只有一个同学说“好像是稻谷,在乡下奶奶家看到过”。孩子们的回答让白久宏和在场的老师们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学校很多孩子都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由农村迁到城市来的,他们的上一代也很多都是原来周边的农民,可是这一代孩子们连自己吃的粮食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白久宏说,“我专门做过一个调查,把各种食物的实物拿来问学生,大部分他们都是在书上见过、学过,但看到真实的样子不一定认识,比如小麦、玉米、辣椒、油菜等,袁隆平爷爷孩子们都知道,但他们不一定认识每天都吃的稻谷,甚至不知道田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这样的现象让白久宏深思:我们的教育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劳动教育应该是必修课,至少,在学生懂得高深的知识和道理之前,学会劳动、学会生活,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让劳动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于是,白久宏决定,要把日常吃进肚子、在土里能种出来的食物都在学校里种出来。“让孩子们去干,这是最好的劳动教育。”
白久宏希望做的劳动教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劳动,而是结合学校实际,融合各个学科的“劳动+”。比如“劳动+数学”,学习公顷、平方没概念,株距测算不知如何下手,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实地去看、去做;“劳动+语文”,从古至今与劳动有关的诗歌,关于24节气的内容等,课上、课下师生一起去搜集整理;“劳动+艺术”,学校墙壁上二十四节气的绘画全是孩子们自己画的,还有老师带着孩子们创作与劳动、与节气有关的烙画、石头画等。
“在实际当中一点一点去做、去总结,经验、成果慢慢就有了,孩子们总是受益的。”白久宏说。没有高大上的条件,一切都靠实干。利用学校里能利用的一切空间,开展劳动教育,花园、菜园、果园有了,学校里还种上了茶园,慢慢地,离白久宏理想中的校园又近了一步。
“人气”校长
在学校的运动场、菜园、果园、茶园,都能看到白久宏和学生一起运动、一起劳动的身影,这让白久宏在校园里的“人气”特别高,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认识他,在操场、过道看見他都会高兴地和校长打招呼。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白久宏还想了不少办法。
学校有一个项目叫“向校长挑战”。学生如果在运动上有哪方面自认为非常厉害的项目,就可以向校长提出挑战,比如跳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打篮球等。平日里,白久宏喜欢运动,中师出身的他在运动上也称得上是“全能”选手。不久前,一个三年级的女生向他挑战乒乓球,“这位孩子非常喜欢打乒乓球,但是没有学过,就自己练习,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效果不错,打赢了五年级的学生,就向我发起挑战。”他笑着解释。
对白久宏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让孩子们爱上运动,又和他们拉近了距离。运动中,他会告诉学生怎样做到运动中的安全防护,怎样爱护体育设施,还要求大家互相监督,“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接收起来特别快。”
除了日常的校园管理,关注学校的大事小事,白久宏还要给学生上书法课。书法、书写也是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
作为书法骨干教师,他非常清楚写好字对学生的影响。一次,他从外校学习回来,在学校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他让每位老师从所教的学生中,挑三份自己认为书写最好的作业,然后集中起来,让所有老师去看,再和外面学到的做对比,结果让人非常吃惊。“对比后我们发现,书写差不完全是孩子们的问题,问题的根源还是在老师,老师认为作业只要作对就可以了,在乎的只是结果,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而做的过程大部分人都忽略了。”随后,他又请了几位初三、高三的老师,带着模拟试卷到学校来跟老师们交流,让大家认识到书写对学生现在、未来升学甚至大学来说到底有多大影响,让学校老师对孩子们的书写重视起来。
同样,在上书法课的过程中,白久宏教的不仅仅是笔怎么握、字怎么写,还要通过写字来纠正学生的一些认知和习惯。因此,他通常都是上中高年级的课。“中年级教规矩,高年级教方法。”在他的引领下,就连一些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也能从一笔一画的书写中慢慢改掉一些坏习惯。
小切口做大“文章”
白久宏治校的切口小,效果却非常好。因为这些“小事”都是从遵循教育规律出发,与学校办学理念紧密相连的。
“干净,自强,担当”的校训,“以创新为师,与快乐同行”的办学理念,都是白久宏来到学校后,带领全校上下一起总结提炼出来的。“一开始我们在为学校发展定位的时候,提倡快乐教育。但经过几年下来,我们发现学习不一定就是快乐的,如果一味强调快乐,其实会给学生一种误导。因为学习一定会通过磨炼,这种磨炼的过程是有痛苦的。”
经历这样的痛苦如同凤凰涅槃,最能够体现自强与担当。在白久宏心中,学校应该是一个塑造人的地方,这个塑造往往有一个过程。他希望过程中能够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结合起来,把学习变成美好的事,路径就是突出创新。
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够发展,而创新离不开实干。学校上下都评价:“实干是白校长身上最显著的特征。”学校每周的行政会很少超过一个小时,其他会议很少超过半个小时。每个周末,他都会对下周一的行政会提前“备课”,这也是他开会高效率的“秘诀”。
白久宏的实干作风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学校,很多时候校长的行为就是老师们的榜样与表率,每天早上7点,他必定会出现在学校门口,风雨无阻地迎接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如果哪天他有事没在,还有家长到处去问校长哪里去了。白久宏心里清楚,只要早上他出现在学校门口,家长、学生、老师们的心就是安的。
白久宏的“一站成名”不止于早上在学校门口迎接大家。曾经,学校放学时校门口一路出去有38家小摊小贩,致使校园周边环境脏乱差,也为学生放学造成安全隐患,城管对此一筹莫展,学校甚至专门请过联防队进行管理,收效甚微。白久宏后来干脆自己上阵,哪里摆摊站那里,校长往那一站,摊主就没了生意,学生也不好意思去买东西,这一站就是两年,终于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消灭了校园周边环境的脏乱差。
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上,却把学校治理得井井有条,办学质量年年攀升,恰恰体现了作为校长的大智慧。曾经有段时间,白久宏借调到县教委担任办公室主任,这个岗位让他接触到全县所有的校长,和他们对话。他表示,现在回头看这段经历对自己影响非常大。除了眼界和格局的提升,看看自己原来走的路和他们走的路,对今后能够有更多的借鉴,也养成了一种在工作中去掉很多不必要的环节,留下很多实在的东西这样的工作方式。他堅信,“好教育,唯实干”。这条路坚持下去,一定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