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读”,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

2022-05-17 14:43王静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艾青小节想象

王静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现代诗歌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由灵动的形式、活泼跳跃的思维,在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之余,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设置了一道理解的屏障。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感受诗歌美”和“理解诗歌情”之间的平衡呢?本文试以诗歌单元《绿》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论述如何在朗读中亲近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

一、读出感受,想象丰富的画面

【教学片段】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自学要求。(出示自学要求)

生:(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自己的感受。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交流你好像看到的画面和读到的感受。

师:明白了吗?明白就可以开始了。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师:第3小节,请男女生赛读。

师:这一小节读下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呢?

生: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绿的,充满了生机。

生:感觉这世界上的万物全部都是绿的。

师:“万物”这个词用得好。

生:我觉得世界洋溢着绿色,绿色是生命的色彩,是自然的色彩。

师:你用你自己内心的语言表达出来了。我相信你们都有同样的感受,那请问读完这段后,你难道没有疑惑吗?

生:联系我们的生活,首先风是没有颜色的,雨也不可能是绿的,水也没有颜色,阳光也不是绿色的,为什么在作者笔下把这些自然的东西都说成是绿的呢?

生:刮的风把柳枝吹动,让人产生一种幻觉——风是绿的。

生:流的水中有倒影,阳光照着树叶,所以都是绿的。

生:我觉得首先这些東西本身不是绿的,有可能这些东西都被感染了,看起来也都是绿的了。

师:原来不是大自然中的风、雨、水、阳光是绿的,而是作者看到了大自然,自然而然感受到了刮的风是——绿的,感受到了下的雨是——绿的,感受到了流的水是——绿的,感受到了——阳光也是绿的。这是艾青看到的世界,更是艾青想象中的世界。多么奇妙的一种感受呀,谁能把这种奇妙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师:谢谢你,咱们就这样静静地、慢慢地沉浸在这个绿色的世界当中,想象一下,还有什么也可能是绿色的呢?

生:可能天也是绿的。

师:有这样绿色的天的映照,这个世界怎么可能不变成绿色呢?

生:可能大地也是绿色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满世界、满空间的绿色来。

(生齐读)

师:这么多的绿色充斥在咱们的眼前,这绿色就在咱们身边绕了一圈。一花一树一世界就都变成了——

生:绿色。

师:谁想带着这种感觉,把这一小节读好?(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慢慢地读一读。

(生齐读)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感受诗人艾青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丰富的绿意,笔者先利用“墨水”这一意象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练读诗歌;接着,请学生交流自己仿佛看到的画面和感受;然后想象画面,读出“满眼的绿”“满世界的绿”的感受。整节课,将想象画面练读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徜徉在想象的绿色世界中,感受着“绿色的丰富”“绿色的生机勃勃”,初步走进诗歌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二、读出动态,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个小节,你有没有在句式的长短上发现什么?(出示第2~4小节)

生:第3小节字数是相同的。

师:字数相同,但其中也有变化,有同学发现吗?

生:前三句都以“是绿的”结尾,最后一句多了个“也”字。

师:你们的眼睛非常亮,请你们一起把第3小节句式的整齐和变化读出来。

(生读)

师:他们两人合作发现了第3小节的奥秘,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我觉得第2小节读起来有节奏。

(生读)

师:是什么让你读出节奏感来的?

生:是一个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它们很整齐地排列在句子中。

师:是呀,整齐、简短的词语一一罗列在我们眼前,一起读出这种节奏感来。

(生齐读)

生:我发现第4小节后三句越来越长了。

师:想象一下,绿色出现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一点点地蔓延开来,铺陈开来?这样的句式写法,是不是带给我们一种延伸感?谁来把这种延伸感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就是诗歌的节奏感与建筑美。让我们一起带上这种感受,带着音乐,一起把这三个小节读好。

(生配乐读)

【教学反思】

《礼记·乐记》中提到:“文采节奏,声之饰也。”《绿》这首诗虽然没有严格的韵脚,韵律性不强,但是在自由、开放的表达中仍然蕴含着诗歌的节奏。节奏的变化跟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因此在朗读时的轻重缓急也是不一样的。笔者在教完第2、3、4小节后,进行了一次小结,学生察觉到第2小节是各种绿色词语的罗列,色彩丰富,词语整齐;第3小节用了排比的形式,句式统一,只有些许变化;第4小节的句子一句比一句长,富有延伸性和歌唱性。在此基础上,笔者着重引导学生读出绿色的动态和生命力,助其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建筑美”,进一步将诗歌美的形象渗入学生脑海之中,促进其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

三、读出本质,辨析诗歌语言特色

【教学片段】

师:艾青笔下的《绿》和宗璞笔下的《西湖漫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我发现它们的语言形式不一样。艾青的《绿》是一首诗歌,而《西湖漫笔》是一篇文章。

师:准确来说,《西湖漫笔》是一篇散文。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艾青的《绿》描写的“绿”是作者的想象和感受,《西湖漫笔》描写的“绿”是有实实在在的景物存在的。

师:是呀,那我们能不能直接把宗璞的《西湖漫笔》进行短句分行,改成诗歌的形式呢?

(生思考)

生:我觉得可以,这样一改,好像就是一首诗歌了。

生:我觉得不可以,虽然形式上变成了诗歌的模样,但读起来却很啰唆,也没有节奏感。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是呀,诗歌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特点,并不是格式上竖着排列就能变成诗歌。诗歌需要有节奏之美和想象之美。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对诗歌有着独特的审美力和创作力。虽然《绿》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没有安排练写诗歌的环节,但它却承担着本单元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要在前两首诗歌学习的基础上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同时要为后面综合性学习中的“创作诗歌”的目标服务。因此,设计对比阅读的环节,是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诗歌的本质,实现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助力学生后面综合性学习中的诗意语言的生成。

当然,教师还可以继续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绿》。这样的拓展是希望学生跳脱出课本,从课堂出发走向更广更远的文学品味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艾青小节想象
艾青林场守鹿
快乐的想象
快把我哥带走
一生
艾青来了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无题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