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和效率,在一线教学工作中有效融入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便显得尤其重要。文章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课为例,从基于学生立场,树立深度学习目标;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潜能;以问题为驱动,培养深度学习思维;立足核心素养,实现学以致用四个方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林鹭(1987—),女,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海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言
近些年,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该模式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和认同。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机械化、被动式的学习恰恰相反,它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并做到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具有生活实践性的智慧涵养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深度学习教学模式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主题,积极主动、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中,并通过亲身体验提升自身能力和道德素养,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基于学生立场,树立深度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进行一个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的培养人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所有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但是,有的教师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以设计为主,目标为辅。特别是有的教师没有认真了解本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真实情况,导致设计的教学活动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的探讨中,首先需要教师做到的就是基于學生立场,树立精准的深度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课中,有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第一,向学生详细阐述秩序对公共生活的维护作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深刻了解创建有序的公共生活秩序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第二,对比公共生活中良好秩序与混乱秩序的实际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在良好秩序下的公共生活的美好,从而树立相应的规则意识和公共意识。第三,展示各种丰富多样的案例,让学生对公共规则的具体运用进行多角度分析,并学以致用,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之后,结合学生真实情况与学习理解程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度学习教学。整个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让学生了解良好有序的公共生活意义所在为目标,让学生多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并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遵守各种公共秩序。
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研读,才能够真正找到学生关心的“学习点”,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真正培养目标。特别是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准确、全面地找到这门课程的培养方向,确定最适合各节内容的可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达到由浅入深、扎实稳固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潜能
很多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学习知识也能够为生活更好地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还应该建立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而言,大部分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教师能够从课程的内容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就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规律,激发学习的潜能。因此,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想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就应该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够加强课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能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丰富课程体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知。教师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之中提升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在《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课中,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前文所提到的三个课堂学习目标展开。因此,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激趣导入,任务驱动”的理念开展课堂教学。上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入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规定的五秒时间内取出盒子内的小球。这个小游戏旨在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引导学生明白秩序在游戏中的重要性。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快速取出小球的经验以及从该游戏中收获的感悟。学生畅所欲言,逐渐引出本节课的上课主题。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沟通”“合作”“需要一定的游戏顺序”“需要秩序”等要点进行总结,顺势得出: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需要秩序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同理,人们的公共生活也是需要相应的秩序进行维系的。
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上节课课后布置的调查任务完成情况。该任务为:学生四人一组,对商场、社区周边、学校周边、公共交通站点等地方的秩序进行调查,并在课堂上进行调查结果的发表交流。该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秩序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更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得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遵守文明让座、轻声说话、不吃东西等公共秩序的结论。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我们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文明让座呢?”学生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回答:“因为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让座不仅传承了美德,还遵守了公共秩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的评价,表扬学生懂得为他人着想,发自内心遵守公共秩序的优秀品德。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出小结: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的美好;遵守公共秩序还是人们传承中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优秀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
在以上的小组分享中,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到公共秩序存在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游戏和小组课前调查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并真切感受到秩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分析能力。在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深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三、以问题为驱动,培养深度学习思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思”在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提升,是该课程的核心所在。学生在面对陌生、复杂的生活实际问题时,需要具备能够快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得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是深度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新闻情境、生活情境的再现,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深度讨论和互动,给予学生进行自我展现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发挥作为学生学习“引路人”的作用,巧妙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思考过程中,锻炼发散性思维和实践探索能力,帮助學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思考和总结,构建新的道德认知,为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根据以上的探讨,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思辨中真正进行深度学习,在《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则社会新闻,让学生观看后进行有关讨论。该则新闻的场景大致是:一名伤者被救护车送至医院抢救的途中,由于有车辆占用应急车道,救护车被堵,丝毫动弹不得。救护车司机曾尝试通过车上的设备喊话,请前方车辆让行,但车辆太多,救护车很难移动。一路上伤者的家属很着急,伤者的女儿实在没办法,就下车请前面的车辆让行,后来直接给前面车辆的司机跪下求情。救护车前后耽误近一个小时才到了医院,最后伤者抢救无效去世。教师向学生科普关于应急车道的使用规则后,从以上的新闻内容,引出问题:“如果你是伤者亲人,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想对不让道的车辆驾驶人说什么?关于应急车道的使用,法律法规有明确的要求,但是为什么会有人明知故犯呢?”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违法占用应急车道,有的人认为是件小事,有的人存在侥幸心理,有的人存在从众心理。抱着这些想法驾驶汽车占用应急车道的人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惨祸。他们无视秩序,漠视法律,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共情:“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犯了相应的错误,同学们应该如何做?”通过进一步深入讨论及思考,学生真正理解: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园里的人们愉快地享受美丽的环境,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接着,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公共标识,让学生思考:是否有了公共标识的提醒,人们就会自觉遵守或维护公共秩序?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之后得出结论: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文明习惯。公共生活时时处处都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人们相互尊重的表现,每个人都应该从内心真正地、自觉自律地遵守秩序。
教师运用以上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的空间,解答这些问题既离不开日常生活经验,同时也需要紧密联系课本。学生由此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程度,提升思维深度。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并解决问题,真正地感受秩序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以上的学习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完成学习目标,同时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等综合素养。
四、立足核心素养,实现学以致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当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尊老爱幼、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融入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情感态度的升华,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基于其教学内容的特点所追求的特殊教学目标。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懂得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了解创建有序公共生活的意义,感受有序的公共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美好,树立规则意识和公共意识,并能尝试多角度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进入书中图片的情境,并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指出:“遵守公共秩序,要从规范我们自身的行为开始。我们也有责任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在劝阻的过程要重视方式方法,避免引起更大的冲突。”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折射的是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秩序,小则影响自身形象,大则影响国家声誉。我们需要改掉生活中的陋习,做个讲文明、守秩序的中国人。深度的课程学习,不断强化学生对公共秩序的认知,让学生明白公共秩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之后,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做合格的小公民、文明的传播者。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度学习模式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好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正确的法律认知,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深度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要求教师能够扬弃固有的教学观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要还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不仅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还培养其合作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思维进行培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高质量的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海毕,肖志农.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实践—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Z1):20-23.
[2]赵唯吟,王喆琼.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教学策略例谈[J].中国德育,2020(15):69-72.
[3]刘雪倩. 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教学策略例析[C] //.广东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学术成果集.[出版者不详],2020:1273-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