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婷
摘要:在整部纪录片中贯穿编导意识,有助于增强纪录片的内涵,使纪录片富有较强的感染力,突出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更好地传达出纪录片所蕴含的思想,让观众被真实讲述的故事所吸引,提升纪录片的收视率。基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编导意识贯穿在电视纪录片编辑中的必要性以及措施,旨在为开展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编辑和创作提供参考价值,使其获取更多群众的认可。
关键词:编导意识;电视纪录片;真实性;科技感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弥补了传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足,为人们了解世界提供了更多便捷路径。随着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影视节目、综艺节目、电视纪录片等能够在智能终端上播放,使其更广泛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维和精神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纪录片在编辑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的形态和观念,引入更多创新的意识和创作方法,从而受到观众的认可[1]。如果说编辑可以称为电视纪录片制作的核心人物,那么就可以将编导意识称为纪录片的精神支柱。电视纪录片编辑在制作和加工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编导意识,发挥编导意识的作用,结合大众需求,选择适合的题材,通过深入挖掘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向大众奉现出富有传承意义、发挥正确价值观引导作用、触发大众内心情感的纪录片。
一、编导意识贯穿在电视纪录片编辑中的必要性
(一)增强纪录片细腻情感的关键所在
电视纪录片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使纪录片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细腻情感的把握十分重要,能够显著增强纪录片传播的效果和认可度。一方面,编导意识强调将情感有机地融入摄影作品中,以使整个纪录片的画面看起来更加完整,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纪录片编辑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主人公的行为、言语、神态、穿着等细节,能有效地激发起观众的同情心,赋予纪录片更强的感染力。
(二)决定剪辑价值和审美的重要体现
编导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增强编辑工作者的综合素养。而编辑的综合素养主要体现在挖掘拍摄素材的美,能够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编辑二度制作的能力以及与摄影人员共同协作的能力等。因此,编导意识在体现时,通过对所有的拍摄素材进行核实、分析、筛选,做出最后的取舍,保障编辑出来的东西能够具有独特的韵味,从而增强故事的可视性和可读性。在编辑过程中通过开展艺术性的创作,选取适合的背景音乐等,能够实现音和画的有效结合,增强观众观看的体验感,赋予纪录片更高的艺术价值。因此可以说编导意识决定了剪辑的价值以及纪录片的风格,让纪录片的内涵充分体现出来,增强表达效果,提升审美性,从而使大众更喜爱观看。
电视纪录片在叙事过程中都会通过真实的镜头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镜头的美感是通过编导的审美能力体现的。例如,在面对众多复杂的镜头和画面时,编辑通过挑选最佳的情境,对最易于引起人们共鸣的画面进行筛选,从而使记录的事件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因此,电视纪录片编辑中贯穿编导意识,能够使剪辑出的画面富有审美性,从而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
(三)提升编辑自主能动性的主要因素
编导意识作为电视纪录片编辑的主要素养,运用得好能使纪录片充分体现出编导的意识。面对当前纪录片同质化严重、收视率较低、无法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问题,编辑应形成自身的创作节奏,通过把握纪录片的走向、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及调整好介入角度等,深入挖掘纪录片所蕴含的内涵和主要思想。在实际拍摄工作中,摄影师并不会按照编辑的想法进行一些细节的拍摄,如果编辑具有编导意识,就能够针对各种拍摄画面运用编辑技巧进行重新设计,捕捉主要的画面,将真实的情节和故事还原给观众,如拍摄过程中要抓住人物的主要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等。因此,编导意识能够充分体现编导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电视纪录片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四)还原电视纪录片真实程度的决定条件
电视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抓住真实的镜头,保证言语的合理性以及整个故事的邏辑性和真实性,并合理地运用镜头体现出纪录片的真实性,这些都是提升电视纪录片播放率的重要条件。其中真实性最能引起观众的注意。电视纪录片在编辑过程中应该以编导意识为导向,在做好前期画面拍摄的基础上进行后期的编辑剪辑,运用合理的镜头将画面充分衔接起来,从而还原故事的真实性,吸引观众的目光[2]。
二、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编辑中的应用措施
编导意识对于电视纪录片的编辑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应用时仍有些编辑人员不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编辑,导致电视纪录片缺乏审美性和可视性,出现失真和无法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问题。因此,编导在编辑时只有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发挥创新思维,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进而使电视纪录片收视率明显提升。
(一)选题尽量贴近观众,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发展的重点从发展经济向人们最关注的生活问题、如何构建小康社会以及如何构建和谐家园等转变。因此,电视纪录片也应尽量反映大众关注的问题,从人们身边的事情和实际需求出发,真实地呈现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升收视率。
例如,北京卫视近期播放的《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局处长走流程》,纪录片主要讲的是局处长换位思考,体验民生难点,亲身参与解决难题,为百姓家提供优化的政策,如副处长送外卖12小时只赚了41元钱;社保中心主任和职工养老保险处李成副处长亲身体验退休办理的流程,在走流程的过程中了解档案管理机制存在的漏洞。该纪录片始终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用最真实的触碰人心的镜头凝聚民心,让人们认识到了党的办事能力,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局处长走流程》播出之后,粉丝达到10亿人,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22.18亿,视频播放量也达到2亿,受到了年轻人和优质中间人群的认可与喜欢,收视率和口碑实现了双丰收。
(二)坚守电视纪录片编辑的首要原则,即真实性原则
电视纪录片在编辑过程中应坚守的首要原则就是真实性,如果在编辑时没有展现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将会使电视纪录片失去真实的面貌,长此以往观众也会对“虚假的画面、不真实的画面”产生质疑和厌烦[3]。因此,电视纪录片编辑应该合理地运用编导意识,坚持“适度”的原则,对每一帧画面进行仔细的检查和审核,切不可为了提升收视率而出现“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责任”的情况。
在保障文本的真实性、还原真实性的同时,编辑应合理地运用素材,制定适合的主题,采取创新的手法,使纪录片的内涵充分展现出来。由于生活素材、纪实题材等相对较多,仅仅保证画面的真实感是不够的,而应具备深入挖掘的能力,能够从这些生活素材、纪实题材的纪录片中进行提炼,进而开展二次创作,使整个画面更震撼、更美好、更动人,让人们从多层次和多角度发现不同的美。
例如,东方卫视纪实类纪录片《生门》播放之后,收到了发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该纪录片记录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40位产妇生孩子的全部过程,采用双机位跟踪拍摄,耗时700多天。拍摄的镜头尽量还原本真,追求整个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纪录片从这些家庭中选取了一个代表人物,即患有凶险型中央前置胎盘的夏锦菊,她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儿子,在全身换了四次血之后才被挽回生命。
而镜头最多的就是夏锦菊的爸爸,尤其是他在同意医生的治疗方案(切除子宫)后,忍着内心的情感走出抢救室抱头痛哭的场景,其无助之感表露无遗,看着让人心疼。还有转入ICU时,他紧握住女儿的手不敢松开的场景等。
纪录片之所以取名《生门》,其意义就是能够打开新生命的门。这部纪录片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人们对于新生命的等待是每一个家庭都要面临的,而纪录片中的快乐、无奈、痛苦、挣扎、积极、努力等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纪录片也相对完整,从产检、医生建议、实施剖腹产手术、出院过程以及几年之后的采访等进行了记录,尤其是对夏锦菊几年之后的采访让人们了解到,他们一家过得非常幸福,一对儿女也非常惹人喜爱。
故事的结局是美满的,同样也代表了人们最美好的祝愿,让人们对于真实的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东方卫视还播放了纪录片《巡逻现场实录》。该纪录片真实记录了城市治安管理一线,将镜头对准了每一位人民警察,通过讲述一个个民警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对待工作的耐心和细心,让人们看到了上海这所城市的温度。该纪录片播放后,让广大群众真切地了解了人民警察的日常工作,让人们对民警这一特殊职业产生了敬佩之感。
(三)增强纪录片的科技之感,提升纪录片的收视率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录片在编辑时也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积极运用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和转型,从而增强制作效果,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借助科学技术保障制作的精准度,增强纪录片的质感、流畅性和优美性,从而保障纪录片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另一方面,借助科学技术对纪录片进行包装,使纪录片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增强内容的鲜活性,从而提升收视的效果。因此,贯穿编导意识,需要认识到科学技术应用到纪录片中的作用,全面提升科学技术应用的能力,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碰撞和融合。
例如,《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部纪录片是我国最佳的植物类纪录片,该纪录片中记录了3万多种植物生长的过程、特征以及形态等,通过运用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拍摄手法展示不同的植物,带给人们视觉震撼。该纪录片还灵活应用动画技术和水中摄影技术等,充分展现出了中国植物的多元性;又如,东方卫视播放的《人间世》,相对于《生门》其最大的看点就是运用了3D和2D相互融合的动画技术,在真实的场景之中将一些人们比较难懂的专业术语运用动画方式展示出来,如医治的方法和患者病情等,动画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之前医疗纪录片“看不懂、难理解”的问题,还进一步运用具有趣味性的方法向人们普及了医疗知识,从而全面提升了纪录片的编辑质量和制作效果[4];再如,纪录片《紫禁城》依托电视屏幕端高清的8K技术,带给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力;《创新中国》则在编辑时注重贴近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注重情感性、动效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其中人工智能技術的应用,复原了“人的灵魂”,使这部纪录片更具吸引力。
(四)深入挖掘纪录片的文化内涵,优化纪录片的逻辑性
文化意识的挖掘和剖析作为一种能力素养和特征表现等,也对电视纪录片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纪录片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力争将纪录片中的文化内涵、民俗内涵、地域文化内涵等充分表达出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同文化元素所表达的思想和内涵各不相同,如果纪录片编辑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深入挖掘其内涵,在纪录片中仅仅向人们介绍当地的特产、人们是如何交往、比较喜欢吃什么、比较喜欢玩什么等,就会出现文化与主题内涵不一致的问题。而如果电视纪录片编辑增强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并深入挖掘了文化元素,就能在电视纪录片中提供能够吸引人的全新表达路径。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记录各地的美食,还记录了一些当地的文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风土乡情等,如北方地区比较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主要以水稻为主;南方比较喜甜,北方比较喜咸。这种能够尊重人性、挖掘人文因素的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承担了服务民生的重要角色,借助电视纪录片记录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又如北京卫视播放的《紫禁城》,该纪录片从大历史的角度,选取600年历史进程中的“变局”事件,对历史的拐点进行认真的解读,从而让人们透过紫禁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全世界的人们能够读懂中国。这部纪录片的主旨就是“追寻历史的过程”,让观众通过寻根溯源、提出疑问、找出答案等,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变迁,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
三、结语
纪录片的本质就是反映现实、揭露现实、记录真实。电视纪录片的编辑人员通过介入主体情感、利用各种编辑技巧、融入科学技术、选好题材、筛选最真实的画面等,更好地表达主题。电视纪录片在播出时,不仅要客观地还原真实画面,还应融入创作人员的思想情感、价值引导等,这样才能得到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电视纪录片在编辑时,应合理地贯穿编导意识,从而使纪录片客观地反映现实,增强纪录片的审美和艺术感,还应将拍摄的对象、拍摄的素材等蕴含的内涵、思想充分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获取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提升收视率。
参考文献:
[1] 曹映霞.试论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的体现[D].福建师范大学,2020.
[2] 彭程,段炼孺.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略谈[J].西部广播电视,2019(7):96+95.
[3] 苏红亮.如何走出新媒体时期电视纪录片编辑的创新之路[J].记者摇篮,2019(2):61-62.
[4] 梁行羡.纪录片的情节和细节意识研究[J].传媒论坛,2019, 2(3):55.
[5] 王静.电视纪录片中的编导意识、情节与细节意识[J].中国文艺家,2018(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