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区中心医院 广东深圳518110)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筛查重视度亦增加,在我国检出率高达8%[1]。临床调查显示,糖尿病孕妇中超过80%为GDM患者,其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包括胎儿窘迫、孕妇难产等,并指出早期采取措施确保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是减少母婴妊娠结局风险因素的主要措施[2-4]。临床常采用健康教育对GDM患者进行干预,通过帮助患者养成正确饮食、运动等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但由于多数患者缺乏院外专业护理指导,且依赖回院复诊,导致效果有限,往往无法达到理想降糖效果[5]。而“键对键”与“面对面”联动模式通过线上、线下配合,实现健康教育无缝对接、渗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并取得良好效果[6-7]。基于此,本研究将“键对键”与“面对面”联动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GDM患者,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74例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GDM诊断标准[8];②B超检查为单胎妊娠,且胎儿正常、无明显畸形;③无巨大儿分娩史。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GDM病史;②存在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③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89例和对照组85例。观察组年龄21~45(33.16±5.21)岁;入组时孕周24~27(25.12±1.16)周;初产妇52例,经产妇37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21例,中学40例,大专及以上28例。对照组年龄22~46(34.07±5.02)岁;入组时孕周24~27(25.17±1.08)周;初产妇50例,经产妇35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20例,中学38例,大专及以上2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患者入组后安排1~2次集体健康讲座,我院专家现场讲解,内容包括GDM基础知识、饮食、运动、用药、并发症预防等知识,回答患者提问;责任护士负责解答患者疑问;出院前发放GDM健康手册,嘱患者居家阅读,如有疑问电话咨询医护人员或来院就诊。患者干预时间为2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键对键”与“面对面”联动健康教育。①成立联动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包括1名医生、1名护士长和6名责任护士。护士长负责组织、管理和协调健康教育工作,责任护士负责实施健康教育,医生负责监测患者病情并给予治疗和指导。小组成员均接受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问卷调查方法等,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研究。②院内“面对面”护理健康教育。于患者入院第1天、入院第2天、住院期间及出院前1 d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共4次,每次约30 min,根据前期调查结果了解GDM患者重点需求,以进一步确定个体化健康教育内容,要求患者必须参与,采用面对面、一对一、灌输型教育方式,要求内容详尽且易懂。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对治疗期间有不良情绪患者加强心理辅导,包括GDM患者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根据具体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同时鼓励患者诉说疑问,发泄不良情绪,指导其采取积极心态和放松技巧应对负性情绪。③院外“键对键”与“面对面”联动模式。患者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护士提供指导性建议。a.组建患者微信群:将GDM知识、疗法、护理、康复等内容以文字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录入。b.知识推送:通过我科自建的手机App平台推送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出院后填写App中饮食、用药、运动、血糖管理等信息,医护人员根据上传数据制订App推送内容,包括食疗方式、自我监测方式、正确用药方式、情志管理及注意事项等。c.医患互动:责任护士每天向群内患者推送健康教育内容,所有内容均摘取自GDM相关专业书籍资料等,经筛选后设计整理成易懂的文字、图片、视频,患者阅读后的疑问可于群内提出,责任护士整理并于次日逐一解答;患者可通过微信对居家康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咨询,由医护人员给予解答,涉及病情变化建议患者及时来院就诊。d.出院后:每个月举行1次“病友会”,约60 min/次,包括专家讲堂和患者经验分享。患者干预时间为2个月。
1.3 评价指标 ①糖代谢指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②焦虑情绪:采用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9]对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进行评价,包括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采用1~4分4级评分法,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焦虑情绪越少。③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10],选取营养(N)、健康责任(HR)和压力管理(SM)3个维度,分别包括6、11、5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越佳。④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孕妇妊娠结局(早产、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及新生儿结局(巨大儿、胎儿窘迫、黄疸)。
2.1 两组干预前后糖代谢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糖代谢指标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S-AI、T-A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AI、T-A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HPLP-Ⅱ中N、HR、SM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HPLP-Ⅱ中N、HR、SM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例(%)]
有研究表明,GDM会对母婴造成严重危害[11]。近年来,我国孕妇GDM发病率逐年升高,妊高症、早产、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亦随之上升,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因此及时进行干预尤为重要[12]。
血糖是影响母婴预后的重要因素,理想的血糖水平与母婴妊娠结局关系密切。若GDM患者血糖水平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不仅易使孕妇出现宫内感染、妊高征、先兆子痫等并发症,且刺激胎儿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加快胎儿组织蛋白合成速度,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同时,胎儿机体耗氧量加大,易发生宫内窒息,导致早产、难产等,甚至引发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13]。理想血糖水平无疑是保证母婴安全、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的关键。本研究中,干预2个月,两组FPG、2 h PG及HbA1c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1,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键对键”与“面对面”联动健康教育相较于传统方式更有助于降低GDM患者血糖水平。分析其原因:观察组健康教育是根据GDM患者病情发展特点,通过有效结合网络与“面对面”的护理干预,在院内给予面对面教育,在院外以微信和手机App为媒介延续健康教育内容,实现为患者各环节提供全面、系统性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发挥优势互补作用。观察组要求患者与医护人员在院内进行面对面交流,可帮助其建立医患信任关系,方便患者提出疑问并及时给予解答。观察组通过在院内和院外分别采用灌输型和自主型学习方式,可有效加强患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应对问题的能力,既满足患者对疾病的知识需求,又了解患者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尊重患者选择,可有效提升患者学习积极性,从而强化健康教育效果。在院外健康教育中,观察组采用我科自制的手机App互动平台,便捷地获取防治信息,医护人员通过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等情况,及时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并根据相关数据进行个体化指导和随访,有助于提高患者参与GDM管理积极性。通过与有经验、接受培训的GDM患者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可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端正态度,最直接地获取疾病康复经验,给予患者的心理支持,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是通过改善患者生活行为等非药物方式来控制血糖,避免药物对母婴安全造成影响,同时,良好生活质量对孕期母婴健康亦十分重要[14]。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2个月,两组S-AI、T-A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键对键”与“面对面”联动健康教育可有效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全面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与夏风华等[15]研究结果相似,指出“键对键”与“面对面”联动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可促进医护团队与患者有效沟通,对患者所面临的困难和负性心理情况给予及时干预,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照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孕妇妊娠结局中早产、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及新生儿结局中巨大儿、胎儿窘迫、黄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键对键”与“面对面”联动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本研究护理人员听取患者对教育结果的反馈,了解患者健康教学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此外,护理人员也通过定期随访、家属反馈等形式了解患者院外健康教育的执行情况,从而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对GDM患者应用“键对键”与“面对面”联动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更佳,改善了患者血糖水平,焦虑得到有效缓解,且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较好,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