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华敏,吕珊珊,陈 林,孙琳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山东济南250021)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受夜间干预、疾病、环境、机械通气、疼痛、不舒适等多种因素影响[1-2],常出现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不足、睡眠剥夺等问题[3-4],加重患者心脏负担,严重者造成心衰,影响预后。其中,减少夜间干预是改善患者睡眠的有效方法[5-6]。对CABG后患者ICU住院期间夜间干预的状况及其与睡眠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了解CABG后患者睡眠现状以及与夜间干预情况的相关性,以期为完善现有护理流程,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2019年3月1日~10月31日收治的冠脉搭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首次接受手术;②年龄≥18周岁;③能正确理解问卷,可沟通;④手术当天拔除气管插管,且24 h内无再插管;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入院前存在睡眠障碍;②ICU住院时间<24 h;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精神疾病、痴呆症、酒精中毒患者;④术后大出血、心包填塞、瓣膜移位等病情不稳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法。本研究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心外监护室开展。该监护室现有床位12张,年收治心脏外科术后患者逾2000例,病种涉及冠心病、瓣膜病、大血管疾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心血管外伤、心脏肿瘤、各类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类别包括冠脉搭桥手术、瓣膜置换手术、瓣膜修补、主动脉夹层的Bentall手术、先心病修补术、封堵手术、姑息手术等。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审核编号:2017607)。
1.2 研究工具 ①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定,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费用支付方式、病程、合并症情况及心功能分级等。②夜间干预项目及次数。采用自制ICU病房夜间干预行为现况调查表,记录患者夜间(21:00~次日7:00)干预的项目及时间分布,收集患者术后2 d的数据。③患者睡眠状况。采用中文版理查兹坎贝尔睡眠问卷(RCSQ)进行评估。RCSQ由5个条目组成,分别从睡眠深度、入睡难度、觉醒次数、再入睡难度、整体睡眠质量5个方面评估患者的睡眠状况,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越好。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为0.90,与PSG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系数为0.59。中文版RCSQ量表由杨慧等[7]引进,经测量其Cronbach′s α为0.874,复测信度为0.912。
2.1 67例患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67例患者,男49例(73.1%)、女18例(26.9%),年龄(68.97±8.20)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5例(52.2%),高中及中专22例(32.8%),大专及以上10例(14.9%);职业:农民23例(34.3%),自由职业19例(28.4%),单位职工25例(37.3%);婚姻状况:已婚及再婚64例(95.5%),未婚或离异0例(0.0%),丧偶3例(4.5%);支付方式:公费2例(3.0%),医保53例(79.1%),新农合11例(16.4%),商业保险0例(0.0%),自费1例(1.5%);病程:<1年12例(17.9%),1~3年13例(19.4%),3~5年10例(14.9%),5~10年12例(17.9%),>10年20例(29.9%);糖尿病:有39例(58.2%),无28例(41.8%);高血压:有23例(34.3%),无44例(65.7%);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4例(6.0%),Ⅱ级17例(25.4%),Ⅲ级45例(67.2%),Ⅳ级1例(1.5%)。
2.2 67例患者术后2 d不同类别措施夜间干预次数比较 见表1。
表1 67例患者术后2 d不同类别措施夜间干预次数比较(次,
2.3 67例患者术后2 d不同时间夜间干预次数比较 自21:00~次日7:00期间,21:00及次日6:00患者接受的干预次数较多,1:00~3:00患者接受的干预次数最少。术后第1天21:00、22:00、23:00、24:00、2:00、3:00、6:00干预次数多于第2天(P<0.05),而术后2 d 1:00、4:00、5:00、7:00干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67例患者术后2 d不同时间夜间干预次数比较(次,
2.4 67例患者术后2 d RCSQ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67例患者术后2 d RCSQ评分比较(分,
2.5 67例患者睡眠状况与夜间干预次数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第1天患者睡眠状况与夜间干预总次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术后第2天相关性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67例患者睡眠状况与夜间干预次数相关性分析
3.1 CABG患者夜间干预情况 Le等[5]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中心5个ICU的20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共观察51个夜班(22:00~次日6:00)的护理干预情况,其中心胸外科监护室患者40例,接受干预措施389次(平均97次/人)[5]。本研究结果显示,CABG患者术后第1天21:00~次日7:00接受的护理干预次数(78.45±14.68)次,第2天为(67.19±13.54)次,少于Le等[5]的研究结果。这可能与医疗机构夜间工作流程的差异有关。夜间干预以病情监测与评估次数最多,居于首位,与Le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CABG为重大有创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需入住ICU进行严密观察有关[8]。从时间上看,患者在21:00~次日6:00所接受的护理干预措施次数最多,1:00~3:00接受的干预次数最少。护理干预措施会干扰患者睡眠,因此减少夜间护理操作是促进患者睡眠的有效方法[6]。工作流程应尽可能将夜间护干预措施调整至患者入睡前及晨间醒来后,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持续、不被中断的睡眠时间。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管道护理、给药与输血、呼吸道管理、生活护理、其他治疗次数多于术后第2天(P<0.05),病情监测与评估、采血两项未显著减少,这与CABG患者第2天病情较第1天更平稳有关。
3.2 CABG患者夜间睡眠状况 心脏外科ICU是心脏术后患者康复的重要场所,由于患者病情危重,监护仪器使用多,临床医护操作多,影响患者睡眠的因素更多,患者面临的睡眠问题更为严峻,高达95%的心脏术后患者出现睡眠障碍[9]。本研究结果显示,CABG患者术后第1天RCSQ评分低于术后第2天(P<0.05),与以往研究[10]结果一致。可能与规范开展镇痛镇静管理、为患者实施早期快速康复措施有关[11]。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基于循证实践模型,构建了包括环境干预、非药物干预、药物干预等多项措施的质量改善策略,并已证实鼓励患者白天尽可能活动、控制疼痛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12]。
3.3 CABG患者睡眠与夜间干预的关系 既往研究表明,夜间护理干预、疾病、环境、机械通气、疼痛和不舒适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患者睡眠[2],11%~30%由环境噪声引起[13]。Ding等[3]对ICU工作人员、患者等分别进行访谈,结果显示工作人员认为环境噪声、中断行为、光线及工作流程是影响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患者认为环境噪声、中断行为是主要影响因素。然而,以上研究大多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研究,缺乏对夜间干预与睡眠关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结果证实,患者总体睡眠状况与夜间干预次数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说明减少夜间干预次数,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
综上所述,CABG患者术后第1天夜间接受干预的次数较多,以病情监测与评估为主,时间集中在21:00~次日6:00,导致患者睡眠状况较差,但总体尚可。患者睡眠状况与夜间干预次数呈负相关,护理管理者可通过调整夜间工作流程、集中护理操作改善患者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