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希庭 曹力 孙青欣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是国家盛事,又是新闻竞技的舞台。作为主办地媒体,河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以下简称河北新闻广播)紧跟冬残奥会脚步,以融合思维为引领,全样态生产、全媒体传播,先后推出《我是冬残奥火炬手》《河北骄傲,闪耀冬残奥》《山城蝶变》等多组融媒体产品,全网累计播放量超过7500万次,短视频和图文报道被学习强国、央视频、河北卫视等多家媒体机构、平台转发。媒体融合产生了破圈效应。
提到广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声音,但在冬残奥会报道中,河北新闻广播呈现了鲜明的视频思维,颠覆了生产流程。如果说,图文报道是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1.0”版本,那么,短视频就是“2.0”版本,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需要升级迭代,做“看得见的广播”,办“有画面的广播”,以短视频为引领,生产优质的短视频产品,已经成为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和主阵地。
□ 记者戈希庭采访2022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张家口火种采集。
在冬残奥会的报道上,河北新闻广播策划和生产的起点就是短视频,强调短视频为主,原则是:不全媒不采访,无视频不发稿。传统的广播端反而最后呈现,所有的原创报道都是一次采集,全品类生成、多平台分发,从而实现了广播端和视频端的深度融合。
以冬残奥会报道的第一场硬仗——火炬传递为例。3月2日,在火炬传递的前一天,河北新闻广播冬残奥采访组偶然得知火炬手全部集中居住在张家口市区某酒店。采访组马上中断其他采访,一边往酒店赶,一边在路上确定了系列短视频《我是冬奥火炬手》的策划。采访组先后采访了十八位火炬手,在第二天火炬传递时,随着传递进程,第一时间推出了20篇系列短视频,而在传统广播端,只有两篇录音稿件呈现。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要求新颖独特,能够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新闻事件,重大报道更需要顶层设计、精细策划。在新媒体领域,传统媒体的策划能力仍然具有悠久的生命力,事实证明,好的新闻策划可以抢占先机,打造“爆款”。
在《河北骄傲,闪耀冬残奥》系列短视频报道中,当中国代表团旗手之一确定为张家口运动员郭雨洁后,记者迅速与郭雨洁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开幕式当天,记者赶到位于张家口尚义县的郭雨洁家中,挖掘到了郭雨洁训练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长时间训练后脚底磨出血泡导致袜子都脱不下来,日常爱吃螺蛳粉、麻辣烫,上次离家前与父母在桃花下合影,勾勒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形象,拉近了残奥运动员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视频播发当日,在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点击量超过5万、视频号点击量超过10万。
作为非注册媒体,河北新闻广播无缘报道核心赛区的赛事,但这并不影响采访团队精彩的全媒策划。对于记者无法进入的拍摄领域,提前做足功课,与采访对象保持沟通,并形成纸质版的拍摄脚本,指导采访对象自己拍摄。张家口市赛区唯一一位残疾人志愿者——杨旭在崇礼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提供志愿服务,记者通过他的自拍和工作中的视频素材,以杨旭自拍vlog形式,制作了《我想为冬残奥做点事儿》的视频作品,以残疾人视角,讲述残疾群体如何找寻自我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发光发热的故事。这种vlog角度新颖,现场感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很多都成为冬残奥宣传的“爆款”。
目前,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自媒体传播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头条号等,以商业网站、社交媒体作为基础平台;二是媒体通过自建网站、新闻客户端等方式,拓展新媒体传播平台。在冬残奥会期间,河北新闻广播充分利用各大平台,打造立体传播矩阵,增加传播力、扩大影响力。
▲ 记者孙青欣采访冬残奥火炬手。
▲ 记者曹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北京冬残奥会志愿者。
本次冬残奥会报道中,我们采用了微信推文、海报、短视频、视频直播等多种呈现手段,可以说,实现了产品形 态的全聚合;在平台上,通过微博、微信、头条号、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学习强国,实现了全方位传播。尤其是关于冬残奥会火炬手和志愿者的全媒报道,不但被河北卫视、央视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采用,还被冬奥组委、河北省残联、河北省公安厅、中国铁建等多个系统的微信公号和多位冬残奥会世界冠军转载转发,形成了传播的“破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