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咽下的鱼刺

2022-05-16 15:00刘玉洁
锦绣·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学

摘要:女学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女子在法律上获得受教育权利,成为推动男女同校的重要前提。在民主、平等思潮的社会潮流,大学男女同校推动下,中学男女同校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激烈的讨论,20世纪20年代,中学男女同校得以真正实现。中学男女同校促进了女子中学教育发展、教育平等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中学男女同校的实现,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中学;男女同校;争论

一、中学男女同校兴起

1907年清政府颁布《学堂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制定了女子的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标志着女子教育在制度上得以确认。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中学校令》,“专教女子之中学校称为女子中学校”1女子接受中学教育的权利在制度上得以保证,女子中学教育获得一定发展。在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男女平等观念得以出传播,使得人们对女子教育观念逐渐改变。人们逐渐逐渐从“男女授受不亲” 、“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女学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女子法律上获得受教育权利,成为推动男女同校的重要前提。

民国初年,虽然女学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女学发展速度缓慢。中学数量和中学生人数都极少,1919年,女子中学仅69所,女学生622人。2同时,中学生平均每年费用也在百元以上,只有条件比较优越家庭子女才能进入中学读书。据北京高师附中统计,1918年在校学生九个班,人数为290人,家庭以政界者为最多,商界、学界、农界次之。3女子中学数量和家庭经济状况阻碍了女子接受中学教育权利,男女同校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女子教育进入新时期。1920年北京大学招收女学生代表着大学开放女禁,其他大学也纷纷效仿招生女生,虽然大学开放女禁,但能够进入大学的女生并不多,因为女生竞争力远远小于男生。大学开放女禁和女子想要进入大学学习的愿望与女子竞争力远远低于男生的现实矛盾不断,这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学教育的改革。

二、中学男女同校的论争

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冲击,女子教育运动有了重大发展。女子的受教育权大大提高,男女平等的热潮弥漫全国,但是中学的男女却有着严格的男女分离制度,五四运动以后,中学男女同校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学男女同校在反对者和赞同者的冲突对抗中实现的,不主张中学男女同校的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坚持传统价值,反对男女同校。他们主张传统道德观念持久性,指出:“我们中国数千年是个著名的礼教之邦,一般人是最讲究廉耻的,最尊重节义的,所以男女之间防闲非常之严。”4在这些人看来,男女同校是对传统价值和礼教的根本破坏,他们以传统礼教和价值为依据,主要强调男女同校会破坏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江苏省议员朱德恒指出:“对于男女同校,政府不思禁止,不成为政府;学部不予驳斥,不成为学部;议会不力陈其缪妄,亦安用有此议会?”5同时,反对者认为青少年缺乏道德观念,男女同校同居、同游、同出、同进,会产生不合礼仪之举。

第二类反对者侧重于科学知识的论证,强调女子教育的独特性。陆费逵主张女子教育“第一当养成贞淑之德、和易之风,并授以家政之智能,期可以为人妻”;“第二当养成慈爱之性、高洁之情,并授以育儿教子之技能,期可以为人母”:“第三当设女子师范學校,女子藏缝、绣、蚕业、图画、不校,期可以习一业以生活”。6从陆费逵的主张中提现了“中和”的含义,他既反对“男尊女卑”的守旧观念,也反对男女完全趋同。从女性的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立场出发,提出“男女有别”的观念。相对于从传统价值观念强调“男尊女卑”观念反对男女同校,从科学知识的角度,他们倾向于男女分校,关注女子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特殊性。

第三类反对中学男女同校的主张是强调结合现实的情况,思考男女同校的问题。廖世承应《生活》杂志主编邹韬奋之邀,回答读者提出中学男女同学问题时认为:“中学应否男女同学,讨论此问题,须从学理、习惯及事实三方面着想。”7他认为,在理论方面,赞成者与反对者都“各有相当的理由”。因此,在男女究竟是分校还是同校向题上“不能使我们作一句肯定的话”。较之廖世承,陶行知对于中学男女同校态度更为明确。他说“我并不是主张中学男女同学的人,我对于中学男女同学的疑问上所得到的答复,还不能叫我十分满意,但是在这个时候要反对中学男女同学,我有些不忍。”8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出于情感的考虑,他是支持男女同校的,但是基于事实的考虑,他并不赞同男女同校。

面对针对男女同校引发的争论,教育部的态度是:“训令各地加速设立女子中学,并于相当学校附设女子中学部,但于中等学校男女同学,现尚未便照型准。”9中学男女同校遭到反对和政府不支持,但中学男女同校已是大势所趋。1927年,中学男女同校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

三、中学男女同校的教育影响

中学男女同校节省教育开支,促进中学教育发展。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中学数量和人数都极少,只有条件比较优越家庭的子女才能进入中学读书,很多女子因为教育经费问题,不能够接受教育。中学男女同校有利于节省教育开支、提高教学设备利用率,把节约下来的经费投入到教学质量、引进师资、改善教学条件等。据1930年统计,该年实施男女合校教育的学校有540所,全国中学的女学生总数是59939人。10可见,男女合校促进了女子教育整体发展。

中学男女同校有利于两性间相互学习、发展,促进平等观念形成。在实施男女分校的时候,男女学校的设备、师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男女生之间不能正确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心理不健全的人。一位美国大学女教师指出:“男女合校可以提高学艺的成绩,可以修养言行的态度。为了在异性,也就是在男女同学中露脸或者保持良好形象,大家对于学习格外热情,对于自己的言行也格外留意,学校平均数的成绩,男女同校比不同校程度可提高百分之十。”11男女间由于性别差异,各自都有自身特点,男女生间相互借鉴,促进双方相互发展。

四、小结

西方思潮下的民主、平等观念传播,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企图通过实现中学男女合校来扫除教育领域中男女隔阂的最后一块领地。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中学男女同校问题引发强烈争论。或以有悖社会伦理道德,或以中学女子教育应保持其特殊性,或以男女同学应根据本国教育发展实际,对男女同校问题提出反对意见。中学男女同校争论折射中国女子教育曲折发展,反映了新旧思想冲突与矛盾。中学男女同校的实现推进女子教育,促进教育平等和男女平等观念形成,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谢长法,卢红玲:《五四时期的男女同学述论》,衡水学院学报,2011(3)。

②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70页。

③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96页。

④陈学军著. 《中国近代中学组织结构演变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07页。

⑤ 陈望道:《和时代思潮逆流的江苏省议员“禁止男女同校”提案》,《陈望道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72页。

⑥ 舒新城:《我和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第418页。

⑦ 邹韬奋:《韬奋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1页。

⑧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2頁。

⑨巩丽宏:《民国时期中学男女同学思潮的起伏》,黑龙江史志,2009(04)。

⑩王信伦:《清末民初时期中学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11王晓丹:《历史镜像 社会变迁与近代中国女性生活》,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参考文献

[1]谢长法,卢红玲:《五四时期的男女同学述论》,衡水学院学报,2011(3)。

[2]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3]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4]陈学军著. 《中国近代中学组织结构演变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

[5]陈望道:《和时代思潮逆流的江苏省议员“禁止男女同校”提案》,《陈望道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6]舒新城:《我和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

[7]邹韬奋:《韬奋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8]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9]巩丽宏:《民国时期中学男女同学思潮的起伏》,黑龙江史志,2009(04)。

[10]王信伦:《清末民初时期中学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王晓丹:《历史镜像 社会变迁与近代中国女性生活》,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刘玉洁,女,籍贯:山东省潍坊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中学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在快乐中学成语
积极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漳平第二中学为例
锐意改革 砥砺前行——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一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愿你慢慢长大
A Secret that Cannot be Told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