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蔺花灯是我国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将从古蔺花灯的表演角色与队形,花灯音乐与舞蹈,花灯“服化道”与文学等方面进行其审美趣味分析的概述。
关键词:古蔺花灯;“非遗”;审美趣味
古蔺花灯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其中不仅包含了花灯舞蹈和花灯音乐,还涉及到美学、文学等众多的艺术形式,还与中国传统岁时节令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只有在春节期间开展活动,且有一套传统的表演程式,各个流程紧密相连。2014年入选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又唱又跳、又拽又闹、要逗要笑”的风格特点,是深受农耕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带给观赏者无限的审美趣味。[1]
(一)古蔺花灯的表演角色与队形
古蔺花灯继承了汉族民间歌舞程式性的特点,正月初二“起灯”到正月十八“罢灯”,从中有“备灯”、“择期”,“参灯神”、“翻折子”、“辞灯神”等环节。其表演角色主要有一男、一女、一老三个,其中男角为“唐二”,女角为“幺妹”,而在传统的表演中“幺妹”通常为男子扮演,民间俗称为“童子扮幺妹”。这也是古蔺花灯自己的一个特色印记,在古蔺当地不同流派的传承中又各具特色如古蔺镇姚家班的姚占楷师傅,其扮跳的“幺妹”就是继承了其父亲姚德金以“性格泼辣、胯部大幅度的摆动”为主。此外另有一名诙谐的丑角主要在耍灯过程中穿插逗趣,名曰“打岔老者”,其动作灵活多变,可根据表演现场灵活变化,带给观赏者无限的趣味 。但除了上诉的三个角色之外,在不同的花灯小品(或称花灯小戏)中还会有其他的角色在此就不一一罗列。笔者认为古蔺花灯正是因为在不同的花灯小品中,众多各具特色人物,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中,才让其在身具传统程式性特点下,不乏味而富有观赏性。花灯的表演通常在农家院坝或堂屋进行,因受其场地的限制,花灯队形主要以传统的半边月形、半桶形、正方形和大圆形为主。这也造就了古蔺花灯的动作特色,一般没有大的翻跳动作,以幅度较小的动作为主,其中“幺妹”动作中的踮起半脚尖胯部扭动和“唐二”动作中的“矮子步”为典型代表。队形及变化也比较简单,但就在这简单中带给观者朴实无华的幽默。
(二)花灯音乐与舞蹈
古蔺花灯音乐主要是花灯锣鼓和花灯歌曲两部分构成。花灯锣鼓主要包括锣鼓、马锣、钹、大锣和堂鼓等乐器。通常以“当”——锣、马锣;“弄”——马锣、小罗;“丑”——钹;“壮”——锣、钹、小锣来记谱子。花灯锣鼓是为花灯舞蹈伴奏,主要运用在幺妹、唐二两人双人舞造型等没有花灯歌曲的部分。
花灯歌曲,古蔺花灯歌曲主要以四二拍、四三拍为主,包含了宫、商、角、徽、羽五种调式,节奏或欢快鲜明或忧伤诙谐或高亢铿锵,多以幺妹、唐二通过一问一答对唱的形式为主。在艺人之间有着“九板十三腔”之说,即曲调可根据不同人物角色,在不同场合的需要来改变唱词的曲调,同时歌词也灵活多变。幺妹、唐二根据现场表演过程中表演情景来调整,以猜谜、生活场景、爱情交往、神话故事等为主要表现题材。在研究中发现古蔺花灯与古蔺山歌还存一定的联系,从古蔺花灯歌曲中可以找寻到古蔺山歌的身影,古蔺人民喜爱山歌,常常在劳作时对唱,其词多源于日常生活,但如今山歌已退出人们的生活,很难找寻其身影。但从古蔺花灯的歌曲中还能探寻些许身影,如《绣荷包》中的男女对唱。
古蔺花灯舞蹈主要以幺妹的基本动作,唐二的基本动作和幺妹与唐二的双人动作等构成。其中幺妹的基本动作主要有跳踏步、小颤步、三步进退、游颤步、扁担花、水圈莲花、踩十字、碎步出灯、风摆柳和半边月等。唐二基本动作主要有矮子步、梭铜盘、斜身摇扇、拐子步、弓步摇扇、蹲跳步、前蹲踢步、横蹲踢步、跳转步、提踩步、逗蝴蝶和蛤蟆步等。幺妹唐二双人动作主要又以双人造型突出,有古树盘根、观音背子、观音坐莲台、金龙抱柱、盘根错节、犀牛望月、蛤蟆晒肚、龙凤翻身、鸳鸯闪翅和膝上摘花等,具有一定的杂技性。
(三)花灯“服化道”与文学
古蔺花灯服化道主要体现在灯具、道具和服饰三方面。首先灯具包括了牌灯、八面灯、莲台灯、桃儿灯、荷花灯、鼓鼓灯等这些,花灯的制作综合了木工、竹编、绘画等工艺。花灯在古代是一种当地的照明工具,只是在花灯艺人们的改造提炼中演变成为花灯“服道化”中,最具特色造型丰富美观,做工细致精巧,色彩鲜明亮丽的各种表演花灯。其次是道具,包括了拂尘、蒲扇、折扇、彩色长巾和彩色方巾,它们都是手工制作,运用了绘画、刺绣等手法。再者是服饰,主要包括了草帽、腰带、线耳红花草鞋、圆口红花布鞋、绣花布鞋、绣花襟衫、绣花长裤、绣花长裙等其中运用了刺绣、绘画等手法,体现了出当地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对美的表现与运用。
花灯文学主要体现在它的唱词上,花灯唱词富有节奏感,韵律感。如《十二月望郎》“正月望郎是新年,我郎一去大半年。自打离家去,把奴来丢开。二月望郎百花开,我郎一去不回来。早晨把门站,望郎早日还。三月望郎是清明,我郎说话甚聪明。我郎说的话,水都点得灯。……冬月望郎落大雪,绵缎被盖摺两摺。摺的四方格,望郎来家宿。腊月望郎满一年,胭脂粉儿称两钱。打扮幺姨娘,回去拜新年。”[2]全文十二节,每节两句。还有《巧匠人》、《十绣曲》和《绣荷包》等,首先结构工整并且每句字数相等,富有节奏和韻律。其次花灯唱词在写作上多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其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丰富的画面。再者花灯唱词写作吸纳了古蔺地方方言极富特色,给予读者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结语
古蔺花灯近年来受大众关注相对较多,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目前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蔺花灯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色,本文在此只是对其审美趣味做了个粗略的概述,望在众多关注古蔺花灯发展能人志士的努力下,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古蔺花灯,让其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古蔺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古蔺花灯[M].泸州:泸州市利川印务社,2005.
[2] 赵向欣,淮上豫南花鼓灯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3] 郑健、郑源,浅谈古蔺花灯的发展与传承[J].山西:黄河之声,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