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俐崎
摘要:课后作业本就是小学教学体系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还能够让小学生对数学内涵产生更具深度的感悟。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则可以结合“双减”政策的指导,通过设计游戏、设置分组以及联动微课等形式对作业设计的方法进行创新,以此来改善以往枯燥、单调的复习氛围,并提升小学生课后复习的效果。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作为时下备受教师群体热议的政策之一,它不仅要求教师减少小学生的课后作业总量、减短小学生的课后习作总用时,还要求教师创新教学的方法与课后作业的设计方法,要在保障效率与质量的前提下,更进一步强化小学生对学习、复习乐趣的趣味性的感知。本文,将从“双减”政策的角度出发,简要探究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创新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方案,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取用。
一、设计游戏,凸显課后习作乐趣
中低学段的学生对于游戏活动有着极强的亲近感与探知欲望,他们在做游戏时不仅表现出灵动的思维,还享有的充沛的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也可将“游戏”这一元素带入其中,以游戏化的形式进行引导,让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环节中,既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感知到学习与复习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设计“观察物体”这一课程的课后作业时,可以选用“趣味转化”的游戏作为作业布置的载体。该项游戏主要是指教师提供具体的事物,让小学生独立进行观察,并将事物的形状以文字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亦或者,教师告知小学生事物观察的结果,让小学生们围绕于此,进行绘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闯关游戏,通过布置不同难度的关卡,来锻炼小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分析能力。教师基于游戏角度来设计小学数学的课后作业,不仅有利于改善以往“习题演练”式课后作业的枯燥性,还有利于满足小学生喜好玩乐的成长天性,进而凸显了课后复习的乐趣。
二、设置分组,提升作业巩固效果
在以往的课后巩固环节中,教师多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作业的设计,这一模式的运用虽然能够起到知识巩固的目的,但却难以尊重小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甚至还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及时改善这一局面,小学数学教师则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其划分为若干小组,而后再以针对性的方式来设计各个小组的课后作业,并以此提升课后巩固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设计“混合运算”这一课程的课后作业时,可以于课堂教学的最后时段进行随堂检测,以此确定小学生对当前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设计课后题目时,教师则可围绕于此进行布置。如,知识掌握较好的小组,教师可以立足生活角度,创设生活相关的混合运算应用题目,以此来升华该组小学生对当前知识点的掌握;知识掌握适中的小组,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目进行布置,让该小组的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巩固;知识掌握较差的小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该小组的成员进行二次教导,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后复习;倘若条件不允许,教师则可以将解题的思路告诉该小组的学生,让他们根据教师的解题方法进行演练。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课后作业,既尊重了小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又保障了所有小学生都可以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进而实现了课后巩固效果的整体性增长。
三、联动微课,创新课后作业模式
微课一种新式的教学辅助技术,它主要表现为小学数学教师对现有的教学资料进行全面分析,而后运用视频录像设备,将当前需要讲解或巩固的知识点录制到5-10分钟的简短视频当中,让小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下载进行观看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联动微课视频技术的方式来创新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模式。
例如,教师在设计“图形的运动”这一课程的课后作业时,可以将之录制到微课视频当中。在录制时,教师应对视频内容进行阶段划分。如,第一阶段,教师需要对课程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阐释,梳理小学生对当前数学内容的理解;第二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平面实际结合”的方式,先展示图形所发生的运动,再展示生活中客观发生的“图形运动”;第三阶段,教师则需要整合第一、第二阶段的知识点,并联动教材当中课后练习题目,设计相应的巩固作业,进一步强化小学生对本课程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联动微课技术来创新课后作业的设计模式,既能够达到知识巩固的效果,还能够锻炼小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进而实现了知识掌握的夯实。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立足“双减”视角,选用不同的方式创新数学课后作业的表现形式,既有利于优化小学生的课后复习体验,还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课后巩固收益,进而,推动了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高效化与趣味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艳萍.对于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20(21):42.
[2]董万峰.对小学数学作业创新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0(2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