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赐铭
摘 要 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培养和输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调研发现,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人才需求呈现学历门槛提升化和能力需求专业化、联合培养意愿明显、在职培训需求显著、技术服务需求旺盛等特征,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层次化惯习、“离农”倾向、培训方式传统、产教融合不深等困境,其消解路径包括: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升格进程及内涵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的人才培养导向,推进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方式和体制革新,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服务能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0-0059-07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历史交汇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不仅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抓手。关照历史和现实,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底层逻辑,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保障[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应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换言之,乡村振兴需要培养大量的农村实用性人才,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在适应产业发展背景下,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实用性人才为使命。而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产业实用性人才方面具有内在要求和价值旨趣。职业教育最初是在为机器大生产培养技术工人的背景下产生的,以追求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唯一目的,进而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来追求服务于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最大功效[2]。审视当下,我国乡村实用性人才培养存在不足,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支撑需求存在差距。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乡村振兴中产业实用性人才供给的明显不足。这就要求職业教育要顺应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态势,尤其要了解乡村产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以及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意愿和偏好,从而展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输送高质量的实用性人才。
一、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需求特点
为精准了解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对高职涉农人才需求的特点,本文以教育部高职“农产品流通与管理专业标准修订”工作为契机,在浙江、安徽、山东等省份通过网络问卷、实地调研等形式,共调查合作社、基层供销社、涉农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212家,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有效问卷中,有合作社61家(30%)、基层供销社31家(15%)、涉农企业113家(55%)。从分布和规模来看,县级及以下机构占69%,员工20人以上机构占46%,资产500万元以上机构占53.2%。调研内容包括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岗位人才需求、联合培养意愿、技术服务需求、校企合作意愿等。从调研来看,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需求特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学历门槛提升化和能力需求专业化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深入,我国农业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变化[3]。农业产业链化发展态势,大幅提升了农业各个环节的紧密合作和有效联动,促进了各环节和领域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产生了对人才专业化能力的需求[4]。农业面临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端需求升级态势明显,深刻影响了农业产业的结构和方向,追求更高生产品质、注重产品营销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鲜明旨趣,从而对于具有更高学历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营销类实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5]。
从调研来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大专、本科、研究生的需求总体占比分别为30%、55%、15%,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人才需求存在区别。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大专人才需求比例最高,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处于发展水平不高的状态,对于本科及以上人才的需求和容纳能力有限。涉农企业因实力较强,对于人才学历要求较高,人才吸引力和容纳能力也较强。从人才需求的专业和能力来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人才的专业需求偏向于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流通类。其中,经济管理类、农业生产技术类、农产品物流类、农产品加工类专业的需求占比分别达到了73%、41%、33%、20%。综合来看,农业经营主体对人才能力需求显现出与产业链分工态势相匹配、更能满足消费升级趋势需求的特点,其中农业经营主体最看重的能力分别为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营销能力,而这些能力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链分工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发展趋势。
(二)涉农人才联合培养意愿明显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迭代升级,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人才培养和农业产业脱节的态势明显,迫切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人才的创新性和实践性[6]。而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探索培养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实用性人才的重要方向和有效路径[7]。享誉全球的德国“双元制大学”模式,正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施联合人才培养,开创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其对推动我国高校涉农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8]。换言之,在职业院校涉农实用性人才培养未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背景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职业院校开展涉农实用性人才培养充满期待,并在获得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期望下愿意对联合人才培养进行投入。
从调研来看,农业经营主体与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意愿较高,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比例达到了81%,凸显了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意愿。与高校联合开展涉农实用性人才全日制培养较受农业经营主体期待。相对来说,该方式是农业经营主体出于对具有系统知识、强能力、高素养人才的需求,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委托培养、定向班培养和订单班培养。其中,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方式较受青睐,而这两种方式的产教融合更深入,人才培养的指向性也更清晰和精准。相应的,农业经营主体为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投入意愿明显,包括愿意在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岗位、培养经费、企业课程、企业教师、教师顶岗实践岗位等方面进行投入。其中,愿意在实训实习基地、就业岗位、培养经费等方面投入的占比处于前列,比例分别为53%、39%、29%。而且,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作为一种专用性资产投入,产教融合越深入、联合越紧密、合作越稳定,则农业经营主体投入意愿越高。
(三)涉农人才在职培训需求显著
农业经营主体的在职培训是提升农业产业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有效路径。国外非常重视对涉农人才的在职培训。福斯特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农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价值,并且应以劳动力需求为导向,重视职业教育的在职培训,从而避免“技术浪费”[9]。我国职业教育在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方面获得了一定发展。以2019年数据来看,全国230余所职业院校培训到款额超过1000万元,开展培训服务的总规模超过300万人日[10]。现实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快速变革态势和市场需求升级趋势对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调研来看,在职培训需求主要是农业经营主体为满足当前产业快速变革态势和市场需求升级趋势,以提升组织存量人力资本为目标而产生的需求,但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在培训对象需求上存在一定区别。其中,涉农企业和基层供销社主要偏向于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而合作社则更倾向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在职培训。与此同时,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在职培训需求意愿明显,未来三年培训人数需求在20人左右的比例达到71%,而20人以上的比例则达到了29%。从培训方式和内容来看,68%的样本选择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20%选择线下面授,12%则选择线上授课,这凸显了职业院校开展在职培训需要在内容、载体、方式等方面进行更新和变革的现实要求。此外,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与品牌、农业生产技术、农业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的需求较大,这与当前产业快速变革态势和市场需求升级趋势相符合。
(四)涉农技术服务需求旺盛
毋庸赘言,世界科技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核心,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明显影响[11],正如法国技术哲学家雅克·埃吕尔所言,现代技术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因此,无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必然会涉及技术[12]。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是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13]。当前,全球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各发达国家纷纷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以构筑新一轮农业产业竞争优势[14]。随着我国数字乡村战略的提出,我国数字农业面临发展加速和阶段初步的张力,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服务需求旺盛。除此之外,全面脱贫攻坚的顺利收官以及电子商务对消费领域升级产生的深远影响,驱使农业产业越发迈向品牌化、品质化发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营销方案设计与指导等方面具有明显需求[15]。而职业教育与技术表现出一种“互动整合”的关系,“互动”体现为“职业”需要“技术”,“技术”需要“教育”,“教育”的传承创新同时反过来促进“技术”革新[16]。换言之,职业教育的技术属性及贴近产业和市场的教育场域,让农业经营主体对其提供技术服务有着明显期待。
从调研来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技术人才培训和认证、技术研发和营销设计策划三个方面。技术人才培训和认证主要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对于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农产品经纪人、互联网营销师、农业经理人、评茶员等技术性人才的认证,需求占比分别为40%、40%、35%、12%。技术研发主要满足农业经营主体产品创新需求,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品质化等,进而满足市场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技术研发需求主要包括技术咨询和技术研发,占比分别达到45%、29%。营销策划主要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顺应市场消费升级趋势,通过专业营销策划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提升市场销售规模。而且,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营销策划服务的需求活跃,占比达到63%,说明当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驱动着农业产业在农产品营销方面的新变革和新需求。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对高职涉农人才的需求,对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通过学理分析和现实考察,我国职业教育存在层次化惯习、“离农”倾向、培训方式传统、产教融合不深等不足,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满足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需求的能力。
(一)职业教育层次化惯习阻碍了农业产业服务能力
职业教育伴随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历程而发展和演变,尤其自工业革命兴起和发展以来,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工人、助力工商业发展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17]。德国职业教育之父凯兴斯泰纳指出,职业教育是通向职业的媒介,人文主义改革派教育家的主要代表费舍尔认为,教育与职业应该并可以形成一个整体,而斯普兰格则更加鲜明的指出,通向职业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职业教育[18]。以上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和历史阶段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职业教育产生以来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价值取向。然而,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作为一种低于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培养农业产业实用性人才的期许,以及农业产业人才学历需求的提升化趋势,一方面激发了职业教育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活力,另一方面也制约了职业教育回应国家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功能空间。
近年来,虽然我国将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为职业教育服务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但也面临着诸多阻碍。从服务农业产业来看,职业教育类型化虽然解决了农业产业实用性人才的学历门槛问题,但层次化惯习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化规则,不易发生符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场域的新惯习[19],表现为办学理念转变困难、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内涵建设支撑不足、配套政策出台滞后、关键要素基础薄弱、评价体系构建缺失等[20]。以上种种困境延伸到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场域,则表现为未在高职本科层面探索出一条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仍然遵循学科建制的人才培养逻辑,使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发展逻辑的区隔越發变大,弱化了与农业产业的联系[21]。另外,在服务农业产业的实用性人才培养上,则表现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转化力等方面的不足,使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22]。
(二)职业教育“离农”倾向阻碍了人才联合培养进程
通过产教融合开展涉农实用性人才联合培养的价值不仅为政策所期许,更为实践所证明。与此同时,开展涉农实用性人才培养,向农业产业延伸教育场域,构建校内外协同的人才培养格局是必要方向,且本质上是异质组织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匹配、吸收、利用的动态演化,进而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匹配过程[23]。但总体来看,我国基于校企合作的涉农实用性人才培养的互动结构和知识互融过程的主体关系和驱动力呈现出以职业院校为主的非对称关系的阶段特性特征,说明当前开展涉农人才联合与协同培养的关键在于涉农职业院校的基础、意愿和能力[24]。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及城乡经济發展差距的不断扩大,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过于追寻对经济发展趋势“外部适应性”的价值偏好,造成了鲜明的“离农”发展态势[25]。
具体来看,职业教育长期呈现“离农”的发展趋势,因投入大量的专用性资产导致其开展农业产业服务面临高昂的转换成本。而短时间内难以撕去的职业教育负面社会标签和不受社会期待的农业产业就业的双重挑战,导致了我国涉农高职办学进程相对艰难,总体办学质量不高,并且在资源投入、课程建设、师资配备、教材开发等方面相对不足。种种不足导致职业教育与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更加重要的是,因职业教育开展农业产业实用性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吸引力相对缺乏,反过来引致高职涉农专业招生困难,降低了高职开展涉农人才培养的意愿,从而形成了职业教育开展农业产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困局。
(三)培训方式传统阻碍了职业教育在职培训效能
不管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还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个体学习成效不仅仅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个体的特性起关键作用并影响了整个认知进程和成效[26]。换言之,农业经营主体的在职培训需求必须考虑培训对象的个人诉求、地域特性、学习时间等情况。从调研来看,农业技术服务、加工服务、营销策划等类型人才的在职培训需求旺盛。营销策划类人才主要面临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方面的冲突,因而需要提供灵活、系统、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而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加工服务等人才的培养则面临更加复杂的状况。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加工服务更加贴近农业生产环节,而我国广阔的乡村地域特性和分散的农业生产分布状况,要求涉农人才在职培训必须在满足学习时间灵活性的同时,还要实现对分散地域特性的超越,进而有效降低培训成本。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开展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服务变革进展缓慢,内涵建设相对不足,尤其在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方面明显滞后,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职培训需求存在差距。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在职培训存在法律法规相对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培训经费不到位、体制机制未理顺等问题,并表现为组织形式上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培训内容上相互不了解、相互衔接性不好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效果[27]。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开展涉农在职培训呈现出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差、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资源匮乏等问题[28]。更加重要的是,我国职业教育开展涉农人才在职培训相对缺乏“互联网+”模式应用,而已实施的信息化培训模式则存在网络平台功能简单、网络教学管理不到位、在线资源不足、线上线下结合缺乏等问题[29]。
(四)产教融合不深阻碍了职业教育技术服务能力
当前,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要素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构筑产业市场优势的态势越发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技术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虽然高职的高等教育属性和职业技术理性在农业产业技术服务方面有着能力优势和内在旨趣,但技术只有在企业中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从一定程度来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场域和动力来源[30]。深化产教融合旨在将校企等相关利益方和各类资源要素组合起来,构建产教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在场的技术创新场域,并形成内生性的自组织发展机制和能力,实现产业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而且,职业院校通过技术服务助力农业经营主体回应农业产业升级要求,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满足市场消费升级态势需求,必须强化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是有效路径[31]。因此,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可能并不是唯一路径,但一定是重要且有效的路径。
然而,我国产教融合不深的现状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能力。企业的不完全理性、复杂的市场外部环境、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小数定律”影响等给校企深化产教融合以实现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带来了巨大障碍,表现为政府与市场失衡、治理模式落后、体系建设不畅、落地措施不实等现实问题。而且,围绕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的产教融合,应促进校企双方以实体方式嵌入组织内部运行,并从简单的资源型合作走向技术创新的知识产品生产型合作,最终以产业学院、职教集团等形态呈现[32]。然而,农业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效益差异、观念差异与制度差异,以及市场环境与产权归属不确定性等让这种变革进程缓慢,甚至举步维艰,亟需推进宏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制度环境、校企价值观念等的更新和变革。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针对调研得出的乡村振兴产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及学理分析和实践考察得出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应以需求为精准导向,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升格进程及内涵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人才培养导向、推进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方式和体制革新、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应对。
(一)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升格进程及内涵建设
一是加快高职本科改革进程。针对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需求学历门槛提升化和能力需求专业化的特征,应加快推进高职本科改革发展进程,尤其应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扎实、农业产业服务成效突出的高职院校升格为高职本科,从而为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高素质涉农实用性人才提供平台,破除当前高素质实用性涉农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学历门槛困境。
二是推进已升格涉农高职本科内涵建设。应加快推进已升格的涉农高职本科的内涵建设,促进涉农高职院校转变传统办学理念,变革学科制人才培养逻辑,调整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关键要素建设,尤其应促进涉农高职本科探索出一条与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高职高素质实用性涉农人才供给与农业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并为后续的涉农高职本科服务农业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和模式参照。
三是完善涉农高职本科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应更新和完善涉农高职本科管理和运行等方面的法律建设,优化涉农高职本科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涉农高职本科考核标准,尤其在涉农高职本科开展服务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制定奖惩机制,促进涉农高职本科在新发展阶段开展服务农业产业人才培养的内生活力。除此之外,应注重政策、高职及农业经营主体的行动边界,明晰政策的作用空间,为高职院校按照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开展高素质实用性涉农人才培养以服务农业产业留下足够空间,鼓励高职大胆探索和创新发展,避免因政策作用过界导致涉农高职本科服务农业产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漂移甚至异化。
(二)加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的导向
一是强化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培养导向。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鼓励职业教育的经管类专业围绕农业产业营销策划类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实用性人才联合培养,促进岗位需要的涉农知识、能力和素养融入到营销策划专业知识的培养中,实现既具备农业产业知识和素养,又具备良好营销策划技能的复合型农业产业经管类实用性人才的培养。除此之外,应重点围绕农业技术服务和加工服务等农业产业环节的人才需求,针对相关人才培养涉农高职院校办学意愿、基础资源、培养能力式微发展态势,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撑上给予倾斜,促成其在办学意愿、资源建设、培养模式更新等方面实现提升和发展。
二是变革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路径。应形成政策推动和市场牵引的两轮驱动发展格局,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优选发展前景好、就业环境优、收入水平高的优质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鼓励校企双方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构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路径,促进高素质实用性涉农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岗位的精准衔接和无缝转换,从而既满足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需求,又为涉农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空间,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和有效耦合,进而破除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日趋式微的发展困局。
(三)推进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方式和体制革新
一是革新涉农人才培训方式和内容。针对乡村振兴产业人才的在职培训需求特点以及我国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在职培养不足,职业院校则应加快推进涉农人才在职培训理念转变,依据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调整培训目标、创新培训方式、充实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师资。除此之外,职业院校尤其应注重涉农人才在职培训灵活化发展趋势和农业经营主体“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需求,顺应并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加快应用“互联网+”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模式。具体来看,包括优化并降低在线培训平台的使用门槛,推进微课等在线资源的开发,完善在线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涉农人才在线理论培训和远程工作指导相结合,从而发挥信息化手段超越地域空间限制实施培训的优势,让涉农人才在更加灵活的时间、更高的指导频率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有机结合,进而保障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效果。
二是完善涉农人才培训体制机制。政府应完善涉农人才在职培训工作体制机制,将分散于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的培训职能进行协同和整合,形成系统性的培训工作实施局面。除此之外,应加强对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法律法规的完善、政策的落实、培训经费的支撑,尤其应有重点、有方向地开展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避免大水漫灌的财政投入局面,保障政策支撑和财政投入实效。
(四)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乡村振兴产业技术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聚焦农业产业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的产教融合政策。应围绕职业院校和农业经营主体深化校企合作,以实现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为目标,加快完善政策法规和法律服务,填补存在的法律空白,为产教深化融合背景下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可能出现的纠纷和投机行为提供政策法规制约,提升产教融合技术创新共同体的稳定性。出台围绕职业院校推进产教深化融合以开展技术服务的奖励政策和考核标准,驱动职业院校主动回应并融入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对于主动开展产教融合实践推进技術创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补贴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二是激发校企通过产教融合开展协同技术创新的内生活力。职业院校应围绕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营销策划服务需求,与农业经营主体共设技术研发服务中心,并派遣相关教师赴中心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同时应明确技术服务的产权归属和收益分享规则。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应以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市场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为根本导向,从而驱动农业经营主体基于利益诉求开展深化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农业经营主体则应协助职业院校提升基于实践价值的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能力,在专项资金、工作场地、科研项目等方面提供支撑和平台,构建职业院校乡村产业技术服务能力长足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完世伟.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19(9):26-32.
[2]李兴洲.论职业教育的现代属性和功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9-66.
[3]易加斌,李霄,杨小平,焦晋鹏.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农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1(7):101-116.
[4]丰华,王金山.农业产业链组织发展的演变趋势与改革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21(2):74-80.
[5]夷香萍.農产品市场营销对流通产业增长的影响机理[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9):215+225.
[6]沈黎勇,齐书宇,费兰兰.高校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育困境化解:基于MIT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146-151.
[7]赵林度.产教融合视域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18-23.
[8]蔡跃,祝孟琪,张建荣.德国“双元制大学”模式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80-185+200.
[9]曾令奇.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述评[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7-58.
[10]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绩、挑战与对策——《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5):5-12.
[11]高旺盛.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路径与政策取向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6):975-981.
[12]乔瑞金.技术哲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3]王丹,赵新力,杜旭,郭翔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生态演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1(12):41-49+83.
[14]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课题组,王小兵,钟永玲,等.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推进路径[J].智慧中国,2020(4):74-76.
[15]钟艳.农业品牌经营与管理研究——兼评《品牌农业的力量——大农业时代商业模式创新与跨界营销案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8(7):141-142.
[16]朱德全,石献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逻辑与价值旨归[J].中国电化教育,2021(1):41-49.
[17]余韵,徐国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历史转向——基于中职办学史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0(10):146-153.
[18]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思想溯源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6):5-16.
[19]王屹,李晓娟,陆欣桐.场域视角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适应性培养的失守与超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48-56.
[20]石伟平,兰金林,刘笑天.类型化改革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2):99-104.
[21]王屹,李晓娟,陆欣桐.场域视角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适应性培养的失守与超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48-56.
[22]李思玲,胡海建.学习力视角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31):13-19.
[23]陈艾华,何秀.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诉求辨析及响应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0(4):79-82.
[24]周蒋浒.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7):40-44.
[25]张社字,史宝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避免的五大误区[J].职教论坛,2021(8):6-13.
[26]莫雷.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3-110+151.
[27]曾志娟.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内容构建及措施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32-34.
[28]陈德,向东梅.高等农业院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00-103.
[29]邓孟红.智慧教育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架构设计研究[J].成人教育,2020(12):56-62.
[30]李强.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21.
[31]易卓.组织社会学视角下“引教入企”的产教融合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34-140.
[32]胡昌送,张俊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模式与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方式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9(4):92-97.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required and expec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ser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o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subjects are important carrier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demand for practical talents from new agricultural subjects is characterized by elevated education threshold and specialized ability demand, obvious willingness to joint training, significant demand for on-the-job training and strong demand for technical services. The paths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nclude speeding up the upgrading process and intern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agricultural industry,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on-the-job training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agriculture-related talents, and deepen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o enhance the technical service capacit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Author Lao Cim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Zhejiang Economic and Trad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