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婷 章洁
摘要:文章从情境认知视角探讨博物馆全景虚拟展览的交互设计策略,通过对全景虚拟展览现状和用户需求进行调研,从信息认知、互动形式、情感体验三方面归纳用户体验需求,提出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全景虚拟展览交互设计策略。从用户情境、任务情境和环境情境三个层面提出设计策略以优化全景虚拟展览中的观展体验,为博物馆全景虚拟展览的交互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景虚拟展览;情境认知;交互设计;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1-00-04
1 全景虚拟展览与情境认知
全景虚拟展览是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对博物馆内图片、场景、影像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网上实现与现实一致的虚拟展览。全景虚拟展览的发展为观众提供方便快捷的观展方式的同时,也暴露出人与设备与虚拟环境之间的交互问题。当前,博物馆全景虚拟展览的内容主要是对于展览环境的复原,缺少对于交互体验的考虑,影响观众参观虚拟展览时对于展品内容的认知。而在现有对于博物馆全景虚拟展览的研究中,对于如何优化展览中的交互设计以满足观众的认知需求,还没有相关的设计策略研究。
情境认知最早由比尔·施利特(Bill Schilit)于1994年在普适计算的研究中所提出。情境认知理论主张认知对于情境的依赖关系,强调认知的主体与环境的交互生成性、认识的文化与历史条件的境遇性以及认知的在线即时性[1]。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过程,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不断协调与适应完成的[2]。
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情境认知理论介入设计领域。例如,2017年陈梦川[3]等人通过玩家对游戏情境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的研究,挖掘玩家的需求和期望痛点,为提升情境体验的交互设计提供设计依据。2019年,丁金虎[2]提出了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体验设计策略方法,丰富了自然用户界面的用户体验。2021年,谢冰瑶[4]等人提出了基于情境认知理论视角,针对博物馆情境下用户与大屏动态的交互框架,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认知需求。而国内目前将情境认识理论与博物馆全景虚拟展览交互设计相结合的研究还较为匮乏,因此,文章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情境要素,探讨博物馆全景虚拟展览交互设计的新思路。
2 基于博物馆的全景虚拟展览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全景虚拟展览案例调研
笔者基于国内博物馆网站平台和移动端应用对国内一、二线城市的20家博物馆展开调研,对其全景虚拟展览建设进行抽样调研并体验,列举博物馆全景虚拟展览服务功能,从页面导航功能和展品内容形式两方面对其功能进行梳理,见表1。
2.2 全景虚拟展览的调研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对全景虚拟展览的功能调研发现,当前国内博物馆全景虚拟平台的导航功能主要包括二维地图、场景切换、自动游览等功能。观展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二维地图、场景切换的方式了解展厅信息主题,通过鼠标或点触的方式实现画面的放大或缩小。展品内容形式大部分以图片、文字信息为主,少部分设有语音、模型、动画讲解的功能。
这些功能可以满足用户正常的浏览使用需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导航功能位置不明显,功能布局混乱,如有些博物馆的展览界面顶部、底部、侧边都设有功能图标,图标没有连贯性,分类不清晰,容易让用户迷失方向。
第二,展览内容形式单一,大部分博物馆展览的内容形式以图片、文字为主,动态化内容较少,且部分未设置展品展示,展品信息的缺失容易影响观众对于展品的认知。
第三,地图信息不清晰,在展览的二维地图中,是以展厅布局和展品标记为主,但地图中没有标明展品信息,影响了观众的使用体验。
3 全景虚拟展览用户调研及需求分析
博物馆观展用户比较复杂多样,为筛选出全景虚拟展览的目标用户,掌握目标人群对于博物馆全景虚拟展览的了解和体验情况,观展体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次调研使用问卷调查形式。
3.1 问卷调查
基于筛选目标用户、了解用户需求设置本问卷,问卷内容分为三部分,共设置12题。Q1~Q3题调研用户基本信息,Q4~Q9题调研用户对全景虚拟展览的功能评价,Q10~Q12题调研用户对于全景虚拟展览功能需求及期望。问卷通过线上问卷星平台发放。本次发放问卷共计214份,经筛选后有效问卷为176份,问卷见表2。
3.2 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研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调研用户年龄主要集中于18~28岁之间,用户总体上对于全景虚拟展览的体验评价偏低。在交互体验满意度评价中用户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页面文字信息认知度、地图展品位置和展品互动形式上。在交互体验存在问题认同度中,用户整体认同度较高,尤其对娱乐功能、导航信息、操作提示的问题最为认同。在展览期望功能方面,用户对娱乐、教育、社交功能的需求最为突出。满意度/认同度调查结果见表3,调研用户年龄分布及期望功能结果见图1。
3.3 用户需求分析
经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前期笔者自身对全景虚拟展览的调研,从信息认知、趣味互动、情感体验三方面归纳用户的需求。
3.3.1 信息认知需求
用户对于展览内容的信息认知需求度较高。进入展览后,用户更关注界面的地图路线和展品内容问题,因此在界面的地圖导航设计中需要建立更易识别的信息说明和清晰的指引类图标,帮助用户实现虚拟展览中的导航。在查看展品内容时,相比于图文、语音的形式,大部分用户期望更直观、有趣的内容形式。
3.3.2 趣味互动需求
相比于当前展览中的偏静态的内容形式,用户更希望能够在展品的内容上增加更多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如在展览的功能需求上,用户对于展品内容和娱乐游戏的需求更多,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展品内容的趣味性和娱乐游戏机制吸引用户参与互动,由单向的互动转向双向的互动,同时增强对于展览信息的认知。
3.3.3 情感体验需求
用户在浏览全景虚拟展览时不仅有对展品的认知需求还有相应的情感需求,情感体验需求可以分为功能和信息两个方面。在功能上,用户希望能够在观展中满足社交需要,包括用户个人的问题反馈和与其他观展用户的互动交流。在信息上主要表现为界面信息的引导,帮助用户快速了解操作方式,引导用户的操作流程,提高对于观展界面操作的流畅感。
4 基于情境认知的博物馆全景虚拟展览交互设计策略
情境认知理论中的情境要素根据“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划分为用户情境、任务情境、环境情境[2]。用户情境主要包括用户需求、用户认知、情感态度;任务情境主要包括程序应用、交互方式;环境情境主要包括空间环境。基于前期调研内容及用户需求,现以情境认知理论中情境要素为指导对博物馆全景虚拟展览交互设计提出优化策略。
4.1 用户情境优化策略
4.1.1 满足用户观展个性化需求
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是多样化的,现有的单一的全景虚拟展览模式不能满足用户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化需求,从而使某些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满足用户观展个性化需求,需要针对不同用户特征进行需求分析。因此在观展功能的设计中,可以通过观展数据和信息反馈生成用户画像,获取不同类型用户的数据信息,根据用户特征偏好设置不同类型的观展功能。比如针对以娱乐功能需求为主的用户可以增设游戏机制,针对以教育功能需求为主的用户增设学习目标,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观展需求。
4.1.2 构建信息清晰的交互界面
前期的调研结果显示,全景虚拟展览在交互功能上主要存在操作复杂的问题,容易造成用户在观展过程中感到页面逻辑混乱,加大用户的认知负担。清晰的信息架构和交互界面可以让用户快速掌握产品核心信息和主要功能,帮助用户快速认识产品功能。
首先,全景虚拟展览的交互界面中以全景展示为主要内容信息,因此要将主要功能放在固定导航栏的位置,用户在进入展览后,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观展时的沉浸式体验,需要调整功能导航的页面布局,减少视觉信息的干扰。
其次,要减少界面的操作步骤,在观展过程中用户注意力比较集中,交互流程的增多会对用户的观展体验造成干扰,影响其体验效果,因此,需要在保证主要功能界面的交互前提下,减少其他页面的操作步骤。在观看展品内容时,需要控制一次访问中界面上总的浏览页面数,以直观化、可视化的页面信息,提高观看的效率。
最后,需要降低用户的认知负荷,展览中需要及时给予用户信息反馈,如当用户在进入展览时给予明确的操作说明,使其能够快速掌握操作方法,在地图的导航设计中,可以标识出展品的标题或外观信息,通过可视化的界面信息减少用户的认知成本。
4.1.3 增强情感交互体验
全景虚拟展览的环境中,有共同爱好的用户可以通过平台构建人际关系,获得与其他用户交流的快乐。因此在全景虚拟展览中,可以通过设置交流平台,让观众主动参与到群体的交流中。例如,可以在观展区域后设置留言板、讨论区等让用户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可以点赞、回复其他人的评论,实现互动。此时对话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观众与展览,而扩大到展览环境下观众与观众的对话互动。此外,可以设置具有同理心的文案引导用户视线,用情感化的文案信息,满足用户的观展需求。比如通过提醒式的话语告知下一展览场景内容,通过关怀式的语气告知用户该怎样操作等问题,满足用户观展时的情感需求。
4.2 任务情境优化策略
4.2.1 创建娱乐游戏机制
在全景虚拟展览中对游戏形式的应用,不仅能给观众提供良好的视觉享受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同时观众在游戏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展品的认知。在全景虚拟展览游戏设计中,可以通过设定特殊的历史场景和任务目标激发用户的参与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完成游戏任务获得成就感,继而获得可持续的沉浸式体验。此外,在游戏的视觉设计上,可以通过运用展品的形态、纹样、色彩等元素强化视觉效果,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在游戏完成后设置奖励机制,激发用户的参与积极性。
4.2.2 提高展品形式的互動性
对于博物馆展品知识的呈现方式,比起枯燥的文字说明,互动式的认知更能吸引观众主动参与。互动式的认知强调的是观众通过主动的操作体验产生认知[5]。此时观众和展品知识之间产生了互动关系,观众在参与过程中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展品形式互动性构建的方式可以划分为视觉层面和社交层面。在视觉层面互动性可以通过增设展品展示形式实现,如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用户对于当前偏静态的展示方式体验感较差,因此可以通过增设动画视频、三维模型等形式,增强展示方式的生动性、趣味性。关于社交层面,在用户观看展品时可以积极创设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环境。例如,湖北省博物馆出品的“智慧博物馆”APP,其中的“发现”分为“天下”“圈子”“加油站”三个部分,打造了一个博物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环境[6]。通过丰富展品的内容形式,搭建用户之间交流的平台,增强用户的观展兴趣和体验感。
4.3 环境情境优化策略
主题性视觉呈现。全景虚拟展览虽然是对线下场景的复原,但由于观展形式的限制,通过智能设备来观看展览空间的主题氛围感会大大削弱,因此需要将主题元素符号融入界面的视觉设计中以营造出展览的情境氛围。全景虚拟展览的界面主题设计可以从色彩、字体、UI设计三方面表现。在色彩、字体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色彩与展览界面的和谐性,展览界面普遍以深色系为主,因此要选用饱和度较低的色彩减少干扰性。在字体方面,文字作为界面传达的主要信息,为了保证易识别性、易读性,要拉开字体信息的层级。另外,在字体的选择上要选用与主题展览统一的风格,保证画面主题的协调性。在UI设计方面,要考虑到整体的信息布局的排版,信息的重点布局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起到引导观展的目的,通过UI元素的大小、颜色区分出功能的重要程度,也有助于提高用户认知信息的效率。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全景虚拟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数字化的必然趋势,而当前博物馆对于全景虚拟展览的建设还停留在展示本身,忽略了人与展览环境的交互关系,在交互体验和视觉感知层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章基于情境认知理论,从全景虚拟发展现状和用户需求出发,提出了用户情境、任务情境和环境情境三个层面的交互设计策略,为博物馆全景虚拟展览中的交互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 魏屹东,王敬.论情境认知的本质特征[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2):39-44.
[2] 丁金虎.基于情境认知的自然用户界面体验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9.
[3] 陈梦川,胡伟峰.基于情境体验的游戏产品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2):166-169.
[4] 谢冰瑶,徐瑶,彭韧.基于情境认知的博物馆大屏交互设计策略研究[J].设计,2021,34(14):136-138.
[5] 常丹婧.博物馆学习中的观众参与:概念、特点与对策[J].东南文化,2021(5):169-175.
[6] 宋奕勤,陈依仁.博物馆APP互动性功能设计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20,10(2):18-22.
作者简介:赵婷婷(1996—),女,安徽芜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章洁(1982—),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交互行为与数字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