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裕
【摘要】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服务。语文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关系、语文课程与思想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情境达到高度和谐,使教与学成为最优化的组合,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本文就“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概述、作用及运用,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素养;概述;作用;运用
“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并形成一定的品德;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服务。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语文课程与思想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情境的和谐融洽,能够优化教与学,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融洽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是根本。教学是围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教材为中介的统一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能动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通过材料讲解、课件演示、现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学生看、听、想、记等素养,和理解、运用、操作等技能。教师教学影响学生个体认知,发挥互动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人无法代替学生学习,强迫学也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是关键。“教师的‘移情作用’是一座桥梁,它将教师和学生的目的看法,情感连结起来,形成心理交融的境界,为成功的教育创造出最有利的气氛。”最佳的教学创造,是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积极主动的高度和谐统一。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它能使师生亲密互动,让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千方百计把学生教好,让学生对教师所教的语文课程产生浓厚兴趣,消除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抵触心理,教师也会失去教好学生的耐心和热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是重点。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教师在知识和信息层面往往与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需要教师具有平等尊重意识,从单一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展示出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的身份。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特点,以及经验技能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情绪和拼搏精神,让学生身心愉快地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知识。师生之间互相评判,互相辩论,鼓励大胆创新,共享学习成果,达到“师生相互促进,教学彼此相长”的目标。
二、语文课程与思想实践的和谐融洽
1.语文课程依托生活实践。语文贯通课堂内外,具有很强实践指导意义。语文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内外必须相结合。课堂教学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规范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文体,它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课内的一篇课文、一道练习,主要是从书本里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课内学习是打基础,学方法;课外学习是练本领,自主探究,个性发展,创新拓展,即是“课内得法,课外练功”“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让学生带着课堂上学习所得,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的实际运用。因此,语文课内学习也要适应生活中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即“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建构起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
2.语文课程体现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条件。”语文教学激发学生追求崇高人格,明辨事物善恶美丑。语文课程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语文教学要求“文道”和谐统一。文以载道,古今皆然。文,指语文形式,是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道,指思想陶冶,是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道德素养的教育,达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两者相辅相成。忽视语文课程的“文”,不重视语文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得不到增强。相反,忽视语文课程的“道”,不重视熏陶思想,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3.语文课程蕴含时代精神。借助语文把脉时代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意境思考进入课文时空环境,获得思想启迪,共享审美愉悦。通过推敲课文的关键词,深入钻研课文,抓住闪光点,分析典型形象,树立学习榜样;通过剖析文章的精神内涵,把课文所特有的时代情感渗透给学生,润物细无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情境理解,产生情感共鸣,强化熏陶感染育。在课外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门话题,看新闻、评时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掌握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水平。
三、教学内容与课堂情境的和谐融洽
1.教学内容顺应发展趋势。教学内容立足反映社会发展新动向,特别是我国面临的国计民生、科技环保、文化艺术等重大问题。教学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材,学生自我阅读,学会提问、思考,使教学效果不再局限于教师个人授教,能更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地位。因此,教学形式力求素材丰富,如,科学技术、名人事迹和历史文学等,重点推荐科幻作品,它展现科学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关注。语文教材实现文字、音像协调统一。文字音像混搭(如,PPT)作为一种新教学手段已进入语文课堂,图文并茂,在教学传播指导朗读时发挥鲜活的感性功能,在感染情绪加深理解时发挥特有的媒体作用。
2.课堂情境锤炼教学语言。创设良好课堂情境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它能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鱼水交融,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把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使学生在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开启智力、陶冶情操。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媒体。随着年龄增长,学生思维分析能力不断增强,如果只靠传统教学,容易导致教学的片面化、单一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难度、深度和高度逐年提高,也难以运用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教学语言作为描绘情境的重要抓手,如果能够做到“善于激趣,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发挥教学语言灵动作用,搭建学生的联想纽带,就可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课堂情境升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和谐,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语文新课标具有重大意义。创设课堂情境,需联系实际,依据课文所反映的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需运用实物演示,把课文所写的实物摆在面前,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进学生的感官体验;需运用助图画,依据课文画图,把课文内容具体化,收到“图中有言,言中有画”的效果;需运用音乐演染,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匹配的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感知教材,用特定的情绪领悟课文,全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需感触角色,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想象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人物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由“此情此景”变成“我情我景”,使学生认知、理解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深入。
教师与学生关系、语文课程与思想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情境的和谐融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语文教学成功的金钥匙。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最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应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走出來,科学研究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使语文新课程改革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