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研究生“慢就业”现象干预研究

2022-05-15 22:23郑美红李红坦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慢就业干预

郑美红 李红坦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20Z069);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SGH20Y1082)。

作者简介:郑美红(1985-),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陕西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红坦(1980-),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本文以TPB理论为指导,对某高校艺术类研究生毕业生进行实证调研,从其内在就业意愿、所在学校及家庭的就业支持系统、周围就业氛围的刺激及重要他人对就业的评价等四方面分析原因,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激发就业意愿;加强就业竞争力培养,强化就业支持;丰富就业指导活动,营造积极就业氛围;客观对待“慢就业”现象,改变就业评价等四个方面分别提出干预策略。

关键词:艺术类研究生;计划行为理论;慢就业;干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3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凸显,对某高校连续四届艺术类研究生毕业生进行实证调研,发放网络调查问卷218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18份,结果显示93.5%的受访者认可“慢就业”。艺术类研究生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突发疫情对行业的冲击导致原有就业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加之女生所占比重远远大于男生,她们更青睐教师岗、体制内岗位等相对稳定的岗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慢就业”现象。

1 艺术类研究生“慢就业”的影响因素

TPB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直接取决于行为意向,并不完全是出于自愿,同时受到个体主观态度、外在主体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因素的影响,这三个因素越强,个人的行为意愿就越强。个人的行为意愿可以直接影响行为,也可以衡量某种行为过程中的期望、努力程度,是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因素。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行为受到就业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同时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就业支持、所处环境周围的就业氛围、就业结果评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1.1 就业意愿

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行为与其就业意愿关联度密切,在强烈的就业意愿支配下,毕业生会主动采取多方面的行动达到就业目的。就业意愿强烈的毕业生会主动搜寻就业信息、参加招聘会、向师长咨询沟通,甚至在二年级实习期间即有针对性地主动实习,并在三年级开始时即确定签约单位。个别就业目标特别清晰的毕业生,在入学初即对自身职业规划较为明确,二年级实习期间即确定就业单位,或者利用专业特长成功创业。反之,就业意愿不强烈的毕业生则就业目标模糊,更多的是按照学校学习进度完成学业,较少主动开展就业行为,出现“慢就业”现象。

1.2 就业支持

就业支持主要包括学校支持和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包括导师、辅导员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支持措施。导师的支持体现在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指导及对毕业生作品的指导、就业单位的引荐与就业督促,鉴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日常情感的积累,导师对毕业生的就业督促具有较高的说服力。辅导员的就业支持体现在日常就业观念的引导、简历和面试技巧指导、招聘信息精准推送等,但研究生就业观念相对较为固定,辅导员需要下大力气。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引导、招聘会的组织与招聘信息的发布,对于此次调研对象来讲省属理工类高校的大背景下,招聘会的组织与招聘信息的发布相对影响力较为局限。家庭支持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支持与经济支持。艺术类研究生相对来讲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相应的人力资本条件较好,家庭能够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规划,并在就業时提供就业单位内部引荐机会,对于求职过程或者创业过程中能够提供经济支持。

1.3 就业氛围

积极的就业氛围能够刺激就业意愿的产生,进而促进就业行为的落实,朋辈影响所产生的刺激作用更为有效。宿舍的就业氛围影响表现明显,以宿舍四人为一个单位,在大家均未落实就业单位时,除去就业目标特别明确的同学有积极就业行为外,其余同学就业行为表现不明显,差别也不大,但出现一人落实工作时,另外三人就业行为就会得到刺激,就业行为表现更为积极,如果周边宿舍就业人数增多,附近宿舍的同学就业行为同样会得到刺激。一个工作室、一个班级中同学的就业氛围对就业行为的刺激表现同宿舍内类似,当身边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工作落实后,未就业的同学会积极追问周边同学就业状况,并开始采取行动促进就业。

1.4 就业评价

就业评价包括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此次调查中占比49%的毕业生认为高质量的就业领域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高校教师,其次占比41%的毕业生认为是实力强大的专业类相关公司,最后是其他相关公司或者培训机构。尤其是经过疫情后,家长建议毕业生考虑相对较为稳定的事业单位作为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占比也逐渐增长。评价主体中,毕业生重要他人——导师或者家长的评价对其就业影响较大。调查显示,81.3%的毕业生认为导师、父母、学校及身边关系密切同学对自己就业状况的评价对自己影响很大,78%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整体就业氛围对自己影响很大。这也对我们如何刺激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提供了切入点。评价方法中目前一般是以就业率作为评价标准,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半年后为最终就业率,对于初次就业率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毕业生因为准备不充分,初次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岗位录取情况不理想,一般在毕业后半年到一年左右会考试通过,甚至更长时间,但目前考试中部分岗位有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出现部分学生为保留应届生身份,实际有工作但不愿意签约或者一心备考不工作,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慢就业”现象。

2 艺术类研究生“慢就业”现象的干预策略

2.1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激发就业意愿

研究生毕业生鉴于年龄、阅历的原因,在就业前后其就业观念趋于稳定,因此对其就业观念的引导需要尽早着手、长期引导。此次调查显示入学初57.39%的同学读研动机为缓解本科毕业时的就业压力,3.48%的艺术类研究生读研动机为随大流目标不明确,在研究生求学过程中存在焦虑、迷茫状态。因此高校要构筑全员育人格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激发学生就业意愿。高校可借鉴社会培训机构就业模式举办覆盖全校范围的就业促进周活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职业规划流程,促进学生对自身及职业世界的认知,引入企业进行模拟面试等求职过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通过系统的讲授相结合,刺激学生尽早确立就业规划意识,引导积极就业的观。专业教师可以从课程思政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专业行业发展进行客观分析与科学预测,对学生就业进行启发与指导;辅导员要在入学初、毕业季等特殊节点,着手通过讲座、论坛、团辅、导学互动等形式进行就业观引导,更要注重通过深入谈心谈话进行个体精准指导与引导,尤其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引导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家长主动与学校沟通,根据学生的职业探索与家长的预期设置,进行合理的预判与引导。另外,导师要在日常指导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在目前的导学关系下,导师对学生引导的影响更为深入。

2.2 加强就业竞争力培养,强化就业支持

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学生自身的素养,对艺术类研究生而言,科研论文、作品集、实习经历是最为重要的考核因素,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校要从一流学科建设的角度,结合社会需求适时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增强实践性教学,引进工作室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辅导员以及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从就业意愿的精准摸排与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着手,建立动态的就业信息与就业单位匹配库,从信息库中对接实训基地,与教学主管部门协力做好学生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从求职技能角度加强对学生简历与面试的指导支持。导师作为学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培养方案确定时,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个别指导,同时与辅导员、职业规划指导课教师及时联动,根据学生动态的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应,强化对学生的竞争力支持。家长的支持除去人力资本支持与经济支持外,要注重从根本上支持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增强学生自主的竞争力。

2.3 丰富就业指导活动,营造积极就业氛围

在就业氛围营造中,要点面结合,纵横交织,全面覆盖。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专业类大型招聘会,方便学生就业选择,传递就业季信号。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就业促进会的形式,成立就业指导社团或者协会等组织,分类别组织学生参加就业促进组织,及时进行就业过程的复盘指导、经验分享与就业信息共享,既能直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信息的获取,也是就业氛围的营造。发挥朋辈榜样引导的作用,加强对就业典型的宣传,尤其是对于面向基层就业等典型的宣传,传播就业经验,并通过表彰奖励的形式,通过高规格的仪式,用身边人的就业事实拉动就业氛围营造。辅导员在具体的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挖掘先就业学生的特点,并适时举办就业经验分享会,灵活通报就业进度,刺激学生的就业行为,在宿舍、班级范围内整体营造积极就业氛围,积极与导师沟通,在工作室范围内营造积极就业氛围。

2.4 客观对待“慢就业”现象,改变就业评价

艺术类研究生“慢就业”的出现与学生的就业观有关,对于消极的“慢就业”要积极介入。但艺术类研究生“慢就业”同时又与艺术类学生需要实践性强实习时间长的客观现实有关,因此,一段时间内,在就业率统计方面可考虑其特殊性单列统计指标。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招录中,对应届生身份的认定可以做进一步的说明,探讨更适合的形式作出要求,避免目前出现的学生实际有工作但囿于应届生身份的要求不愿意签约的状况。从根本上讲,要引导学生、家长转变对高质量就业标准的评价,在新业态不断呈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愈加浓厚的状况下,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在新业态领域、创新创业方面发展空间很大,要逐渐转变在传统的稳定单位就业才是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标准。

3 结语

艺术类研究生“慢就业”现象的出现有主客观方面的多重原因,一方面要寻求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慢就业”群体进行提前识别认定,对消极的“慢就业”现象要从就业观等根本原因上进行转变,另一方面要深入分析“慢就业”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积极的就业氛围,刺激学生的就业意愿,并根据现实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对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地就业,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參考文献

[1]郑晓明,王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03):276-280.

[2]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1,(4):471.

[3]张莎.大学生“慢就业”群体就业质量提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66-68.

[4]张雪松,王辉.朋辈影响视阈下大学生“消极慢就业”的治理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3):51-54.

[5]刘宇文.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0):69-75.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慢就业干预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