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2-05-15 20:02邵一宁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德育教材

邵一宁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在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语文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思维与发展的工具,而且也兼顾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语文课程不仅负有教学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无疑也负有德育和美育的任务。因此,在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育应该不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感受语文知识魅力的同时,接受德育知识的熏陶,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德育

一、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的是学生在教师影响和学校教育的条件下,在同环境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品德的过程。狭义的德育主要指学校德育,指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事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二)渗透德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学校德育在青少年的学习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及其重要,任何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语文课程,都是为了让本国的下一代在正确理解并规范使用本国的语言的基础之上热爱本国的语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语文课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中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正确理解并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使中小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好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性质,在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的同时,将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当下的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无视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注重听说读写的机械训练,而忽视了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例如有老师在教学邹韬奋先生《我的母亲》最后一段:“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时,仅仅去指出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定语“她的”这一强调手法,却忽视了让学生去朗读、体会作者在此处对母亲的深刻情感,忽视了让学生感悟母子之情的美好。事实上,语文作为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无论是该表之情、应达之意,还是所载之道,都是需要去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悟。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明确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作用。”可见,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相关的知识,更有着奠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导向作用。

朱自清先生《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养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与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指出:“国文是各个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轴一辏和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

学校开设语文课程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语文课程负有教学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具有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寓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并且明确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应当是一个随机生成、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

从课程层面而言,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物质载体,是课程理念、目标与内容的具体直观呈现;从教学层面来看,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依据;从文化层面来看,语文教材也是民族文化的載体。所以,把握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关键。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体现在各个单元之中。部编版初中教材在课文选篇上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此外还兼顾时代性,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作为课程载体的语文教材也会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文化性的特点。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多为文选型教材,文选型教材通常以选文的阅读为主导,以带动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因此往往是以“读”为主来安排教材内容。因此,想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把握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使选材与使用接轨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要兼顾教材的民族文化传承性。

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在语文教材选材内容涉及广阔,既包含本民族、他民族文化,也包含历史与现实、人文与科学、社会与个人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去选择适宜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篇目进行熏陶。例如,在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时,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去精读体会文中老王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去体会底层人物身上朴实无华的光芒。

语文运用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也决定了语文教材的实践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务必要建立起新的语言材料与学生原有母语经验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的德育,并非是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以让学生去回想并用语言描述在自己记忆中父亲背影的样子,而后再去品味散文中作者父亲的背影,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悟父子亲情之间的美好。

语文的学习并不只是学习语言的表达技能、交流技术,它更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种传承与理解不是一种对浅表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它是与本民族文化的相知与相融,是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并在这种认同中获得一种生命的归宿。

(三)辨析阅读教学中的几对关系

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几对关系最稳密切的辩证关系,其中,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息息相关的有以下两对:形式与内容、阶段性与连续性。

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是从“形式—内容—形式”。这里可以分成三个点和两个阶段,第一个点“形式”,指的是课文实在的语言形式,第二个点“内容”指课文的思想情感,第三个点“形式”指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第一个阶段“形式—内容”是通过课文的语言形式去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即以文明道;第二个阶段“内容—形式”是通过课文的思想感情来反观课文的语言形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律、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即因道悟文。这两个阶段都是助于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陶渊明的《饮酒》时,在第一阶段“形式—内容”中,通过对于字词句的赏析,启发学生去感悟作者心中大隐隐于市宁静豁达的心境,点拨学生明了真正宁静的心境并非是自然造就的,而是自己心境的外化。在第二阶段“内容—形式”中,在学生把握本诗思想情感的基础知识,鼓励其带有情感地去朗读本诗,去进一步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学生在感悟句子之美的同时,也深刻明了了作者是如何通过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去抒发情感。这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的体现。

阅读教学中是由一个个环节或者一个个阶段构成的,因此在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要把握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这里所说的连续性并非指的是时间上的前后连续,而指的是各环节、各阶段的内在联系和教学语言的照应。通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进行德育,应当注重前后表述思想的一致性,可以通过教学不同的篇目对学生进行潜在的德育。例如,将初中部编版教材中不同学段里表达亲情的文章相互照应,如: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和莫怀戚的《散步》等文章。

(四)了解初中生的学习心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于初中生在阅读方面作出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针对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规划。

初中生的言语在小学言语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口頭言语、书面言语尤其是内部言语都发展迅速,在阅读教学中,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学生在理解课文以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已经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在该阶段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观察、记忆能力,能够对于周围的事物作初步的观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有一定自己的见解,教师应有效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并且应当注重拓宽阅读教学的边界,使学生将课堂所学所感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初中生在该阶段情绪、情感的发展表现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矛盾性特点,他们的情绪既有冲动强烈的一面,也有温和细腻的一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习离不开情感的参与,阅读教学更是离不开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用心领悟课文的思想情感,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地感受生活,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小结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必要的,然而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方法,德育教育并不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灌输和说教,而是在字词句篇的积累中,激发学生的情感,逐渐建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优秀青年。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德育教材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