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 潘欣怡 陈佳逸 沈梦洁 姜慧慧 焦树民
摘要:随着国家的教育改革和时代的进步,大学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这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就业问题现已成为社会热点。毕业生们想要脱颖而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下沙毕业1-3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及其与就业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有利于高校制定相对应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拓展各方向的综合能力,使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就业指导体系
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毕业生数量达到909万人,创历史新高。面对竞争更激励和更灵活的就业市场,高校作为输出人才和劳动力的重要窗口,应该优化完善自己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为此,我们选取了毕业于杭州下沙大学城1-3年的大学毕业生,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同时,通过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以建立对刚毕业1-3年大学生的就业发展现状和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认知,推动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更符合实践需要。
一、大学生就业发展现状
大学生作为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含义的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每时每刻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好坏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优劣。综合各项有效数据分析可得,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1)网站招聘呈主流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疫情的反复,大学生寻找工作机会的途径不再局限于校园招聘会和内推两者之间,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另辟蹊径,从网站招聘入手,通过互联网实时对话HR,与传统招聘手段相比更具时效性、简约性和沟通性等特点。
(2)就业领域具有地域特色
杭州发达的电商行业以及民营经济为刚毕业1-3年的大学生提供了多且优质的就业机会。从单位性质来看,国内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等是大学生的首选。从工作领域来看,广告传媒以及互联网是大学生工作领域的首选。
(3)就业关系不稳定
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工作倦怠期、个人与公司的发展不同步、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等因素都会造成工作的更换。而作为社会小白的大学毕业生迈入社会时,对自我、对未来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糊里糊涂地进入公司,却发现和自己的能力、理想出入颇大,自然而然也就萌生了辞职跳槽的念头。在本次调查中,81.5%的大学生选择更换了工作,有24.5%的人更换了两次。这说明刚毕业1-3年的年轻人对于工作单位的忠诚度降低,同时也说明辞职之后的就业市场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
二是伴随数字平台的崛起和新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像外卖骑手、文案策划、直播主播、电商运营等这些灵活就业群体。为就业市场增添了新型的就业活力。
(4)地域资源配置不平衡
由于我们选取样本为杭州下沙大学城,大部分大学生求职所在的区域在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北。因为这两个地方分别以北京和上海、杭州为核心,经济发达,聚集了很多优质的企业,例如,广告传媒类和互联网企业都会选择此地,造成刚毕业大学生流向华东和华北。同时,很多大学生也会选择家乡所在地求职,避免地域资源配置不合理带来的激烈竞争。
(5)就业高薪难
很多大学生总会因为生活压力或内心渴望等多种原因,总是渴望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机会。然而事实结果不如人意,在本次调查数据中显示,45.5%的大学生月收入在5000~8000,而月收入3000-5000的占21.5%,月收入过万的占14%
(6)更多地考虑工资等实际问题
求职往往是一个大学生与公司的双向选择的过程。在大多数大学生心目中,工资是决定工作去留的首要因素,毕竟也不能为了梦想而放弃生存。其次,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与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因此,工作地点与家人的距离也是一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
(1)就业指导体系力量薄弱
在哪些学校工作对求职有影响这个方面,回答较为平均地分布在专业实习、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论文、社会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分别有35.7%,29.7%,28.6%,27.0%的人选择。仅有6.5%的人选择了参加就业指导。整体的答案还是强调实践的,也体现出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求职的帮助并不是特别大。然而就业指导是高校毕业生参加实践之前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更有目的性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
(2)学生对就业指导认知较为浅薄
第一,从就业指导开展的时间上说,48.1%即将近一半的人建议在重要的就业时间点(如秋招前)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然而国家对于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要求是“全程化指导”,这和现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第二,从就业指导的形式来看,41.6%的人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较少的同学有职业方向的需求。说明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认知停留在了“需求信息提供”的层面,而没有深入到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中。第三,在内容上,有一部分学生有培养职业的长线规划能力的意识,但也有很多学生也仅希望做一些“求职面试技巧”之类的速成型课程,这些速成型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策划创业方案等许多重要方面对大学生帮助有限。
(3)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差距较大
从调查的信息来看,大学生对于职业指导的内容、方式和形式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说明学生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体系有着旺盛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暂时不能被满足。同时,这些需求信息对于高校完善职业指导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三、改善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议
(1)培养职业规划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找到一个好工作,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只是短时间的结果,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使学生在之后的个人生涯规划中可以不断使用并掌握,从而为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是培养职业规划能力的重中之重,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及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校应当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系统、全面、精确地根据每一位大学生的大学经历、教育情况、职业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快速帮助大学生寻找适合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并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2)根据本科不同阶段特性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不是毕业前的“临门一脚”,而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求学的整个过程中。在本科就学的各个阶段,也要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态和心理来指导大学生就业。在大一新生刚进入学校的这一年,正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欲的年纪,高校应当开展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和见解,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大二,在拥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后,学校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对自我的认知,不能目空一切,也不能妄自菲薄。学校和学院可以邀请一些业界的实战派人士来校开展讲座,分享其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遭遇困难之后的选择和应当方案,也可以让专业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大三,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各大企业参观学习,开展校外职业生涯体验课,让学生们从理论经验转为实战经验,与企业合作,让学生真实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及其所需要的相关技能;大四,学校及学校应当利用自身的渠道和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探索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不能忽视心理教育,定期安排心理老师进行辅导,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
(3)增强职业教育的体验化
如今,学生就业领域多样化,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学毕业生职业流动性也比较强。所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一是强化体验式的就业指导,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二是充分考虑到就业的流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职业转换。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大学所在地域的强势产业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比如下沙的大学生就可以去到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大厂以及一些MCN机构进行参观和学习,也可以开展有关的职业模拟,增强职业教育的体验性。
(4)设置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咨询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有36.2%的同学希望学校提供就业指导咨询,需求还是很大的。同时,由于每个人的发展需求、兴趣方向、专业能力的不同,每个人的职业路径也应该有个性化的规划。个性化生涯咨询服务能够在遵循学生个性及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发展。面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老师需要建立个人档案,做到及时更新及调整合适的方向。而对一些具有典型性质的咨询案例,在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在学校平台进行公开,方便学生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何建华,刘煦.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的现状及其需求分析——来自广东省4所高校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3):94-96.
[2]杨利江.高校职业指导质量提升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05):68-70.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16.05.021.
[3]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2):79-86.
[4]陈迎明.影響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04):35-44.
[5]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03):71-74.DOI:10.19633/j.cnki.11-2579/d.2007.03.019.
[6]杨一平.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2(05):61-63.
[7]谢莉.信息化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与模式研究——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产业转型升级下的机遇与挑战》[J].人民长江,2021,52(11):237.
作者简介:
王远(2001-),女,汉族,安徽省安庆市,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研究方向:广告传播。
焦树民,副教授,研究方向:品牌传播及新媒体广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