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勤
大部分颅内动脉瘤属于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该症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病因,在任何年龄段均存在发病风险,以40~60岁女性最为多见。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介入治疗对术后护理要求更高,稍不注意会导致不良预后和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术后恢复质量是目前神经外科护理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1]。常规护理内容以饮食、康复和健康宣教为主,缺少对细节的关注;优质化细节护理是指将常规护理内容优质化、细节化,并进行创新和改进。本研究选择某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样本进行分组观察,分析优质化细节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男12例,女21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3.27±3.63)岁,病程21~37个月,平均(28.54±5.36)个月,病灶位置包括7例大脑中动脉、12例前交通动脉、14例后交通动脉。观察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2.48±3.52)岁,病程20~38个月,平均(28.32±5.58)个月,病灶位置包括6例大脑中动脉、11例前交通动脉、16例后交通动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经颅脑CT或磁共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符合介入栓塞术治疗指征[2];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纳入到护理研究当中,生命体征稳定且神志清楚;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听力受损、理解障碍、视力受损;过敏体质、合并恶性肿瘤、重要器官和系统严重疾病;存在脑外伤、脑梗死既往史;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指导等内容。
1.3.2 观察组 对患者采取优质化细节护理。①病情护理: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频率、瞳孔和神志变化,术后将床头摇高15°~30°,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出现异常时立即上报,由专业医学采取干预措施,术后在患者股动脉穿刺处放置医用沙袋,规避术后出血和感染风险,同时掌握患者穿刺侧动脉搏动情况,必要时穿高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②饮食细节护理:嘱咐患者少食肥甘食物,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可用赤豆、绿豆、山药、薏苡仁、小米煮成杂粮粥,多食用凤梨、黑木耳、莲藕、空心菜、葡萄、西红柿等食物,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少进食过热、过冷、刺激性食物。此外,可嘱咐患者多食用海蜇皮、海藻、紫菜等降压食物以及黄芪粥等健脾通络食物,注意补充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③行为干预:引导患者正确宣泄情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指导患者开展渐进式肌肉松弛锻炼,先集中注意力,缓慢腹式呼吸,吸气3 s后呼吸4 s,持续1 min。④康复护理:术后卧床期间定期为患者进行肩部、腿部、膝部、肘部、趾踝关节按摩,手法以捶拍法和拿捏法为主,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上举、外展、旋转训练,每个动作重复10次,早晚各1次。待患者身体机能恢复后逐渐过渡为下床散步活动,每次持续20 min。⑤并发症预防:颅内出血预防: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存在出血体征和癫痫发作先兆的患者需全程看护,血压升高的患者则遵医嘱给予降压药,保证卧床静养和充足睡眠,避免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用力咳嗽和排便;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功能障碍预防: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有头痛、失语症状,持续监测血压并给予40%浓度吸氧,保证脑组织有效灌注,若患者瞳孔出现变化或肢体偏瘫则立即上报医师采取对症干预措施;肺部感染预防:限制探视,对病房环境进行紫外线消毒,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促进气道分泌物迅速有效排出。
1.4 观察方法 ①术后疼痛评分:分别在术后24 h、72 h、7 d时评估患者主观疼痛感受,以NRS数字评分法评定。②睡眠质量:术后1周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评定,具体评定内容参照PSQI量表。③认知功能:术后1周采取MMSE量表评定。④生活能力:术后随访1个月,以ADL量表评定,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具体内容为穿衣、进食、行走、上厕所、梳洗、沐浴)和工具型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两部分共14项。⑤术后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72 h、7 d时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术后24 h 术后72 h 术后7 d对照组 33 5.08±0.52 4.26±0.41 3.55±0.30观察组 33 4.05±0.34 3.41±0.32 2.47±0.23 t 9.524 9.388 16.412 P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认知功能、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PSQI、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认知功能、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认知功能、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PSQI MMSE ADL对照组 33 10.24±2.76 24.03±2.15 21.56±3.44观察组 33 7.35±2.56 28.36±2.52 16.87±2.65 t 4.410 7.509 6.204 P 0.001 0.001 0.001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干预对整体治疗预后有重要影响[3],临床研究认为[4]有80%以上的术后并发症与术后护理细节不足有直接关联。优质化细节护理重视全方位了解患者个体情况,根据术后病情、患者既往史、生活习惯、个体化因素开展护理计划,重视患者病情变化、行为干预、康复护理和并发症预防的细节把控,让患者能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积极开展康复训练,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5]。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72 h、7 d时NRS评分中的PSQI、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分析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疼痛与创面和患者病情变化有关[6],术后若持续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患者伤口愈合缓慢,应激激素分泌增多,疼痛阈值降低[7]。优质化细节护理强调术后病情护理,在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基础上开展呼吸道干预、穿刺处护理等措施,可降低术后疼痛程度[8];睡眠障碍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的常见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精力不济,影响依从性和情绪状态,有研究认为心理因素、术后疼痛、病房环境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优质化细节护理对以上几点均进行了针对性干预和规避,从心理、环境方面入手,保证患者有充足的安静休息时间,提高睡眠质量;针对康复效果进行优质化细节护理,通过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和系统性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身体机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认知功能。
综上所述,优质化细节护理能减轻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术后疼痛,提高睡眠质量、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