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CT影像学检查免疫缺陷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意义

2022-05-14 12:18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病毒性影像学肺部

胡 赞

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呼吸科 410000

免疫缺陷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继发性免疫缺陷,前者与遗传有关,后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和放射治疗、化疗、恶性肿瘤等疾病有关,以感染最为主要、常见、严重,呈反复性/持续性,损害人体健康,危及生命安全[1-2]。随着当前对免疫缺陷病认识程度的加深,现结合其生理病理特点,从临床、病理表现出发,可以看出该病严重时可累及多个系统,如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并出现相应的症状表现,研究指出呼吸系统是最先受累的组织,以肺部感染为主要表现,一旦肺部感染病毒,将会直接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巨细胞病毒性肺炎作为常见病症,多数情况下是无症状阴性感染,然而免疫缺陷患者可引起严重肺部感染,危及生命[3]。因此,尽早诊断、治疗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免疫缺陷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学检查技术是当前用于诊断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常用手段,以肺部CT检查最为常用[4]。为了进一步明确肺部CT影像学检查在免疫缺陷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中的诊断意义,本文对我院感染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免疫缺陷患者开展研究,分析肺部CT检查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标准:(1)神志清楚,视力、听力等正常,积极配合;(2)确诊为免疫缺陷巨细胞病毒性肺炎;(3)预计生存期超过12个月;(4)患者及其家属已知晓研究,主动参与。排除标准:(1)认知障碍;(2)合并心理疾患、占位性病变、肝肾功能不全等;(3)肺功能受损严重/其他肺部感染类型;(4)研究过程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动退出。本组研究对象符合筛选条件,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免疫缺陷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感染类型不同分为以下两组:对照组(仅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1~49(37.21±5.10)岁。观察组(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免疫缺陷,且合并克雷伯杆菌)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2~49(38.15±6.07)岁。经软件SPSS27.0处理,两组上述基线资料(平均年龄、性别结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查前:仪器为64排128层Light Speed螺旋CT(美国GE公司);安排同一组放射科医生进行操作;与患者主动交谈,说明该项检查的临床意义及目的、注意事项等,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

1.2.2 检查中:(1)参数范围: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s、窗位为-600~-700HU、 窗宽为1 300~1 600HU、螺距为0.625、层距及层厚分别为2.5mm、1.25mm;(2)患者仰卧位,保持躯体放松,常规扫描头部,之后要求患者举起双手超过头顶,缓慢吸气但不屏气状态下扫描胸部,注意扫描时借助CT检查进行穿刺取材,对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法(HE)染色。

1.2.3 检查后:查看并分析诊断结果,由同一组医生给出最终结论。

1.3 观察指标 通过分析病灶的特征表现、 形态、分布,比较两组肺部CT影像学检查临床意义。病灶特征:单叶/双叶、质地 (囊性、实性)、厚度(≤2mm,>2mm)、结构(单房、多房)、数量(1、>1)、迁移性感染等。形态表现:叶实变、充气支气管征、网织条索及毛玻璃样影、小叶分布型毛玻璃样影等。分布特点:肺实质、单侧多叶、肺间质、单侧单叶等。

2 结果

2.1 两组病灶特征表现比较 观察组对迁移性感染、结构、数量、质地及厚度的检出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灶特征表现比较[n(%)]

2.2 两组病灶形态表现比较 观察组对叶实变、充气支气管征、网织条索及毛玻璃样影、小叶分布型毛玻璃样影的检出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灶形态表现比较[n(%)]

2.3 两组病灶分布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肺间质、肺实质的检出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灶分布情况比较[n(%)]

3 讨论

免疫缺陷病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前者多见于婴幼儿,目前以后者较多见,与感染(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等)、恶性肿瘤(急性及慢性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免疫抑制剂等方面因素有关,感染是最为常见、严重表现,呈反复/持续、急性/慢性特点,以呼吸道为常见感染部位,与病毒、真菌等有关[1,5]。目前,免疫缺陷感染已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巨细胞病毒作为一种疱疹病毒组DNA病毒,分布广泛,可通过体液传播,感染累及肺、肝、肾、肠道等组织器官,导致生殖泌尿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自轻微无症状感染直到严重缺陷/死亡[6]。正常情况下,巨细胞病毒处于休眠状态,对宿主生理活动无影响,一旦宿主受外部因素/内环境影响而引起免疫力下降,其被激活,且过度增殖,导致宿主感染[7]。一般来讲,大多呈无症状的阴性感染,初次感染后可终身携带,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巨细胞病毒被激活,导致严重疾病,危及生命安全,调查显示重症巨细胞肺炎患者死亡率>65%[8-9]。所以,尽早诊治巨细胞病毒肺炎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延长生存期限,改善预后转归。

关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诊断,以往采用实验室检查、肺部活检穿刺/支气管灌洗技术,其中实验室检查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诊断效果,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耗时较长,阳性检出率低下,而肺部活检穿刺/支气管气泡灌洗技术的风险较高,容易造成患者不适感[10-11]。随着当前医疗设备的进一步改进、完善,以及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巨细胞病毒肺炎诊断中体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X线检查、CT检查,针对进行X线检查患者表现正常而又怀疑为巨细胞病毒肺炎这一情况,可以进一步进行CT检查,原因在于CT检查较X线检查的分辨率高,能够尽早清晰病灶的结构及形态变化,尤其是细微病灶[12]。胸部CT是通过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对胸部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用时短、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等优点,一方面可以对X线胸片发现的问题进行定性诊断;另一方面能够及时检出X线胸片未发现的隐性病源[13]。所以,进一步了解免疫缺陷病感染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的肺部CT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结果发现在病灶特征表现方面:观察组对病灶的数量(>1)47.62%、结构(多房)92.86%、质地(实性)64.29%、厚度(>2mm)71.43%、迁移性感染16.67%等检出率较对照组18.42%、76.32%、39.47%、18.42%、2.63%高;在病灶形态方面:观察组对充气支气管征40.48%、小叶分布型毛玻璃样影21.43%、叶实变38.10%、网织条索及毛玻璃样影26.19%的检出率较对照组0.00%、5.26%、0.00%、7.89%高;在病灶分布特点方面:观察组对病灶的肺实质26.19%、肺间质92.86%检出率较对照组7.89%、68.42%高,原因为合并克雷伯杆菌的患者,致病菌在短时间内可侵入、损坏肺部组织,加重患者病情进展,造成严重后果。同时本文结果显示,病毒性肺炎多见于肺实质、肺间质中,表现出炎性细胞侵占肺实质、间质、支气管、肺泡组织水肿及充血[14]。

综上所述,感染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免疫缺陷患者进行肺部CT检查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了解到病灶数量(>1),且多房结构,实性,厚度>2mm,容易发生迁移性感染,同时以充气支气管征、小叶分布型毛玻璃样影、叶实变、网织条索及毛玻璃样影形态多见,主要分布在肺实质、肺间质,因此认为医生结合患者上述CT检查特征表现即可判断其实际病情状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保证患者得到针对性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情,缓解症状,促进健康发展。鉴于本次研究样本量不足,观察指标较少等方面的局限性,今后仍需继续探究免疫缺陷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诊断情况,深入探索肺部CT影像学检查的诊断意义,以期丰富研究成果,为其他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及提升我国免疫缺陷感染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诊治发展水平,以减少疾病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性。

猜你喜欢
病毒性影像学肺部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探讨高分辨率CT在肺部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
拯救营地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