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趁勇
【摘要】意境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审美范畴,同时又是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成熟的深层审美心理的美学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意境论的角度入手,从意境理论的形成脉络、意境的丰富内涵、播音主持艺术意境的美学追求及创作技巧四方面对播音主持意境进行了浅层的剖析和阐述。
【关键词】意境;脉络;内涵;美学追求;创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5.068
意境是從我国文艺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意境常用来描述或形容艺术作品,是文学艺术创作领域追求的最高境界。把文艺创作中的意境引入播音主持创作中,是播音学与美学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一种化合、融合,而绝不是混合、拼凑。因为与其他门类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播音主持作品也具有审美性。受众在视、听过程中,感知、情感、想像、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在获得信息和认知的同时,得到愉悦和美的享受,这就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所追求的意境。张颂教授曾在《简论播音艺术的欣赏层次》一文中指出:“让播音语言内涵与声音形式的变化进入有机融合的深处,使广大听众、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进入无限的空间,既获得众多的信息,又获得情操的陶冶,只觉得信息是美的,信息显示的大千世界也是美的,那声音欣然走进敞开的心扉,息息相通,没有滞碍,这是一种境界,是播音艺术的最高境界。”
1. 意境理论的形成脉络
意境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经历了酝酿、形成、成熟、拓展等不同阶段。酝酿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和庄子》,提出了言与意、意与象的关系问题,并包含了由小见大、以具体显现一般的观点。到魏晋至唐时期,随着文艺尤其是诗歌的大发展,意境理论趋于形成,出现了“意象”、“兴像”、“境界”等概念。刘勰在《文心雕龙之神思》中说的“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概括了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像、境互相渗透制约的辩证关系。王昌龄在诗歌中提出诗有三境,而且明确标出了“意境”这个概念。宋代和清代可谓意境理论的成熟发展期,梅圣俞提出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王国维提出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均丰富了意境理论的内涵。到了近现代,艺术意境审美形式较传统文艺有了重大的发展与更新。特别是随着话剧、歌剧、舞剧、油画、音乐、电影、电视纪录片、电视音乐等新的艺术审美形式的引进以及民族传统艺术审美形式在不同程度上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意境审美的内涵。
著名学者浦震元教授在我国艺术意境理论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他在《中国艺术意境论》一书中写道:“知中国当代播音员及节目主持人的艺术创造,亦当重自然浑成之美,齐越教授过去说的‘主题红线贯全篇,基调统一有变化,感情真实有分寸’,‘上下台阶,穿线抱团’;张颂教授说的‘广播电视播音员(包括各类节目主持人)在播音创作中要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刚柔相济、控纵自如’以及‘注意群体的代表性与个人风格的有机统一’等要求,便是中国当代播音艺术重视意境之美的具体体现。”
2. 播音主持意境的丰富内涵
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人们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美学原理》一书指出:“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的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清代王国维也把境界是为艺术美的本源,提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也。”就是说在艺术中,如果达到情景交融自然就产生了神韵,体现了气质。意境是关于主观情思与客观的自然景物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南朝宗炳总结了山水画的经验,并从理论上提出“应目会心”。所谓“应目”,就是要观察物象,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所谓“会心”,就是物象要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才能“万趣融其神思”。意境作为艺术创造的结果,必然体现出了创作过程的特点,体现出了创造过程中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意是情,境是景,意和境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意属于主观范畴,境则属于客观范畴。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对于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而言,每当我们拿到一篇稿件或面对一个话题,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等,应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连续运动的画面,同时,这画面不是也不可能是不带有播音员的感受、态度和感情的,不带有稿件或话题本身蕴含着的作者的感受、态度、感情及播音创作主体因此而产生的评价、体验的“映象”。也就是说,从播音员主持人理解和感受稿件中不但要感受到内中的形象—“景”,而且还要感受到内中的神采—“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我们说“情”和“意”是主导,肯定“情”和“意”在意境形成中的作用,并不是说“情”和“意”就是意境产生的源泉。意境的形成要有生活基础,这是前提。见景生情,再缘情而取景,这是构思过程中情景的交互作用,然后在播音主持创作过程中才能寓情于景,达到艺术创作中的情景交融。因此,可以这样说,播音主持的意境是播音创作主体运用有声语言,依据稿件再造的特定形象及其引发出来的某种情绪、意念、想象和联想的总和。
3. 播音主持艺术意境的美学追求
意境属于美学的范畴,播音主持的意境理所当然也属于播音美学的范畴。笔者认为,播音主持意境的美学追求应该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应该追求鲜明生动的景象。意境要激发人的美感,首先得有鲜明生动景象。意境中的景象集中体现了美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比如:“千里莺啼绿映红”、“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景象鲜明,画面感极强,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具体到电视节目,以《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为例,著名播音员赵忠祥就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受众引入动物生存王国的意境中。在节目中,他十分讲究声音形式的生动性、形象性,把声音微弱下来,甚至气息都可以听得见,对动物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的介绍与动物在静谧的大自然中发出的各种叫声甚至呼吸声响,融为一个可以强烈感知的动物世界,收到了良好的视听效果。可以这么说,只要听到赵忠祥那生动形象的解说,我们就会感知到节目在我们心中唤起的远比我们看到、听到的要丰富的多、广阔的多。他那生动形象的解说,营造了一种浩渺的意境,给受众以无穷的遐思和美的感悟。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常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十分注重营造形象生动的意境。他的文学播音激越奔放,大气磅礴。他善于描绘形象,能够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出的画面生动传神,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在情与景的交融契合之中,听众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被创造出来了,在这个想象的天地之中,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获得审美的满足。当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播音创作主体见景生情,缘情而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样式去表达,把画面的景物、人物的情怀、自己的联想、观众的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最大可能的还原作品的真实魅力,传递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主持人节目的形象生动,同样也能营造出意境。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一篇现场报道为例,在《朱建华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这篇报道一开始,主持人就告诉听众横竿儿已经升到2.38米,并说明这个高度比朱建华本人在全运会预赛的2.37米的纪录还要高出1厘米,使听众了解这个高度的意义。主持人随后开始了进行式报道,“朱建华举起了右手,向裁判示意,准备起跳。”“开始助跑了,助跑快速有力,起—,过—,过去了,成功了!朱建华再次打破了世界纪录!”紧接着,录音中传出了比赛现场观众席上迸发出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喝彩声、掌声,这种充满意境的主持人现场报道,通过生动形象的声音信号调动起了人们的生活体验,进而由听觉泛化为人体多种感官的联觉,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比赛现场,拓展了广播的立体化空间,营造了良好的意境。
二是应该追求饱满的情感。《文学概论》一书指出:“意境是在情感主导下情理、形神、多层次交融的统一体,是意向系统的特殊结构与审美知觉的整合作用,共同创造的可供心里情思自由活动的艺术空间,是能诱发人们超越具体意象去领悟含蓄丰富的人生最高灵境的诗意胜境。”齐越教授曾多次强调:“播音创作是最关键,是要真动心、动真情,对所播内容真动心,对播音对象动真情”。齐越教授在谈到通讯播音的体会时曾说:“播音员具有饱满的感情,是播好一篇通讯的关键。播音员在播通讯时,要设想置身于所描绘的情境和事件之中,设身的去体会,去参与,不能坐站在一旁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情和景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播音时不能把景和情分开,不能为描景而描景,要使描绘景色为表现主题思想和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从而达到寄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方明老师在文学播音创作上依据文学的基本特点,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感情的线索加以开拓深化,并且融入自己的深刻体味和独特感受,因而能够较好地传达出作品的情境和意趣。听他所播的作品,会感觉到那饱满真情的情感在不断的向你倾泻和抒发,使你不能不为其所动,受到强烈的震荡和深深的感染。著名播音学教授李晓华教授曾对方明老师的播音风格进行深入研究。他写道:“感情是文学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播音创作也必须以它为核心。方明深知这艺术的真谛,把感情真挚作为自己创作的首要原则。他将自己对人民满腔热诚、对听众由衷热爱、对生活热烈追求的深挚情感,全部倾注到播音之中,奉献给广大听众。”一件好的广播电视作品,通过播音员情真意切的表达,不仅可以起到教育感染受众的作用,同时还能调动受众的审美潜能,使人们借助联想产生更宽广、深邃的意境。所以说,以情带景意境生,无情说景意境亡。
4. 播音主持艺术意境的创作技巧
播音主持艺术意境的产生过程是二度创作的过程,既然是创作,就必须具备创作的技巧。李可染画的《漓江雨》题词是“雨中泛舟漓江,山水空蒙,如置身水晶宫中”。假如画家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漓江的感受,没有笔墨技巧,那也形成不了画中的意境。正是由于画家掌握了水墨渲染的技巧,把淡墨与浓墨结合使用,以淡墨渲染山水远景,又以浓墨勾出近景中屋舍,表现了雨后空蒙和湿润的特点,因而作品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播音主持创作也是如此。作为二度创作,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分析理解作品具体感受作品引发态度情感,这些都属于播音创作主持内心的依据。但光有这些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形之于声”这一步,播音和主持,就不可能作为一种传播活动。玉不琢不成器。这个“琢”就是指精湛的技巧加工。当然,我们反对单纯追求技巧,但是,“文章如善塑”,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正因为它不是自然。为了脱离自然,只有自觉的掌握和运用技巧才能达到“善塑”,才能把玉琢成器。播音主持创作的技巧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种。我们还是以具体节目为例,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是一部宣传环境保护意识的电视专题片,正是因为有了耐人寻味的解说,才赋予这部片子深邃的意境和内涵。在有声语言的技巧运用上,赵忠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把握文字内蕴、倾注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从吐字行腔方面阴柔低缓,拓展其细腻、流转的美;从快中显慢、动中求静的张弛相间到气韵连绵,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从语气的明暗虚实相承到抑扬顿挫的转换形成起伏跌宕的旋律美。所有这些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技巧,和画面音乐一起,共同营造了《动物世界》节目整体的意境美。李晓华教授对方明老师的播音的技法也做了相当精当的概括:“密连疏顿、纵控合宜;少提多甩、起伏有度;收稳抱圆、送字到家;对比变化,开合自如。”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的播音是以质朴和含蓄的风格著称的,她在营造播音意境上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悟和语言技巧。她针对解决政治性稿件的播音问题,探索出了“字音原素灌满法”和“唇部运动扩展法”,既保持了自己的小音量,又通过话筒的放大,体现了政治节目所要求的气势。和播音员相比,主持人语言技巧的灵活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多体现在思维上,因为主持人节目地播音一般来说都是无稿,主持人若要想让受众心理愿意听你说的每一句话,就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讲究技巧性、灵活性,把话语组织的巧妙一些。播音主持艺术的语言确实是精妙的,同时也是微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停连,重音,语气,句首、句腹、句尾,开头、连接,转换、结尾,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哲学家丹纳对于有声语言艺术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確,都无与伦比。”
当前已进入融媒体时代,融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化的迅速扩散,传播过程的多向互动,已经带来崭新的传播格局。人人都是“播音员”,人人都是“主持人”,人人都可当“播客”,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群众队伍迅速壮大,这当然是好事,这就更需要专业工作者对本专业进行深耕细作,引导群众队伍步入“正确的创作道路”。张颂教授指出:“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社会时代的展现,其社会功能价值体系存在着时空运行多样态势,需要大量的艰苦探索。”其中,播音艺术的意境需要在播音语言艺术中赋予更深刻、更理性的内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融媒体蓬勃发展带来的丰富多样、纷繁复杂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排除误区干扰,寻找艺术真知,遵循艺术创作规律,让播音主持艺术意境不断至真至纯,至臻至美。
参考文献:
[1]张颂、乔实《论播音艺术》87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2]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4]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16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杨辛、甘霖《美学原理》196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6]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7]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