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娅欣 安静仪 骆中林
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背景下,我国提出要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融合发展,节约集约利用通道线位资源、促进交通通道由单一向综合、由平面向立体发展,减少通道对空间的分割;要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推动综合客运枢纽各种运输方式、交通配套设施的集中布局,实现综合交通枢纽间的服务空间共享、立体化或零距离换乘,打造全天候、一体化换乘环境。
安徽省六安站作为合武铁路、宁西铁路、阜六铁路等3条铁路线交汇的铁路站,是六安市与全国主要城市进行交通联系的重要铁路枢纽,近年来旅客运输量快速增长。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六安站已纳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工程,未来一段时期将实施站台与线路扩容、既有铁路货运站外迁、站前国道312快速化改造等工程,届时六安站交通条件将发生较大变化。笔者针对安徽省六安站现状存在的交通问题,以系统解决六安站站前广场配套交通设施布局不合理和规模不足、站前道路交通组织运行不畅等问题,提出关于综合运输枢纽的规划策略和方法,旨在为其它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和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六安站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主城区南侧,紧邻国道312,目前在铁路站北侧设置了一个广场,沿广场东侧、二层人行平台和地下室设置了公交换乘中心、六安汽车客运站、公交站、出租车停车场、社会停车场等配套城市交通设施,较好地实现了城市交通与铁路交通的有效衔接,如图1所示。
图1 六安站配套交通设施布局图
经调查分析,该站点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现有道路功能混杂。目前六安站主要通过G312国道与解放南路、梅山南路、磨子潭路同中心城区进行沟通衔接。G312兼顾城市道路和过境交通功能,功能混杂。
(2)路网结构不完善。铁路以南区域与六安站主要通过G105和G237与G312进行转换,后期可通过丰源大道、裕安大道(S240,目前正在修建)进行衔接。六安站以南区域路网骨架尚未形成,道路体系不完善。
(1)场站交通设施布局不合理。北广场现有的公交换乘中心、六安汽车客运站和城乡公交站布局不合理,导致六安站进出客流与公交换乘中心、六安汽车客运站、城乡公交站之间的步行换乘距离偏大。公交换乘中心与公交站分别沿六安站北广场东西两侧分开设置,其中,东侧公交换乘中心的公交车需左转经国道312绕行至西侧公交站载客后再发往市区,绕行距离长达1公里。此外,六安站北广场与公交换乘中心、客运站被轻工城阻隔,导致六安站与轻工城东侧的公交换乘中心、六安汽车客运站以及城乡公交站之间的距离过大,六安站进出客流与六安汽车客运站、城乡公交之间的步行换乘距离超过400米。
(2)交通设施规模不足。基于六安站城市人口的调查和相关数据统计,对六安站的交通设施规模进行测算,目前六安站东侧既有的公交换乘中心、六安汽车客运站和城乡公交站等交通设施实际使用规模不足,且缺乏游客集散中心和大巴车停车位,不能较好地满足公交乘客出行需求和旅游快速发展。
六安站站前广场车流有3处严重的交织:①G312西侧进站车流与直行车流存在交织问题;②出站车流通过匝道至解放南路车辆与G312直行车辆存在交织问题;③出站公交车辆通过出站匝道至解放南路与G312直行车辆存在逆行交织。
(1)案例概况。仲恺站是广惠城际铁路的客运站之一,站场规模2台2线,主要服务于潼湖片区交通集散的高铁枢纽站(惠州北站),预测远期至2040年,年旅客发送量为240万人次。
(2)交通设施布局。"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站前广场从东至西布置有旅游大巴、地下社会停车位、公交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长途客运站位于站前广场西侧,实现各类交通方式"零换乘"。
(3)交通组织。采用单向交通、立体集散、人车分流、接送分离的交通组织形式,交通负荷均衡分布,单向交通理顺秩序,人车分流避免冲突。
(1)案例概况。温州南站集普通铁路、客运专线与高速公等多种交通于一体,是温州中心城区三大一级客运枢纽之一,预计到2030年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 100万人次。
(2)路网交通结构。站点外部构建交通保护双环,分离外部过境交通,保护内部区域交通,避免过境交通穿心而过。站点内部优化网络级配,打通跨铁通道,加密微循环网络,构建“一高一快四捷三主”的四横五纵主骨架路网结构。
(3)交通组织。采用接送分离,站西枢纽采用自南向北的单循环交通组织,站东枢纽采用自北向南的单循环交通组织。
(1)交通配套设施。综合交通枢纽站点布局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公交车站、出租车停车场、社会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大巴车停车场)、轨道接驳、长途客运站等。
(2)交通设施布局。以人为本,站前广场优先考虑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合理布设各类交通设施,长途客运站紧邻火车站,方便换乘。
(3)交通组织。采用立体集散,接送分离、人车分流,单向循环的交通组织形式避免车流交织,人车混行相互干扰。
(1)南北分置,战略引领。增加六安站南广场作为远景规划中北广场交通设施规模的补充,并同步配套布局城乡公交站、游客集散中心、出租车停车场、社会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形成六安站南北双广场的新格局,缓解未来随城市发展、交通需求增长后北广场的交通压力,增强六安站对南部城镇的服务,同时带动南广场周边区域城市用地开发。
(2)宏观协调,系统整合。基于六安站所处的区位,综合考虑六安站设施规模扩容和客流增长,系统梳理南北广场周边区域道路设施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方案,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提供道路支撑。
(3)适度超前,弹性预留。结合未来六安站发展规划,超前布局南北广场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弹性预留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切实保障配套交通设施可持续发展。
(4)整合提升,功能融合。综合集聚旅客直通和中转换乘等运输功能,有机衔接各类交通设施,以提质、降本、增效为导向,强化精准衔接,实现旅客零换乘。
(1)交通设施布局。六安站交通设施布局规划根据六安站近远期交通发展需求分南北两个广场分别规划,其中,北广场交通设施布局结合现状设施规模及交通增长需求进行布局规划,南广场交通设施布局规划作为远景预留,未来根据城市发展和六安站交通需求进行扩建。交通设施布局如图2所示。
图2 六安站配套交通设施布局规划图
(2)交通功能分区。北广场按设施功能分区由西至东规划有城乡快速公交枢纽站、游客集散中心、公交换乘中心、共享汽车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和社会停车场。其中,社会停车场和出租车停车场布局不变,合并站前公交与公交换乘中心并整体迁至六安站北广场西侧,合并六安汽车客运站和城乡公交站,改建为城乡快速公交枢纽站并整体迁至六安站北广场公交换乘中心西侧,原公交站改为共享汽车停车场。
南广场按设施功能分区从西至东分别规划为游客集散中心、出租车停车场、社会停车场、人流集散广场、城乡公交站等交通设施。为了建设南广场及配套城市交通设施,需要搬迁既有的六安站货运场站。
(3)绿色交通措施。为了鼓励绿色交通出行,规划在公交换乘中心(兼公交站)、共享汽车停车场、社会停车场、城乡快速公交枢纽站等交通设施中设置一定数量的电动汽车充电桩,鼓励新能源公交、客车和小汽车出行,减少机动车出行对城市环境带来的污染。
北广场服务于六安市域的居民出行,车流分南北片区进行交通组织,远期六安站南北双广场形成后,将按照“功能分工、就近服务”的原则合理组织到发交通,届时北广场将主要服务六安站以北区域的居民出行,南广场主要服务六安站以南区域的居民出行,六安市南部片区到发车辆将不再穿越铁路,减少跨铁路通道的道路交通压力。交通组织方案如图3所示。
图3 六安站南北广场交通组织方案图
对六安站现状交通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后,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和具有针对性的交通改善方案。
(1)结合项目开发、片区经济带动的需要,采用南北分置、战略引领的规划理念,提前做好枢纽发展空间预留、用地功能管控。在六安站现有广场基础上新增南广场,有效缓解了北广场交通压力,既增强六安站对南部城镇的服务,同时带动南广场周边区域用地开发。
(2)G312既是六安站进出的重要通道,也是六安市东西向的重要走廊,本次研究采用扩容提质、过境分离的规划理念,对G312进行道路改造,并分离G312的过境车辆和到发车辆,优化道路环境,提升站前广场道路通行效率。
(3)按场站设施功能和规模需求,采用功能分区、便捷换乘的规划理念,通过公共交通优先考虑分区布置场站交通设施,优化站前广场设施环境,实现六安站各类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有效引导居民绿色出行。
(4)为加强交通运输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合并站前公交站和换乘中心,六安站可以根据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灵活调配公交线路,同时解决六安站现状一直存在的公交绕行问题,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效率。
(5)遵循以人为本、安全出行的规划要求,新增人行连廊,连接六安站、公交站、长途客运站,实现人车分流,互不影响。
(6)优化六安站各类车辆交通流线,减少交织,提升车辆整体的运行效率。
通过对六安站现状存在问题的梳理,对六安站的功能定位及相关的规划资料解读,对相关案例的深入分析,总结经验,为六安站的扩容改造提供了有效的规划策略和改善方案,也可为其它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改善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对综合交通枢纽的合理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