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婷,徐 艳,胡成刚,唐 娟,陈桃香,胡家震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粉背南蛇藤(Celastrushypoleucus(Oliv.)Warb.ex Loes.)为卫矛科南蛇藤属多年生藤状灌木植物,又名博根藤、落霜红、绵藤、麻妹条、来阿片等。据记载,其在贵州分布于梵净山、松桃、印江、石阡、施秉、遵义、雷公山等地,以根入药,有化瘀消肿、止血生肌之功效,民间常用来治疗跌打肿痛、刀伤等[1~5]。研究报道[6~8],粉背南蛇藤主要含萜类、黄酮类等化合物,其中雷公藤红素与扁蒴藤素抗炎、抗肿瘤、免疫活性作用显著。粉背南蛇藤作为《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收载品种南蛇藤根药材的法定来源之一[3],地标下的质控标准较低,难以质控,目前有关粉背南蛇藤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方面,尚未见生药学鉴别方面的报道。为此,本课题组按现行贵州省地方药材标准(2015年修订)的相关要求,对粉背南蛇藤药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生药鉴定研究;并检查了粉背南蛇藤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以南蛇藤素为对照品,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定性鉴别,为粉背南蛇藤药材初步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
仪器:MODEL BX43F光学显微镜和显微显像系统、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小刀、烧杯、量筒、AG285电子分析天平(Mettler toledo)、ZF-20D暗箱式紫外分析仪、毛细管、硅胶G薄层板、展开缸、DZF-6050型真空干燥箱、KQ5200DB型数控超声清洗器。
试剂:乙酸乙酯、甲醇、石油醚(30~60)、三氯甲烷、环己烷、甲苯、二氯甲烷均为分析纯,磷钼酸;南蛇藤素对照品(北京中科质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7101710)、扁蒴藤素对照品(北京中科质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YO4J6Wl)。
药材:粉背南蛇藤药材于2018年采自贵州省贵阳、龙里等3个不同地区。原植物与药材均经贵州中医药大学生药实验室孙庆文教授鉴定,凭证标本存放于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馆。药材产地信息见表1。
表1 药材收集信息Tab.1 Information of the medicinal materials
2.1.1 粉背南蛇藤药材的性状鉴别
本品呈圆柱形,细长弯曲,直径1~2.5 cm,少数直径可达3 cm。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具细纵皱纹,可见横长的椭圆形的皮孔样凸起。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或灰白色,纤维性,有放射状纹理,有排列不规则的小孔。气香,味微苦。见图1。
图1 粉背南蛇藤药材和饮片图Fig.1 Celastrus hypoleucus medicinal materials anddecoction pieces
2.1.2 显微鉴别
2.1.2.1 粉背南蛇藤根横切面
通过观察粉背南蛇藤根横切片,归纳其显微鉴别特征如下:横切面呈圆形,木栓层为10~15列扁平细胞,皮部较宽,占横切面半径的1/3,皮层为薄壁细胞,内含有大量淀粉粒,并有石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中央形成层环纹呈类圆形,射线明显,木质部细胞均木化,由导管和木纤维组成,大型导管多单个或2~3个成群,周围有管胞及多数木纤维;木纤维宽4~6列细胞(图2)。
图2 粉背南蛇藤根横切面显微图Fig.2 Micrograph of the cross section of Celastrus hypoleucus root
2.1.2.2 粉背南蛇藤粉末显微鉴别
通过对3批粉背南蛇藤药材的粉末制片进行观察,总结了其粉末显微鉴别特征:本品粉末呈深棕色。淀粉粒众多,单粒呈类圆形,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有的可见层纹。无草酸钙簇晶,具少数草酸钙方晶。棕色块随处散在,形状、大小及颜色不一。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多呈碎片状,纹孔排列紧密,较多为网纹导管,也有少数螺纹导管。纤维众多,多成束或散在,长条形,末端渐尖,具纹孔,木纤维常见,壁厚。木栓细胞棕色,壁稍厚。石细胞淡黄绿色,呈类方形、类长方形或一边斜尖,层纹明显,纹孔及孔沟明显。见图3。
图3 粉背南蛇藤根粉末显微鉴别Fig.3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of the root powder of Celastrus hypoleucus
2.1.3 薄层鉴别
取粉背南蛇藤药材粉末2 g,于5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20 mL乙酸乙酯,于30 ℃下超声30 min,静置放冷,过滤,即得供试品溶液。另取南蛇藤素对照品适量,用甲醇溶解配制成 1.1 mg/mL 的溶液,即得对照品溶液。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分别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南蛇藤素对照品溶液3 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石油醚-丙酮(2∶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的磷钼酸显色剂,加热至斑点清晰,进行检视。在此试验条件下,在供试品色谱中与南蛇藤素对照品色谱相同的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分离度较好,斑点显色清晰(图4)。
图4 3个批次粉背南蛇藤药材的薄层色谱图Fig.4 TLC of the three batches of Celastrus hypoleucus
2.2.1 水分
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832水分测定法项下第二法(烘干法)测定。取本品粉末各4 g,平铺于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厚度不超过10 mm,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5 ℃下干燥5 h,将瓶盖盖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 min,精密称定,再在上述温度干燥1 h,冷却,称重,直至连续两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 mg为止。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的含水量(%)。每批做三个平行样,结果见表2。
表2 粉背南蛇藤药材的水分测定结果(单位:%)Tab.2 Moistur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Celastrus hypoleucus
实验数据表明,3批粉背南蛇藤药材中的水分含量的差异性较小,平均含量为10.58%。含水量较高的批次(20180828033)是采自花溪高坡石门村的粉背南蛇藤药材,为11.38%;较低的批次(20180823032)是采自花溪高坡扰绕村的粉背南蛇藤药材,为9.65%。
2.2.2 灰分测定2.2.2.1 总灰分测定
照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2302灰分测定法项下总灰分测定法测定。取药材粉末3 g,于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称定重量,缓缓炽热,于200 ℃炭化2 h,注意避免燃烧,完全炭化时,渐升高温度至600 ℃,保持600 ℃炽灼4 h,使完全灰化并至恒重。根据残渣重量,计算供试品中总灰分的含量(%)。结果见表3。
表3 粉背南蛇藤药材总灰分测定结果(%)Tab.3 Total ash measurement results of Celastrus hypoleucus
结果表明,3批粉背南蛇藤药材中的总灰分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平均含量为4.94%。含量最高的批次(20180828033)是采自花溪高坡石门村的粉背南蛇藤药材,为6.80%;最低的批次(20180719031)是采自龙里羊场镇的粉背南蛇藤药材,为2.81%。
2.2.2.2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照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2302灰分测定法项下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测定。取上项所得的灰分,于坩埚中小心加入稀盐酸约10 mL并用表面皿覆盖坩埚,置于水浴上加热10 min,表面皿用热水5 mL冲洗,洗液并入坩埚中,用定量滤纸滤过,坩埚内的残渣用纯水洗于滤纸上,洗涤至洗液用硝酸银溶液检测不显氯化物反应为止,将滤渣和滤纸移置同一坩埚中,干燥,炽灼至恒重。根据残渣重量,算供试品中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结果见表4。
表4 粉背南蛇藤酸不溶性灰分测定Tab.4 Acid-insoluble ash measurement resultsof Celastrus hypoleucus
结果表明,3批粉背南蛇藤药材中的酸不溶性灰分的差异性较大,平均含量为2.49%。含量较高的批次(20180828033)是采自花溪高坡石门村的粉背南蛇藤药材,为3.00%;含量较低的批次(20180719031)是采自龙里羊场镇的粉背南蛇藤药材,为2.05%。
2.2.3 浸出物
照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2201浸出物测定法分别进行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测定。取同一批药材样品粉末,以水和溶解范围较广的70%乙醇为溶剂分别进行冷浸法和热浸法的条件考察,确定浸出物采用的方法。
表5 冷浸法和热浸法水溶性测定结果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water solubility determination resultsbetween cold leaching method and hot leaching method
结果表明,无论是水溶性浸出物还是醇溶性浸出物都是热浸法,浸出率比较高,因此选择热浸法,因粉背南蛇藤药材在《中国药典》中并无收载,照上述方法分别考察以0%(纯水)、10%乙醇、30%乙醇、50%乙醇、70%乙醇、80%乙醇和95%乙醇作为溶剂对苦皮藤药材的浸出率。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浓度乙醇的浸出物测定结果Tab.6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extracts by differentconcentrations of alcohol
结果表明,乙醇浓度越高,浸出率越低,相反的醇浓度越低,浸出率越高,以水为溶剂时浸出率最高,因此以水为溶剂进行3批粉背南蛇藤药材的浸出物测定,结果见表7。
表7 粉背南蛇藤药材水溶性热浸出物测定结果Tab.7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water-soluble extract inCelastrus hypoleucus by hot leaching method
结果表明,3批粉背南蛇藤药材的水溶性浸出物差异较大,平均值为15.52%,含量较高的批次(20180828033)是采自花溪高坡石门村的粉背南蛇藤药材,为17.38%;较低的批次(20180719031)是采自龙里羊场镇的粉背南蛇藤药材,为12.74%。
粉背南蛇藤在《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中仅记载了性状鉴别项,本研究对粉背南蛇藤药材及饮片进行性状观察、对性状鉴别项的描述更加具体,且在观察其饮片时发现其他特性,药材表面可见很长的椭圆形皮孔样凸起,断面有放射状纹理,有排列不规则的小孔;本实验还对粉背南蛇藤根药材进行薄层鉴别研究,结果表明,3批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分离度较好,斑点显色清晰。实验中对展开系统、提取溶剂、点样量等条件及方法耐用性进行了考察,结果重复性好,专属性强,该法鉴别粉背南蛇藤药材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可作为粉背南蛇藤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本研究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0832第二法、通则2302、通则2201)分别对粉背南蛇藤药材进行水分、灰分、浸出物的检查。3个批次粉背南蛇藤水分平均值为10.61%、总灰分平均值为4.95%、酸不溶性灰分平均值为2.50%、水溶性浸出物平均值为15.52%。该研究制定的方法操作简便,可有效控制粉背南蛇藤质量,该方法将为黔产粉背南蛇藤载入地方标准提供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