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艳,胥 超,李海燕
(1.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515)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临床操作及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14年6月30日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基本确立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但目前各培养单位仍存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认知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甚至有些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仍按照传统学术学位培养方式进行[2]。并且以往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主要通过定性等方式进行研究,较少定量研究。本研究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以全国30多所三级甲等医院已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75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前人研究文献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培养模式的认知程度、课程设置、临床培训、科研培养以及保障体系5个方面的评价进行调查。通过了解其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取的方法对全国30多所三甲医院中已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00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共回收400份问卷,剔除25份无效问卷,剩余375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93.75%。采用Likert态度量表的5级评分方法,依次为“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基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5个等级,按照1~5分赋值。
本研究在查阅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相关文献与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多名专家学者的建议,编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②培养模式现状自评:认知程度、课程设置、临床培训、科研培养以及保障体系5个方面共计24个项目。所有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713、KMO值为0.793,问卷的信效度较好。
运用SPSS 20.0、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使用相对数(构成比和率),统计推断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男性143人(占38.1%),女性232人(占61.9%)。239人未获医师资格证(占63.7%),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培养模式的接受意愿较高,89.07%的人愿意接受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学生对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高达84.53%。对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不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培养模式的接受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培养目标明确程度越高,其对培养模式的接受意愿也越高。见表2。
表2 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对培养模式的接受意愿的影响 n(%)
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为单纯讲授,约占46.67%,案例讨论的模式占比24.53%。模拟训练占比5.87%,现场研究占比4.53%,其他形式占比18.4%。课程授课方式开始逐渐多样化,但单纯讲授的比例仍较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较低,其中38.40%认为课程体系为基本合理,18.93%认为课程体系比较不合理,8.80%认为课程体系非常不合理。将课程合理性与授课方式进行卡方检验,不同的授课方式的学生对课程合理性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对于单纯讲授方式,案例讨论和模拟训练的方式对课程合理性评价更高。见表3。
表3 授课方式对课程合理性评价的影响 n(%)
通过对临床轮转时间、技能培训形式、管理床位数、诊疗活动频率、出科考核安排、师生配比情况和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因素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身临床技能熟练程度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临床轮转时间、不同出科考核安排、对指导教师满意度不同评价的学生之间,临床技能熟练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可知,轮转时间长短,出科考核重视程度和对指导教师的评价都会影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身临床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96.8%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表示培养单位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是严格的。而且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频次相对较少,23.2%表示每两个月参加一次学术活动,8.8%表示每半年参加一次学术活动,2.4%表示从未参加学术活动。即培养单位对学生毕业要求较高,但是学生参与的学术活动较少。
表4 临床实践活动情况对技能熟练程度的影响 n(%)
关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压力及其来源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身压力的评价状况较为严重,其中54.13%认为其压力较大,33.07%认为其压力很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影响其压力来源的前三位分别是论文、临床技能操作及生活。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压力较大,并且压力主要来自论文。
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培养模式的接受意愿与对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较高,与卢阳等[3]研究结果相似,提示并轨的培养模式能满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身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需求。而且本研究发现调查对象对培养目标越明确,其对培养模式的接受意愿也较高。目前学校在入学教育期间,通过政策解读、阶段任务分析及经验分享等形式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认知程度,并要求学生在导师及临床带教教师指导下完成长期及短期培养计划的制定。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培养计划的监督管理,定期抽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完成情况。
理论课程是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的基础,良好的课程学习有助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岗位需求及科学地进行科研训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实行学分制,在第四学期结束前需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为单纯讲授,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授课方式为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的课程的合理性评价更高。与传统讲授式模式相比,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及对课程内容的思考,进而提高课程的效率,更有助于适应课程内容丰富而课时较短的并轨培养模式。但仍存在部分创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课程时间较短的并轨培养模式,如现场研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现场研究评价为不合理的比例高达41.18%,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较多,而课程时长与现场研究的设备等均有限,课程的效果不佳。因此,在新的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部门需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知识、科研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适当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及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且合理化的教学方式[4],如雨课堂、PBL等[5]。学校可定期开展教学竞赛,通过教学竞赛的方式提高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思考和创新。
3.3.1 完善教学资源的建设,增加实践机会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时间长短会影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身临床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即临床轮转时间越长,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身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越高。虽然本研究中诊疗活动频率和管理的床位数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身临床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无显著关系,可能是由于医患关系[6]紧张,对于难度较大的操作技能,指导教师不敢轻易放手。虽然参与诊疗的机会多,但独立操作的机会相对少[7],技能熟练程度有待提高,这与吴帆等人的研究相一致[8]。因此,应完善教学资源投入,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训练的机会。即完善技能中心培训[9]和信息化临床病例系统的建设,增加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独立操作的机会[10],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完善技能中心的课程设置[11],使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轮转科室前对基本技能有较为深入的学习和训练。建立信息化病例学习系统,能提高对科室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模拟病例的分析,培养对临床病例系统的分析思维,从而提高在临床操作的信心。
3.3.2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临床指导教师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12],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即对指导教师的评价越高,其对自身临床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也越高。而且也有研究发现,指导教师的能力及投入的精力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质量影响较大[13,14]。并且指导教师指导的临床学生数量也会影响培养质量[15]。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完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转的分配制度,使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相对固定且在一定的范围。其次,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根据培训基地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合理确定师资力量,鼓励符合条件的临床医生申请并参加师资培训,完善临床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再次,完善师资考核评价机制。将临床教学工作量纳入临床医生日常工作量的考评,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训质量与指导教师的考评相结合,督促指导教师提高临床指导的积极性[16],切实承担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训的责任。最后,完善高年级住院医师的带教机制。鼓励高年级住院医师分担指导教师部分简单的临床教学任务[17],减少指导教师重复任务,同时培养高年级住院医师的教学能力。
3.3.3 优化考核体系,提高对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科考核频率会影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身临床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和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即严格、科学的考核体系是保障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关键[18]。因此,优化考核体系,加强考核监督尤为重要。一是完善培训基地考核方案,根据学科特点确定考核目标、内容、形式等详细的方案[19]。二是注重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医风及人文素质[20]等的考核,由指导教师依据其在轮转期间的综合表现给予评分。三要加强学校和医院对考核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机制。由专门的检查小组依据考核方案定期对考核状况进行检查,针对考核不规范或不严格的情况进行惩罚并监督其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其所在培养单位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是较为严格的,由此可见,培养单位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较为重视的。但是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训练的时间有限[21],接受导师指导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因此科研能力较弱。为提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一是注重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同步培养,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将科研相关课程如文献阅读、课题设计与统计分析等与临床病例分析相结合[22]。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提出临床疑问等,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3]。二是完善轮转方案,适当提高本住培专业轮转时间[24]。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要求为临床研究方向,适当增加对本住培专业科室的轮转时间,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与导师接触的机会,增加导师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的训练和指导[25]。
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表示生活压力较大。奖助学金及医院补贴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收入来源[26],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表示生活压力较大,可能是目前的收入难以维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的生活开支[27]。且住培学员由于财政专项补贴、工资奖金及社会福利等,收入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虽然二者承担的临床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相似[18]。由此,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加。政府部门应完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转期间相关补助政策,适当提高人均补助标准。学校和医院应依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完善奖助体系,提高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在奖助体系评选中的比重。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干预机制,建立了动态的心理健康档案[28],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培养单位可针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轨培养面临的学业和生活压力,开展座谈会、个人访谈等[29]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导师应加强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活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并给予相应的指导[30]等。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培养模式的接受意愿较高,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不够多元化,临床实践及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面临培养质量一般,生活及科研压力较大等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培养模式的认知程度、课程设置、临床培训、科研培养以及保障体系5个方面评价进行现状调查。通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研究及借鉴国内外先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入学教育、创新授课方式、增加实践机会、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考核体系、提升科研素养以及加强心理干预等一系列措施,为深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一定参考。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今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关于其培养模式的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本研究基于我国30多所三级甲等医院已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75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调查,但研究对象大部分来自于沿海地区三甲医院,样本代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和完善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