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娅婷(南京市话剧团)
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斯坦尼曾经说过,演员是“形象的创造者”。演员就是要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这里的“像”,是指人物的:心、神、貌、形。而模拟正是让演员从形、貌的基础上,感受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情下人物的内心所想。
模拟,是指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虚拟。拟:揣测、虚拟、假使。既然是虚拟、假使,就一定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模仿的过程中,有了想象,就是模拟。
“演员往往是通过模仿来把自己观察到的人物‘速写’在自己身上,最终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储藏起来。但是,由于演员在进行模仿时还需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测与自己的主观态度,所以演员在进行模仿时就不完全是那个被模仿的对象本身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种‘模拟’。”(《戏剧表演基础》111 页)
所以,“从人物表象的模仿,发展到对所观察的人物心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有所体验的模拟,并运用联想与想象,成为一种艺术创造”。(《戏剧表演基础》111 页)
先模仿,再模拟。模仿是模拟的第一步。而模仿到模拟,是一个从外入内,由表及里的一个逐步深入,体验人物内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什么是性格化?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不同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个单独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个性,世界上不会有两个相同的生物出现,所以,想要精准地塑造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要善于发现人物身上的特点,也就是个性。20 世纪法国名演员儒伟说过“全才演员是一个能把模拟本质发展到最大限度地人,所以他能扮演所有的角色”。
“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可见的,所以对于人的内心世界的了解往往是由表及里,由外入内。人的音容笑貌、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反应,因此对于人的外部特征的观察、了解,可以说是通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桥梁。”(《戏剧表演基础》111 页)
往往抓准了人物的行为特征之后,就能够分析出行为背后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模拟,也就是让演员不断体验角色内心的过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第二部)》中提到了这么一段话:“人们总是不善于去利用自然所赋予他们的形体器官。不但如此,他们甚至不善于去保养他们,训练更是谈不上了。松散的肌肉,畸形的骨架,下陷的胸脯,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一切都是不善于训练和利用我们的形体器官的结果。
可是,一跨上舞台,成千的观众用望远镜望着演员。这要求在舞台上出现的身体必须是健康的、美丽的,他的动作必须是匀调的、和谐的。”这么一长段话,足以说明,协调的肢体对于演员塑造人物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在模拟人物外部形态的时候。
我之前看过《喀布尔安魂曲》,里面的演员对于肢体的运用特别厉害。这些演员在观察人物时,就非常细腻,把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用于模拟中,使自己与人物无限接近。
我自己平时有驼背的习惯,所以,这种习惯让我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也吃了大苦头!我在青春剧《野蜂飞舞》中,需要饰演一位教授夫人。起初,我在台上不自知地就开始驼背,站姿也很随意。于是我就经常跳出,开始审视自己。我发现我自己演员本身,缺乏了中国东方女性身上的柔美和礼节。于是,为了诠释好这个角色,我开始对自己的肢体进行了训练。首先训练坐姿与站姿,然后,是喝茶吃饭之类的动作。通过训练这些外部的肢体动作,我渐渐发现,自己内心的节奏好像也慢了下来。于是,我慢慢体会到人物内心的一种节奏,处事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
这个部分最为重要。模拟中的‘拟’,说的就是这个部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演员要面对一个敢于“编造”、敢于“信口开河”、敢于“撒谎”的问题,我们要编造谎话,是以创作为动机,以达到舞台真实效果。合理的编造,和编造得合理,是对演员想象力的基本要求。这是体验的一个准备阶段。歌德也曾经提出过: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种更高的真实的假象。(引自《歌德箴言录》)
所以,演员在塑造角色的时候是非常需要想象力的。每个演员在塑造人物初期,都需要写人物小传,人物小传里写的就是这个人物,之前是干什么的,现在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未来会干什么。所有的故事都不存在于剧本之中,这个时候,演员就需要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去猜想,这个人物除剧本提示以外的其他生活,然后通过想象,不断去充实人物,使人物形象不断具体化。包括每次人物上场前,演员都要问问自己,我这个人物上场前在干吗?为什么要上场?然后,展开合理的猜想,使人物在台上的行为更加有机化、合理化。
由于高校扩招,思政课教学普遍面临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任务较重的现实问题,教师指导力量普遍不足。加之实践课教师作为施教者,与受教者——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交流距离,但以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朋辈导师就与他们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相近性和趋同性,这使导师的榜样作用更具有直接性、示范性和吸引力。通过优秀学生群体介入指导思政课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倍感亲近,更利于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缓解了教师指导力量不足的问题。[3]
匠艺演员不会生活,只会用一成不变的舞台表演手法模仿生活,模仿人的情感和形象。“他们只是机械地模仿人的体验在形体上的反应,亦即不是情感本身,而是它的外部结果,不是精神内容,而只是表达这种内容的外部形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六卷43~45 页)
这段话就是在告诉我们,错误的模拟会导致演员走上匠艺地艺术道路,那么,什么叫错误的模拟呢?就是在拷贝了人物的外部之后,没有进一步地去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或者体验过一次之后,就满足停滞了,人物就会是刻板的。
匠艺是在创作体验停止的时候对体验结果所做的艺术表现停滞的时候开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91 页)匠艺的演员永远无法模仿出人物的内心真实情感和精神世界,而演员塑造人物,从外部入手之后,要一步步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所以,当我们只会模仿,而失去想象,不去体验时,我们塑造的人物就永远没有思想和灵魂。没有思想和灵魂的人是死的。行内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演员是活人,在台上活人不能演死人给活人看。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现在很多匠艺演员在台上演戏很程式化,所有的一颦一笑,所有的重音强调都是千篇一律的,无论演什么人物都套用一种表演方法。比如,女性角色在舞台上,无论是什么性格,一到说独白,都是一束灯光下,温柔的音乐背景,演员在台上娓娓道来。演所谓的‘大青衣’。已经完全抛开了塑造人物的创作过程,没有任何性格。所有的人物都失去了个性的表现。台词应该是个性化的表达,而不是套用一种模式,拿腔拿调的装模作样的。所以,现在很多话剧演员在台上根本不是在说台词,我理解他们是在台上脱离人物的朗诵。因为,朗诵是客观的,是冷静的,是没有个性的。所以,这样的演员在台上是不能称之为演员的。最多只是一个声音条件不错的播音员。所以,模拟人物千万不能只模拟外部和结果,不然很容易走入误区,变成匠艺的演员。
从话剧表演本身来看其作为演绎人的一门传统艺术,话剧演员在开展实际表演前,其关键在于有一个可以塑造角色形体的形象,然而,形体是整个表演的核心基础,也是整个创作中的灵魂,如果缺少了形体的展现,那么也就缺少了话剧的表演力与可塑性,称不上是一名合格的话剧演员。这一观点通俗易懂,简单来说就是演员如果没有形体,就无法呈现角色,而角色不存在,那么,话剧的灵魂也就呈现不出来,因此,想要表演一出好的话剧演员的形体是根本,但是,光有形体也远远不够,演员的形体要求较高,特别是在舞台表演中,严禁打喷嚏、打冷战、瘙痒等无关于舞台的动作,即便是演员带着不舒适的身体状态完成了表演,但是,依旧会受到形体因素的影响,为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一点小失误,就可能造成无法补救的表演错误,从而影响整体舞台效果,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话剧,如果演员的身体不佳,那么就会影响之后的影视运作,所以,演员身体的健康也是话剧表演的重要前提。
其次,话剧演员的形体也要具备一定的可塑性特征,以黄梅戏为例,在话剧的表演中,演员的形体和动作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话剧演员的形体与动作不能随意发挥,需要根据现时生活中的形体动作与舞台角色动作有机融合。从广大观众的角度来看,在话剧表演艺术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表演者,但却并非所有人都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话剧演员。所以,在话剧表演时即便是没有门槛,然而,每一个话剧演员也都有自己的台阶,其中,一个台阶就是演员的形体可塑性。虽然每一个人的形体或长相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依旧可以依靠妆容对演员进行包装,在话剧表演中,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装扮进行演员形体的塑造,因为,演员的形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话剧舞台表演艺术中,通过话剧演员演技水平的呈现,也能够有效弥补演员自身形态上的不足。
但是,相比于话剧表演和影视作品有所差异,一般在话剧的舞台表演中必须要求演员具备十分扎实的表演水平,其中,就包括话剧演员表演技艺的获得与模仿。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具备与生俱来的形体和表演天赋,但是,并不能一出生就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想要具备优秀演员的素质光凭借先天的兴趣和天赋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积累过程,每日这一过程的开始就是模拟。现如今,许多著名的影视演员起初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表演训练,但是,通过实战演练和不懈的努力,也都得到了一定的认知,再加上不断地积累和思考,也提高了自身的演技,逐渐成为知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
然而,话剧表演也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特点,对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倘若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却很难练就专业的表演功底,也很难成为专业的话剧演员。
在话剧表演之前,演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模拟能力,所以,良好的观察与模仿也就成为一个话剧演员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观察力和模拟能力的养成,可以培养演员捕捉形象的技艺,从而提高自己扎实的演技功底。演员一般都是通过模仿将观察的人物角色快速套用在自己的表演中,从而形成自己的表演技艺。通过养成观察能力可以成为模拟的基础。作为一名话剧演员,模拟能力需要经过不断地训练,在中国香港演员骆达华的访谈中曾经指出,中国香港无线艺人培训班中就有着一套完整的表演训练程式,其中,也明确指出了各种表演要求,这也是后来造就许许多多表演人才的重要原因。
培养话剧演员的模拟能力必须遵循由繁入简、由表及里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也是一名演员初次学习的关键,作为一名话剧初学者,必须从最简单的模拟事物开始,随后,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多种技巧。然而,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对生活中各项事物的观察,才能做好模仿这门技艺,而模仿事物还远远不够,随后,还要对人物进行模仿,通过人物的外观表象开始蓄念,最后,观察人物的性格与心理,做好模仿深入细化。
在许多话剧表演教学中,都是通过上述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模拟能力展开培训,其中主要针对静态的事物、有生命的动植物,再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物的模仿,在中央戏剧学院的话剧表演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要求学生对各类静态、动态的事物进行模拟。教师一般都重视学生模仿过程中把握事物细微的特点,展现出事物最显著的特色,同时,也要模仿事物神态的真实感,避免过于浮夸或者篡改编造。在模仿生活中的人物时,也强调学生要经过多次扎实的排练和观察,找到自我感觉,做到尽量还原。
对外界事物模仿或人的模仿相对的是演员自身的模拟,这其中也包含了演员肢体语言与表情的训练,通过模拟训练自己的形体和表情来完整塑造角色,话剧演员本就是为了塑造一个个形形色色的角色而存在的,除了创造角色以外,也要重视生活中的观察与模拟,然而,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自身的了解,演员形式本身就属于个人,但当一个演员在表演一个角色时,就要当自己的形体为一种表演道具,表情塑造也是表演的一部分。演员的面部表情是表演任务的关键方式,由于外在表情是心理活动的呈现,因此,在话剧表演过程中,除了要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展现出角色内心独白,也要通过表情来呈现,而不同的角色肢体动作以及面目表情范围都比较小,眼睛的表情能够通过妆容来呈现,但是,眼神的表达却需要扎扎实实的演技,需要演员进行仔细地揣摩,但一名优秀的演员不能仅凭借眼神来传递感情,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展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用到每一个肢体语言和表情进行揣摩,所以,大部分话剧演员都会照着镜子反复训练自己的形体和面部表情,这种训练也是演员的自我观察以及模拟过程。
著名演员邵宏来曾经说过:“模拟既是一个演员的基本素质,又是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所以,模拟是演员塑造人物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和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