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琼姣 雷蕾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护理路径;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2--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由急性脑循环障碍引发脑功能出现弥散性或者局限性缺损而致病,具有多种典型特点,如发病急、病情进展快且凶险等,因而有着较高致残、致死率。需要指出的是,此病发生后,通过给予及时且有效的院前急救干预,对患者预后改善,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1]。所谓临床护理路径(CNP),实际就是参照标准护理方案,为某种疾病或手术患者专门制定的一种流程化的护理模式。CNP是由医护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围绕某个手术或诊断所做出的具有时间性、顺序性等特征的照顾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资源的浪费及加速康复进程,使干预对象得到更为全面且优质的护理服务[2]。本文围绕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急诊护理路径支撑下的援救急救,评定其效果,现剖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3~12月期间,选取本院急诊科经“120”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在A组30例中,最小年龄48岁,最大75岁,平均为(55.28±3.26)岁,男性18例,其余为女性(12例),发病至呼救之间的时间间隔5~240min,平均为(35.28±5.27)min。B组中,年龄48~75(55.39±3.41)岁,男、女比值为17:13,发病至呼救之间的时间间隔5~235min,平均(35.21±5.33)min。两组以上数据经对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1)均与《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此病诊断标准相符;(2)都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3)均为首次发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脑病(如帕金森、老年痴呆等);(2)严重脏器功能障碍;(3)恶性肿瘤;(4)严重免疫、血液系统疾病;(5)急性期静脉或(与)动脉溶栓。
1.2方法
A组实施传统急救护理,即当接到“120”调度电话后,即刻出车,当到现场后,开展简单评估及病情判断,开展呼吸道护理,建静脉通道,待实施对症处理后,转运回院。B组基于急诊护理路径开展院前急救。对医院急诊科及市急救中心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将“院前急救”、“脑卒中”、“护理路径”等当作关键词,从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文献资料,且与国内外循证资料[4-5]及本市院前急救医护专家经验相结合,进行此病急救护理路径的制定,具体内容为:(1)从接到急救电话至到达现场阶段。当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刻出车(1min内),在车上拨通家属电话,与其保持联系,从中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如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用药情况、肢体活动及神志情况等,然后给出初步的诊断,即缺血性脑卒中或出血性脑卒中。此外,依据患者病情程度,指导家属开展家庭急救,即不可搬动患者、垫高头部、镇静、静卧、将口腔中异物清除干净(如假牙、呕吐物等)及头部的冷敷等。(2)到现场至转运前阶段。对患者的瞳孔、神志进行检查,并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用GCS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对抢救方案及转运策略进行明确。若GCS≥8分,即刻转运;若<8分,或生命体征不稳、昏迷状态,需在现场对患者的呼吸道异物进行清除,且给予吸痰、开通气道、吸氧及建静脉通道、持续冰敷降温、给予甘露醇(降颅内压)等抢救。若血压大于220/120mmHg,则可开展降压操作,将血压维持于200/110mmHg,当患者各生命体征维稳后,再进行转运。(3)转运途中的护理。使患者行平卧位,将头向一侧偏,预防误吸。继续用GCS评分法进行评估,且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重点观察呼吸、瞳孔及意识状态等;适当吸痰,使呼吸道始终处于通畅状态;若病情发生变化,需即刻进行应急处理;转运中需提前通知急诊科及相关科室,使其做好各项准备。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自呼救至开展院前急救的时间、开始专业治疗时间,另比较两组患者的致残、致死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4.0处理数据,t、X2分别对计量、计数资料实施检验,P<0.05提示差异显著。
2.结果
较之A组,B组有着更短的自呼救至开展院前急救的时间、开始专业治疗时间(P<0.05),及更低的致残、致死率(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实为一种十分危急的脑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据最新数据统计得知[6],我国脑卒中年患病率为185/10~219/10万,每年新增例数达200万人,其中,病死率高达为50~70%,而在存活患者中,约有2/3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情况。从循证医学结果得知,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其时间窗仅为3~6h,因此,从发病到得到有效治疗,之间间隔时间越短,其最终预后就越好,且还有着越低的致残、致死率。所以,做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十分必要且关键。
有报道[7]指出,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若在场的家属可以及时施救,那么能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但现阶段许多家属缺乏家庭急救方面的常识,当遇到紧急情况时,难以即刻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有学者[8]强调,家庭急救不当实为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差的重要危险因子,促进家庭急救技能的提高,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本文中B组在院前急救中,基于急诊护理路径来开展,注重家属的家庭急救干预,比如对口腔异物进行清除、不可随意搬动患者、垫高头部、镇静、冷敷头部及静卧等;家属的家庭干预及配合,有助于院前护理时间的节约,使医护人员到现场后,可以即刻开展急救治疗。GCS评分是一种对病人意识及预后进行判定的常用手段,总分15分,分值越高,提示有着越好的意识状态。本文在急诊现场及转运过程中,针对GCS≤8分者(重度昏迷),实施急救护理,当其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实施转运,这对救治效果的提高及致残、致死率的降低均有利。另外,院前急救護理路径中,在转运过程中便向急诊科及相关科室进行电话通知,使其提前做好准备,这能够为患者到院后即刻救治提供支撑。从本文结果可知,相比A组,B组自呼救至开展院前急救的时间及开始专业治疗时间更短,并且致残、致死率更低。此结果与上述论断相一致。表明急诊护理路径下的院前急救能够缩短院前急救时间,降低致残、病死率,更具有适用性。
综上,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当中,不仅能促进救治时间的缩短,而且还能减少致残、致死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瑞云,胡营营,耿德胜,等.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1):85-87.
[2]曾雯,张依娜,等.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联合针对性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5):852-855.
[3]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朱菊蕊.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0):1307-1309.
[5]俞小霞,方彩娣,郭彬,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应用及标准化护理流程构建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826-828.
[6]张娟,黄蓓蓓,余天浩,等.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急救流程优化[J].护理学报,2020,27(4):16-20.
[7]刘金金,彭德清,李文秀,等.早期预警分级联合预见性动态急救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J].河北医药,2021,43(15):2388-2391.
[8]魏樱,王颖,许梦怡,等.急诊优化式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救治结局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5):547-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