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过程·互动·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分析

2022-05-12 07:07吴寒斌
高教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有效性目标

吴寒斌,高 虹

(江西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的根本问题,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落实这一根本目标的主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则是确保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因素分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了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施现状,我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样本量,采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及其评价问卷进行了调研,采集到了广州医科大学、滨州医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豫章师范学院、宜春学院等多所国内高校的1019个有效样本数据。数据结果分析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育人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培养合格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影响受教育者,促使其自主地接受一定历史阶段一定阶级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促进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发展性的特点。然而,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育人目标层次指向不明、功利化短期化等不良倾向。比如有些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测评中过于强调或仅仅局限于检查宿舍卫生和寝室违纪等方面的内容,缺乏更顶层更深层的目标指向设计。再比如,在“你们学校对学生的德育评价结果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多选题项中,多重响应数据结果表明排在前三位的是短期性功利化的选项,如评先评优(83.12%)、评奖学金(74.29%)、入党(71.54%),这些不良倾向导致高校育人目标指向的偏移,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二)德育过程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完善

过程评价是实现目标的保障。德育过程评价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的方法是否科学、评价依据是否客观、评价结果是否获得学生的普遍认同,将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从本次调研数据的结果分析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德育评价存在过程性评价不足的问题,一些高校对于学生德育评价采用学期末考试或考查等终结性评价方式,而采用基于学生日常生活和道德生成的过程性评价则比较少见。比如在“你们学校对学生德育评价的频率”的题项中,63.59%的同学选择了“每个学期评价一次”。而在“你们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所采取的方式”的题项中,有近七成(69.77%)的同学选择了学期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而只有15.9%的同学选择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记录评价。这一结果表明不少高校对于学生德育评价中大多采用了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而基于日常记录的过程性评价相对不足的现实,会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三)主体互动沟通需要进一步畅通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也认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并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教育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应是主体间性,即主体与主体间的互动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教育对象是思想活跃、热情奔放、具有强烈自尊和自我意识高涨的青年大学生,面对当代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鱼龙混杂的网络和现实空间,要想保证我们传导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能够获得青年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做到让学生入脑入心,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并尊重主体间性,促进主体间的互动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主体间性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存在主体互动频率不高沟通不畅的状况。比如在“你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与你沟通的频率”的题项中,选择很高(平均每天沟通一次)和较高(平均每周沟通一次)的频率只占了15.8%。在“哪些人参与了你们的道德水平和品德状况的评价”题项中,有81.94%的学生选择了是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而其他主体参与较少。这说明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存在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主体互动沟通还不顺畅。

(四)心理认同实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促进学生的心理认同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学生能否从内心深处认同我们传导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将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德育评价结果的心理认同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表示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学占比总和只有43.27%。学生对所在学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为63.1%(非常满意15.31%,比较满意47.79%);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62.02%(非常满意15.41%,比较满意46.61%);对于学校组织开展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表示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同学占比49.75%;在“你认为学校组织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哪些问题”的多选题项中,多重响应数据表明学生选择排在前三位的选项是学生不感兴趣(53.97%)、只是走形式(48.28%)和脱离学生实际(31.7%)。同时,在“你认为学校对你的德育评价是否符合你的真实情况”的题项中,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同学也只有62.71%。这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还有待提升,存在学生心理认同实效不高的现实困境。

二、采用TPII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TPII模式指的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为目标、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心理认同为指向、以“目标·过程·互动·认同”为改进重点的教学改革模式,其中T(Target)即目标,P(Process)为过程,I(Interactive)为互动,I(Identification)为认同。该模式不仅在理念层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提升提供了基于问题的纠偏策略,而且在行为层面提供了针对性的实践策略。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TPII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TPII模式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提供了纠偏策略

首先,在目标层面,为改进育人目标指向不明、存在短视化功利化倾向的弊端,倡导赢在终点、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发展、终身学习的过程,人的成长也不是一次短跑,而更像是无数场的马拉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摒弃立德树人上的短视目光和功利倾向,设置层次性区别化育人目标,做好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区分和有效衔接,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提供方向指引。

其次,在过程层面,针对评价过程不清、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的弊端,积极倡导过程性评价,采取小步子原则和道德银行、思想道德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注重学生日常性、生活化、成长性的点滴积累和记录,坚持记小记实,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再次,在互动层面,针对互动沟通不畅的弊端,引入多元主体的互动模式,注重辅导员、班主任、学校行政人员、校外教育主体以及学生家长等教育主体的沟通协调,形成教育合力。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避免单一说教的工作方式,倡导多听少说的沟通方法,学会共情,以情感人,同时增进沟通频率,提升互动沟通效果。

最后,在认同层面,针对心理认同不高的问题,立足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认知认同规律,立足学生思想发展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个体性和充分互动沟通的基础上,通过赢在终点、全面发展立德育人目标和契约化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的设定,增进学生完成契约目标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从而提升对目标的认同感。通过强化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日常性生活化的过程式评价,坚持了“三贴近”原则,提升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认同感。通过强化多元主体的互动沟通,特别将学生本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过程,增进其话语权,契合了学生思想实际,促发了学生表达自我的意愿,满足了其张扬自我、激扬青春的个性化诉求,从而增进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认同感。

(二)TPII模式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实践策略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核心在于是否能促发学生的心理认同,关键在于是否能契合学生的利益,基础在于是否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认知认同规律。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基于TPII模式,利用好思政课程的主阵地作用,注重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能,从目标、过程、互动、认同四个着力点持续发力,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针对性的实践策略。

1.目标:赢在终点、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更要摈弃短视目光和功利思想,在目标上回归到赢在终点、全面发展育人本质上来。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加强思政课程的目标引领,强化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程。因此,在目标设计层面我们高度关注青年大学生的阶段性身心发展特点和基本利益,瞄准学生的思想发展和观念形成的最近发展区,对育人目标进行分层细化,坚持正确、严肃的政治方向,把“四个正确认识”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和有力武器,拒绝迎合化和泛娱乐化倾向,树立赢在终点的育人理念,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专业课程的育德功能,强化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师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克服“专业教师只要管好专业教学,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师的事”的思想误区,树立道术一体、德得相通、顺势而为等文化理念[2],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和协同育人优势,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养成、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2.过程:强化日常生成的过程性评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可见立德修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自然也很难通过某一次学期末评价就得出客观的结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该摈弃单一终结性评价的模式,实现关注过程的转向,强化日常生成的过程性评价。为了实现这一转向,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实践上,改变之前课程结束时撰写一篇结课论文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展性评价。通过引入过程式评价,以日常道德行为记录袋、理论热点面对面讨论、爱心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创新多种日常过程式评价形式,注重学生思想理论水平、道德价值观念等的日常养成过程式记录,从而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中广泛采用的单一性终结性评价的现实偏向。

3.互动:多元主体的契约式沟通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体验日趋深刻而敏感,情感上具有强烈的自尊需要,“感觉到被尊重”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大学生的这种阶段性身心发展特点,就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商量着办”的契约式沟通往往会比“威权命令”能获得好得多的教育效能,也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倡导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改变单一灌输的模式,转而采用更契合青年大学生认知认同规律的多元主体的契约式沟通方式,收起板着的面孔和说教的絮叨,强化主体间性,增进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主体间的互动沟通,尊重学生的切身利益和主体性需要,在学生的德育评价中纳入上述多元主体共同评价,从而提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度。

4.认同:弘扬学生主体性的心理认同

促发学生的心理认同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根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将一定阶级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这种内外化过程都是要以认同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没有实现真正的心理认同,就不会产生价值塑造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始终把促发学生的心理认同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躬身力行。一要发挥榜样教师的引领性,强化亲其师信其道的育人效果。学校通过每年定期开展“教学标兵”“师德标兵”擂台赛的形式,积极挖掘树立师德师风教师典型,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榜样教师形象,增进学生的心理认同。二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向上动力。学校自2006年开始设立双惟实践班,该班秉持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以赢在终点为目标,以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有思想为指导思想,采用自由加入、规则淘汰、有进有出、宽进严出的激励机制,通过“三晨一周末”,即每天的晨跑、晨读、晨播报和每周六晚上的主题活动等常规性活动以及“精神午餐会”“双惟激励大会”“双惟青年发展论坛”“基地素质拓展”等定期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成长的力量,增进学生的心理认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四自一养”,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养成终身奋斗的良好习惯的育人目标。三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认同规律,遵从价值塑造的基本原则。青年大学生大多处于皮亚杰提出的形式运算阶段,具有思想活跃、热情奔放、积极开放、敢于创新等突出特点,但同时又有情绪不稳、容易冲动、价值观没有定型、辩证思维能力相对不足等阶段性特征。因此,我们结合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加强互动沟通,避免说教和贪多求全,发挥隐性育人优势,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遵从小步子原则、观念冲突原则、情感共鸣原则、自主选择原则等基本原则[2],以契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认知认同规律,增进其心理认同度。四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注重形成育人合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克服“德目主义”倾向,要善于把理论和实践、课内和课外、传统和现代、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综合发挥“四个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注重形成育人合力。教学实践中采用知行互渗的教学模式,促进知德和行德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基于“目标·过程·互动·认同”的TPII模式只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所做的初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提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中介等多个主体和要素[3],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只要我们不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和使命,立足实际、加强学习、注重实践、不懈探索,就一定能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育人有效性目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