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聪
摘 要:隨着新课程改革工作和“双减”政策的推进,教师也愈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陶冶学生个性情感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从现阶段小学教学情况而言,美育有助于实现小学生心理结构的“系统化”,提高他们逻辑思维的能力。基于此,文章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四个方面分析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关键词:“双减”政策;美育;素质教育
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当下,每个人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需要教师强化对美育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得审美水平也能有所提升。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基本条件,主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好,在主体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美、创造美,促使学生自我完善。
一、美育+德育——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从小学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将德育融入其中,逐渐引导学生进入高尚的道德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输文化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所以各种活动都应该将思想品德贯穿其中,体会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美育的重点在于感,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和形象,用于感染学生,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春晚上歌手韦唯所歌唱的《爱的奉献》,让听众感动落泪,懂得人和人的相处之中,应该多一些真诚和无私的帮助,这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欢乐。所以,教师借助美去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生修养具有促进作用。
二、美育+智育——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
素质教育实施的当下,美育在其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几何之美、文化之美、科学之美。借助一些自然、艺术等形式来教育学生,主动获得相应的技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达到科学素质教育的效果。尤其是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不要机械地模仿、绘画,更多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主动观察的良好的习惯,真正突显出小学生的创新理念,这才是美育的价值所在。教师组织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活动,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探究,做好相应的记录,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变,真正将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直接转换成为感受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因此,教师要借助相应的美育策略,让小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真正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美育+体育——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将美育渗透到小学体育中,教师应该借助一些新颖的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中获得一定的艺术感受。对此,在体育运动中,适当地加入一些节奏欢快的乐曲,这样既能强化学生的韵律感,集中注意力,掌握到关键的动作要领。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大多会伴随着学生的心理活动,然后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进一步对体育美做出更为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排列队形的时候,如若只是单一地重复一个队形,这会逐渐消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可提前在场地上画出一些新颖且具备创新性的图案,如扇形、梅花形等,搭配上和谐的音乐,使得学生对此抱有强烈的兴趣。在愉悦的环境下锻炼身体,使得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放松,达到感受和创造美的境界。同时,教师一定要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尤其是面对低年级、高年级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渗透教育。教师借助一些生动的语言,结合轻松的动作示范,让小学生从中理解和欣赏美,明确意识到体育和美育的结合是相互的,这样才能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
四、美育+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劳动教育和美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社会实践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上都是人们对审美的一种具体认知。对于小学生而言,热爱劳动是提高他们情感态度的一种方法,所以教师要借助整个劳动过程,实现美育的有效渗透,才能让学生从中感知和联想,在劳动中感受美。例如在剪纸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剪出来的各种形状进行评价,谈一谈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哪些知识,从而体会到民间工艺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剪出各种不同花纹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是从课本上模拟而来的,有的是自己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主动去发现美,在教学中,将这种美迁移给学生,使得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美育在现阶段素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帮助活跃教学氛围,又能发散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小学阶段的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应具备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摒弃传统且落后的教学理念,将美育和素质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教学框架,让小学生更加灵活地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肖前.还学生一个多彩的世界——论中小学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新课程学习,2009(10).
[2]杨春子.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小学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