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
摘 要: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是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的研究课题。文章探讨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并提出了在初中语文课堂现代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须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这些探索为德育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德育渗透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德育,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过着一种集体生活。在这种集体生活中,他们获得知识、提高理性思维能力、获得感染与熏陶、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并且不断地在学习实践中锻炼道德意志,践行道德规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若语文教师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按语文教学规律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挖掘学科潜藏的德育资源,遵循一定原则进行的活动,它与政治课的区别在于不是观念的灌输,不是直接的理论说教,而是不露痕迹地、巧妙地把德育知识融入传播和能力的培养之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在初中阶段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笔者从教学经验出发,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为例,对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相关途径进行总结。
(一)结合教材与时事,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包含着爱国主义思想等崇高的思想情感,但是,部分学生很难与当时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感染与熏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学生未能经历抗美援朝的历史时代,志愿军战士们那种纯粹而高尚的情感与品格就如远处的高山一般,在学生心中可望,但是有距离感。教师要恰当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时代现实的关系,找出融合點,让学生能更好地共情,从而获得情感渲染与熏陶,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本拓展到现在的时事,谈谈他们对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认知和体验,并且陈述理由。处于现年龄阶段的学生,基于他们的成长经历,会谈到国家航天员、袁隆平爷爷、抗疫一线医生护士等等。这时,无须教师多做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对爱国主义思想有了正确而清晰的认识,他们不仅能感受到这种情感的伟大,还能在心中树立起榜样,对他们思想道德的建立与提升有明显的作用。
(二)联系作品背景和作者,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渗透德育
文章的时代背景都与该文的思想主旨有着紧密联系,了解和把握时代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主旨,还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如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就要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一定的资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背景以及作者鲁迅先生的思想及其斗争。让学生再次感知并认同中国人的不屈意志、探索精神和自古以来一直就留存在血脉中的温良坚毅品格,并为之而自豪,从而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三)在把握形象中渗透德育
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记叙了众多人物。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可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之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没有狭隘的民族观念;《美丽的颜色》中居里夫人不畏艰苦、投身科学的热情;《邓稼先》中邓稼先一腔热血为国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阅读这些作品时,教师要善于从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促进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寻心灵的高尚。当然,文学作品中也少不了“丑”。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昏庸而又虚荣,大臣自私而虚伪,骗子贪财好利;《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中赫尔墨斯爱慕虚荣;《变色龙》中见风使舵的警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否定和对比,让学生更加热切地向往真善美,进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运用图画、图表、电影、多媒体等方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充分调动,进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融合,从而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教学《孤独之旅》这篇自读课文时,教师就可通过听读、播放图片、插入背景音乐等方式,让学生在背景图片、音乐转变与范读的多重氛围营造中,走进故事,走进杜小康的内心,陪伴杜小康进行一次心灵的成长之旅。又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通过各种与教材内容相符的图片与自然界声音的播放与展示,让学生或欣赏感受,或倾耳聆听,或闭目遐想,让学生体会自然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在诵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和记忆,通过记忆才能使学生逐渐领会字句的含义,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向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加强阅读经典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如《最后一次讲演》就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朗读或者演讲。学生在演讲中,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浩然之气的强烈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白杨礼赞》中,学生在诵读中赞美不屈的革命战士及其坚强勇毅的精神品格,带着情感与诵读技巧进入文境,学生“设身处地”使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更好地品赏作品的动人情节,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六)在情感教育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强烈而突出的情感性。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如学习朱自清《背影》,学生在感知父亲形象,在品析重点词句时,大都能感知这份父爱,学生如能做到共情则更为重要。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情感为例,激发学生对于父母家人的情感,随后为他们提供分享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情感的渲染下,再次认知自己的父母,发现那些隐藏在细枝末节中的亲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受到行为处事上的正确指引。
(七)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教师应根据内容及体裁,设置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获得德育渗透。如《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是一篇新闻稿,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广播员播报的环节,让学生充当新闻主播,按照新闻主播的要求播报这则消息,从而感受作者的自豪之情。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开展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人物扮演中对美与丑、真与假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更加向往真善美。
三、初中语文课堂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渗透切入点。一篇课文中往往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所以教师在教授该文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最主要的德育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渗透;
2. 有机渗透:把握学生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3. 适时渗透:德育渗透要删繁就简,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使中学语文巨大的道德教育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维铭.对中学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19).
[2]钱雅莲.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0(04).
[3]高方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