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下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机遇、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2-05-11 07:59■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双一流一流

■卢 敏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随着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发布,我国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规划,旨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目标[1],“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方院校不再仅仅局限于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而需要调动各种内外部条件,优化系统资源,向内涵式发展。地方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力军,是提升区域基础教育质量众多环节中的关键一环,也需要在逐渐更迭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中不断求变、改革,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更好地提升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推动地方师范院校强化自身特色、进行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21世纪以来,地方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转型、跟随部属师范大学转型发展路径,已陷入转型发展困境,急需再转型升级。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机遇

(一)以“双一流”建设为主体的多种政策支持

2015年我国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提出“双一流”建设[2],“双一流”政策动态调整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地方师范院校利用自身特色优势,有利于激发各个师范院校进行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一流学科。除此之外,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个部门专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将综合考虑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办学水平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鼓励高水平、特色教师教育院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3]。与此同时,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提出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在师范院校办学特色和师范专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排头兵作用[2]。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免试认定改革的高等学校可对本校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可免考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部分或全部科目[4]。这一系列教育政策文本的出台,为地方师范院校提升办学质量、投入建设资源、促进转型发展提供了相当程度的支持和鼓励,也给地方师范院校制度变革发展创设了动力源泉。

(二)“双一流”建设打破原有的高校“身份固化”弊端

长久以来,资源与政策向重点高校倾斜,部属师范院校受到来自国家的资源支持机会更多一些,而对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方师范院校而言,获得的资源机遇相对较少,在发展空间上相对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办学活力和办学积极性。而“双一流”建设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每五年进行一次评估,为地方师范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各高校可以相对平等地进行竞争,对于拥有部分优势特色学科的地方师范院校,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一流学科的评估当中。“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重点高校长久以来形成的身份固化的弊端,使所有高校都能有机会参与优质特色学科的评选建设,有利于调动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积极性,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鼓励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的推行,从之前着眼于高校整体发展转向了强调高校整体和学科建设齐头并进、共同建设的发展路径,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高校建设可以相对分离,鼓励地方院校大力建设一流学科,为其特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对于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可以充分抓住“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以之前的学科发展为依托,在已有基础之上,强化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及时反映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依托区域优势,围绕教师教育建设有特色的新型学科、交叉学科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学科,进行差异化发展,为其建设成为高水平师范大学找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二、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困境

(一)综合化发展趋势下,教师教育特色弱化

各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以地方政府生均拨款为主,在这种拨款方式的引导下,许多地方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逐渐追求多学科建设、扩大自身办学规模,向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地方师范院校也通过增设大量非师范性学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笔者对部分地方师范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表述进行了统计整理,结果见附表1。由附表1可以看出,在能查询到的35所地方师范大学中,以“综合性大学”或“综合性师范大学”为发展建设目标定位的高校有15所,可以明显看出地方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发展趋势。从附表2中10所地方师范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来看,其教师教育等相关传统学科特色并未鲜明突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多数为非教师教育学科,没有依托传统的教师教育特色学科,学科建设较为平均用力,重视“学术性”强的学科而偏弱“师范性”学科,在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较为弱化。

附表1 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定位与目标宏观表述

附表2 地方师范院校一流(重点)学科建设情况

(二)“双一流”建设与应用型转变带给地方师范院校的艰难抉择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应用型本科的思路及任务[5],许多地方高校响应号召纷纷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地方师范院校也逐渐增加学科门类,大力发展应用型非师范专业,降低师范专业的比例,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6]。与此同时,“双一流”建设对地方师范院校而言既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虽然有了较为平等的发展机会,但能够跻身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地方师范院校较少,2017年9月国家颁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名单中,一流学科建设总数465个,教育学一流学科2个。对于部分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如果盲目照抄照搬,走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发展定位的道路[7],顺应“双一流”建设的建设风潮,大力发展一流学科,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且需要较长发展周期。但是按照传统发展教师教育的思路办学,向应用型高校发展,又可能被“边缘化”,部分地方师范院校陷入跟随“双一流”建设与向应用型转变两者的艰难选择之中。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办学发展目标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陷入综合化与师范性平衡之间的艰难境地,地方师范院校要想谋取长远发展,必须要合理评估自身的不足之处和办学优势所在,借以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做出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选择,在自身已有的特色学科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一些办学历史悠久,具备一定办学实力的师范院校,大多走向了综合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一些办学实力相对较弱的地方师范院校,不应当盲目效仿,追求专业设置和学科门类的多而全,而应当重新整合资源,对自身合理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属于自身的办学发展目标,提升办学水平。

(二)师范为本,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学科专业是体现一所大学特色的鲜明标志,也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于地方师范院校,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是“师范院校”的应有属性,是转型发展的依靠所在,只有把教师教育相关特色学科办精办优[8],地方师范院校才能在众多高校发展行列中实现错位竞争。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坚守自身的师范底色,以“一流”学科为标准,在已有的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打造属于自身的品牌特色。首先,可以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体现“师范性”,加强专业建设弘扬“应用性”,使“师范性”和“应用性”相辅相成,兼容共生,强化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9]。其次,把教师教育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放在优先位置,改组改造新型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特色学科建设需要更多优秀的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师教育研究人才,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卓越的高端人才、学科建设带头人,聘用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等,邀请中小学骨干教师做专题报告等,以多种方式让高校教师更加深入了解当下基础教育课堂的现状以及课程改革的实时动态,从而使高校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高校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活力,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师范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依托区位优势和特点,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三)服务地方,对接区域发展需求

除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之外,地方性也是地方师范院校的鲜明属性。地方师范院校进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地方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作为研究重点[10],为其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地方师范院校要加强与本区域内一线中小学的合作,建立协同培养平台,将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深入对接一线中小学,取得有效合作,例如可以共同制定师范生校外培养实训计划,共同开发设计教师教育教材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实习实践基地等,促进高校与中小学的资源共享,既有利于教研成果的转化,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对区域基础教育的服务[9]。“双一流”建设对地方师范院校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地方师范院校既要响应国家号召,以一流学科为标准,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也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规划自身的战略布局,依托地方,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双一流一流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