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顾玲洁
在项目活动中,教师要以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石,和幼儿共同绘制网络图,并及时把握随机教育,调整实施策略,满足幼儿需求,为幼儿的成长铺路。而课程故事,则是通过对活动内容的梳理和筛选,总结活动内容,反思活动过程和教师行为,帮助教师看懂幼儿,并让下一次的活动变得更好。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需求,追随幼儿的探索和发现,及时鼓励和支持幼儿自主自发的活动。项目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以幼儿为本的活动。本文以探索活动“谁生的蛋”为例,阐述在项目活动中教师如何支持幼儿的探索,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园项目活动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基础,以真实的问题驱动为导向,以持续性探究为中心,以整合性学习为特点,以可展示的成果为主旨的一种活动组织方式。教师通过撰写课程故事,以一些以小见大、发人深省的活动,反思自身的支持行为和课程理念,为下一次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必须在活动开始时,有较为完整的思考,确定幼儿的经验,收集幼儿的问题,与幼儿共同绘制网络图,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饭后,幼儿来到耘耕田园浇水,给动物喂食。突然,萱萱发现收集盆里有一个新奇的东西。“它是鸡蛋吗?”“鸡蛋是黄色的,早上奶奶还剥了一个给我吃。”“老师,它为什么会是绿色的?”“它是不是长得像鸡蛋的石头?”……围绕这个绿色的东西,幼儿非常好奇,接连不断地冒出各种猜测,其探索欲愈发强烈。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项目活动的内容应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的兴趣。这一次,幼儿的有趣发现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项目活动吗?他们能否通过与之相关的活动经历得到有益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对幼儿经验的了解和对绿蛋的价值预设,借助表格,清晰地分析了开展相关项目活动的可能性。
教师通过对“蛋”这一资源的具体分析,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决定抓住大班幼儿的好奇心,顺应他们的探索欲,围绕这颗“绿色的蛋”展开班级项目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依据主线“寻找绿蛋妈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支持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生活处处皆教育。项目活动的实施应该紧紧围绕幼儿的兴趣点,抓住幼儿的疑惑。教师主要围绕“猜!这是蛋吗”“辨!谁会生蛋”“探!谁生的蛋”三个方面,梳理活动脉络,适时开展各种领域的延伸活动。
片段一:锁定“妈妈”
通过初步的讨论和分析,幼儿发现的是一颗绿色的蛋,但幼儿园饲养区里有鸡、鸭、鹅、羊等多种动物,谁才是它的妈妈?为此,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
幼儿依据生活经验排除了羊,却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只有母的会生蛋,但哪些是母的?幼儿众说纷纭,迫切地想得到答案,缺乏区分禽类公母的生活经验。教师追随幼儿探索的脚步,给予支持,通过亲子调查、视频、书籍学习、咨询专业人士等,联动家庭和社区,帮助幼儿梳理总结区分方法。
在本次探索活动中,教师赋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幼儿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共同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提供支持。从曾经围着网观察到现在走进门里大胆分辨,听叫声,看外形,查器官,幼儿克服了胆怯,感受了真实的活动情境,收获了新的经验。
片段二:探寻“妈妈”
母鸡、母鸭、母鹅,谁才是这颗蛋的妈妈?幼儿有两种探索方向。教师尊重幼儿的选择,让他们自由组队,制定计划,分组展开探索活动。
?
?
选择方向一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了各种不同的蛋与绿蛋进行比较。在不打碎绿蛋的前提下,幼儿通过看颜色和形状、摸蛋壳手感、闻蛋壳气味、称蛋的重量、量蛋的大小等方法,最后得出这颗绿蛋是鸡蛋的结论。“绿蛋妈妈”的范围缩小到了母鸡,但幼儿园的母鸡有芦花鸡和乌骨鸡,幼儿无法确认是哪种鸡。
选择方向二的幼儿首先预设了“绿蛋妈妈”可能生蛋的场所,并经历了三轮的尝试。
?
虽然三次尝试均失败,但是幼儿并没有放弃,而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求方法——幼儿园的监控。饲养区附近正好有一个监控正对着鸡窝的方向。经过两天的努力,幼儿终于得到了真相:绿蛋是乌骨鸡生的。
在项目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儿童立场,尊重幼儿的选择,并最大限度地提供支持。项目活动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幼儿探索的过程。在寻找“绿蛋妈妈”的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多次失败,又从一次次失败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
“谁生的蛋”探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幼儿对蛋的兴趣依旧不减。回顾整个探索过程,幼儿经历了成功、挫折与失败,在发现问题、猜测讨论、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循环探究中,逐步寻得答案。
教师从探索活动中可以感悟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习得,还是对生命的感悟。教师要立足儿童视角,让幼儿在尝试中,感受生命的可贵,进而让教育充满温度。教师只有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索,才能看见幼儿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