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琛
让幼儿爱上阅读,成人需要从培养其阅读兴趣开始。成人用爱陪幼儿一起读书,与幼儿共同享受开心阅读、亲子伴读的美好时光,让阅读浸润幼儿的心灵,让幼儿的生活与书相伴,成为“快乐的阅读者”“有意义的表达者”。
阅读环境要安静,以便幼儿全神贯注地阅读。阅读场地要舒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靠垫、躺椅、小沙发等,让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喜欢的姿势看书,让他们觉得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利于幼儿形成终身读书的习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书籍,发动幼儿收集自己喜欢的绘本书带入幼儿园,尽量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语言阅读区域中找到自己的兴趣。
教师要将早期阅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融入学习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同时,教师要让幼儿学会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在班上形成想说、敢说的积极氛围。在教室里,教师专门开辟温馨、自由、充满童趣的阅读区,并赋予幼儿能看懂的图文并茂的游戏规则,引导幼儿走进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
规则即告诉幼儿该什么,不该做什么,往往比较生硬。如何让幼儿坚守遵守阅读的规则?这需要成人给予鼓励,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先在班上引导幼儿讨论阅读规则,并让幼儿进行绘画表征。例如,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不守规则的情况时,教师可以给予幼儿提醒或暗示,引导幼儿增强自律意识,主动调节自身行为。规则体现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中,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当幼儿在阅读时段喧哗,教师可以表扬做得好的幼儿,将规则内化为幼儿的正确行为。
教师要根据教育内容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在阅读区中投放图书资料。言阅读区的材料不仅要有静态的,还要有动态的;材料的提供需注意阶段性地更新与丰富,给予幼儿新的体验,增进其阅读兴趣。除了保证图书的数量充足外,教师还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选择画面不同,色彩不一,语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幼儿生活的图书。此外,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适时增加与主题匹配的书籍,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幼儿的阅读习惯很差,每过几分钟就要换一本图书,没有爱护书本的意识,不能正确取放图书。因此,教师要建立阅读常规,指导幼儿“正确”地看书,如不能将书倒置,按顺序一页一页地翻看和轻拿轻放书本,看完后将书放回原处等。此外,每周还可以组织评选“故事大王”“阅读小明星”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幼儿,鼓励幼儿在阅读中积极思考,促进幼儿发展各方面能力。
在“阅读吧”区角中,师幼共同收集绘本图书,有意识地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经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导幼儿念儿歌,读古诗,说趣事,讲小故事等,创造多种机会,鼓励他们想说、敢说、会说,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活动会受到幼儿的喜爱。学前教育专家王海英教授曾指出:“教师要和幼儿站在同一高度,去发现、探寻幼儿真正需要的,时刻谨记以‘儿童的视角’追随幼儿探究的需要,引发幼儿的真探究,促进幼儿的真发展。”在“我是小主播”特色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组织家长收集了许多故事书;然后,幼儿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故事进行演绎。由于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故事内容,他们在表演时格外认真,从中获得了自信,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家长要为幼儿树好榜样,每天抽出时间和幼儿进行亲子阅读。既能交流感情,又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很难单独看完一本书,但是有了家长的参与,幼儿就会对阅读充满兴趣。另外,早期阅读并不等于识字。不少家长将早期阅读等同于读写和识字,将早期阅读这一充满童趣的活动变为枯燥的学习,严重挫伤了幼儿的阅读积极性。早期阅读教育的重点不是能读,写多少字,而是幼儿通过阅读和成人交流,再思考,积累经验,增加认知,促进幼儿发展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幼儿的能力有限,其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需要成人的正确指导。教师要为幼儿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提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帮助幼儿进行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时,要面向全体幼儿介绍书的封面、封底,讲解和示范如何正确看书、翻书以及取书、放书。同时,教师要参与幼儿的阅读指导,了解幼儿的阅读情况和阅读感受。例如,几个调皮的男孩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总是随意翻上几页后,把书随手一扔。为了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教师引导他们带着任务去看书,如给他们简单讲述书中的情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有了明显的进步,爱上了阅读,能够主动与教师、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