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冲突知觉与儿童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基于独生子女调节作用

2022-05-11 04:49冯伟
关键词:独生子女维度冲突

冯伟

(阳光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15)

安全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是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安全感”是指个体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的预感,以及个体在解决危机时的有力或无力感,具体表现为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部分[1]。“父母冲突”是指父母之间发生的争吵、冷战、辱骂、抱怨、意见不合和情绪对抗,甚至暴力殴打及肢体碰撞等行为。“父母冲突知觉”是指子女对于父母冲突的感知,被儿童感知到的父母冲突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2]。从家庭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家庭包含夫妻子系统、亲子子系统和同胞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共同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3]。研究发现,家庭系统中父母的互动方式和程度能够预测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4],父母越亲密,家庭成员间在情感上依赖性就越强,这样儿童就能够在和睦相处、相互信任的家庭气氛中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从而减少因父母冲突带来的恐惧和紧张,进而产生较高的心理安全感[5]。反之,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儿童经常处在争吵甚至打骂的环境中,必然会感受到更多的恐惧和担心。儿童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信任和依赖的对象就会变得不稳定,久而久之,影响到自身的安全感水平[6]。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围绕家庭子系统中夫妻子系统、亲子子系统之间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如何作用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展开,主要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安全感的影响[7],而很少关注子女数量在其中的作用。伴随着“二孩”政策和“三孩”政策的放开,家庭系统再次发生了变化。“资源稀释模型”认为,家庭中子女数量越多,父母能够分配给每个孩子的心理资源就会相应减少,如父母的关注、关心、干预和教导等[8]。独生儿童占有父母分配给孩子的全部心理资源,同时也要承担由父母带来的全部压力。“溢出假说”认为,由父母系统产生的情绪情感和行为会迁移到亲子系统和同胞系统中。例如,当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自然会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在彼此的争吵中,由此产生大量的消极情绪,并可能将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儿童身上,却忽略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儿童各类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9]。研究发现,兄弟姐妹系统在父母关系作用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尤其当个体遭遇不良的父母关系时,是否有同胞会起到调节作用[10]。综上,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父母冲突会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建立,子女数量在其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享受所有资源的同时也承担所有的压力,包括因父母冲突而引发的恐惧、担心等情绪。而在多子女家庭中,儿童在分享资源的同时也在分担压力,包括父母冲突所引发的负性情绪。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笔者以独生和非独生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父母冲突知觉与儿童安全感的内在关系,为提升儿童安全感,优化独生或非独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福州市鼓楼区、台江区和马尾区各抽取1所公办市属小学,再从每所小学随机各抽取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1个班级,最终共计3所学校,9个班级,452名小学生参与调查。

(二)研究工具

1.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采用Grych等[11]编制的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测量儿童对父母冲突的感知。该量表适用于9~12岁的儿童,其分半信度为0.87,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赵梅等[12]在2005年对量表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修订后的量表有7个维度,包括冲突程度、解决情况、涉己冲突、威胁程度、应对效果、三角关系和冲突归因,共有38道题,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父母冲突知觉程度越高。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78以上,具有较好的信度。

2.安全感量表。采用丛中和安莉娟[13]编写的安全感量表,量表共16个项目,计分方式为5点记分。量表分为2个维度: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其中人际安全感维度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产生的安全心理;确定控制感维度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个体依据自身生活经验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测和确定。问卷的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安全感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796,重测信度为0.742。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与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7和0.870。

(三)分析方法

通过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模型研究父母冲突知觉与儿童安全感的内在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研究共回收问卷452份,剔除无效问卷41份,得到有效问卷411份,有效率90.9%。其中,男生209名(50.9%),女生202名(49.1%)。四年级141名(34.3%),五年级136名(33.1%),六年级134名(32.6%)。独生183名(44.5%),非独生228名(55.5%)。

(二)父母冲突知觉、儿童安全感的总体得分情况

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父母冲突知觉得分为(2.27±0.60)分,各维度按均值大小排列,依次是威胁程度得分为(2.96±1.25)分,应对效果维度得分为(2.85±1.27)分,解决情况维度得分为(2.42±0.64)分,冲突程度维度得分为(2.42±0.25)分,涉己冲突维度得分为(2.09±0.47)分,三角关系维度得分为(1.87±1.00)分,冲突归因维度得分为(1.81±0.80)分。儿童安全感整体得分为(3.49±0.82)分,其中人际安全感维度得分较高为(3.67±0.79)分、确定控制感得分较低分为(3.31±0.99)分。

调查显示,独生儿童平均得分为(2.34±0.64)分,非独生儿童平均得分为(2.22±0.56)分,二者在儿童父母冲突知觉总体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P>0.05),但在涉己冲突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三角关系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冲突归因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P<0.05),均表现为独生儿童高于非独生儿童,其他4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和非独生在安全感总分(t=-0.62,P>0.05)、人际安全感维度(t=-0.89,P>0.05)和确定控制感维度(t=-1.71,P>0.05)上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父母冲突知觉对儿童安全感的影响

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儿童父母冲突知觉和安全感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33,P<0.01),说明父母冲突知觉越高,其安全感越低。以安全感为因变量,父母冲突知觉为自变量,运用分层回归模型分析在控制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情况下,儿童父母冲突知觉对其安全感的影响程度。第一步,将年级、性别2个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回归模型作为第一阶层;第二步,将父母冲突知觉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回归方程作为第二阶层。结果显示,回归模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阶层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17.41,P<0.05)。在控制性别、年级后,安全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为-0.34(P<0.05),父母冲突知觉对安全感的整体解释率增加了10%(F=50.93,P<0.05),说明父母冲突知觉对安全感有负向预测作用(表1)。

表1 儿童父母冲突知觉与安全感的回归分析结果

(四)独生和非独生对父母冲突知觉和儿童安全感关系的调节作用

按调节变量的取值分组,做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若回归系数的差异显著,则调节效应显著[14]。由于调节变量独生、非独生为类别变量,自变量父母冲突知觉为连续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分组回归对独生与非独生组的被试进行分析,在每组内作安全感对父母冲突知觉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组的回归系数为-0.40,非独生组的回归系数为-0.28,且独生组与非独生组回归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独生和非独生变量存在调节效应。调节效应图显示,不管是独生还是非独生儿童,父母冲突知觉会都会负向影响其安全感水平。但相对于非独生组儿童来说,伴随着父母冲突知觉的增加,独生儿童的安全感水平会更低(图1)。

图1 独生和非独生的调节效应

三、分析与讨论

(一)儿童父母冲突知觉和安全感总体状况较好

研究显示,儿童父母冲突知觉总分低于均值,说明当前儿童总体上能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较少。儿童感知父母冲突中威胁程度得分最高,儿童较易在父母冲突中产生害怕、担心等情绪,害怕担心有什么坏事会发生、其中一个人会受伤害、父母会离婚等。冲突归因得分最低,说明儿童较少探究和关注父母冲突发生的原因[12]。儿童安全感总体得分高于均值,说明当前儿童总体安全感较强。具体而言,人际安全感得分较高,儿童在人际交往中较易对他人产生信任感,并能够较好地接纳自己[13]。独生和非独生儿童在父母冲突知觉总分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5]。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婚姻关系模式不再是传统的传宗接代的关系型婚姻,而更多表现为夫妻共同活动的表现型婚姻,所以子女数量并不是引发父母冲突的主要因素。但独生儿童父母冲突中的涉己冲突、三角关系和冲突归因3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儿童。当面对父母冲突时,独生儿童更倾向于认为自身表现是父母冲突的来源,更容易卷入父母冲突的三角关系中,更倾向于去探索父母冲突的原因。独生子女家庭系统中,子女是父母冲突唯一的角色承担者[16],而父母冲突作为负性的应激事件,常让儿童陷入心理危机之中[17]。父母行为会影响子女,独生儿童面临着父母冲突带来的压力而又无人分担,会试图从自我的角度和事实的角度去解释父母冲突的原因,继而卷入父母冲突中。

(二)儿童父母冲突知觉和其安全感相关,父母冲突会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建立

调查显示,儿童父母冲突知觉和安全感呈负相关,即儿童父母冲突知觉越高,安全感就越低,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8-20]。Davies和Martin提出的情绪安全理论指出,父母冲突导致子女的情绪反应性提高,子女的消极情绪唤醒水平提高,子女的情绪安全感水平降低[21]。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父母之间出现的情绪和行为冲突可能会溢出到亲子关系中,因为当儿童感受到父母冲突时,内心自然会产生担心、害怕和焦虑等不安全的心理,且父母冲突的强度越大、频率越多,儿童不安全感的体验就越强。同时,不安全感会让儿童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和唤醒度,耗费大量的心理资源,导致儿童认知加工和情绪行为调节能力的下降,从而增加不安全感的产生的概率[22]。

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冲突知觉能够负向预测儿童安全感,说明父母冲突会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建立。家庭系统中父母出现冲突甚至离婚,可能导致子女形成焦虑、敏感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若父母不及时解决彼此之间的敌意或冲突,父母彼此内耗而无心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会导致儿童情绪上不安全感的产生。夫妻间的冲突频率高,冲突解决方式不恰当,儿童更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儿童因此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难以主动与他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23-26]。

(三)父母冲突对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安全感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调查显示,儿童独生状况在父母冲突知觉与儿童安全感之间有调节作用,即独生和非独生儿童群体父母冲突知觉与安全感的关系有差异,具体表现为,伴随着父母冲突知觉强度的增大,对独生子女的安全感的影响大,而对非独生子女的安全感的影响相对较小。即若同时降低父母冲突的强度,非独生子女的安全感水平要高于独生子女,父母冲突对独生子女的安全感影响较大。“资源稀释模型”指出,子女数量越多,父母给予每个孩子的资源就会相应地减少[27]。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子女所受到的关注更多,和父母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和情感联结[28]。独生子女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化会更敏感,更容易引发其情绪情感的波动[29]。当父母关系和谐稳定时,独生子女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能够从家庭中感受到被保护,进而安全感也更强;当父母关系产生冲突时,独生子女也会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恐惧和紧张,从而安全感会更弱。从家庭系统理论来看,独生子女作为亲子子系统中唯一的子女角色承担者,自然会受到父母关系更深入的影响,需要承担来自父母冲突中的所有压力[16]。非独生子女因为有同胞之间的互动和情感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父母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30]。另外,非独生儿童在和父母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与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也会建立情感联结和依恋关系,当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温暖和安全,儿童就会指向兄弟姐妹,和同胞手足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恋,兄弟姐妹的情感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父母冲突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儿童与兄弟姐妹建立的安全依恋关系会促进他们形成安全的内部加工模式[31]。这说明同胞在父母冲突对儿童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同胞之间的情感纽带对于儿童应对父母冲突具有缓冲和保护作用。

四、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发现,父母冲突与儿童安全感呈负相关,说明父母冲突可以负向预测儿童安全感。对独生子女而言,儿童感受到的父母冲突能够更大程度影响其安全感。基于此,为提升儿童安全感提出几方面的建议。

(一)提升婚姻质量,构建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

研究发现,父母冲突会直接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建立。良好的父母关系能够对子女的心理发展发挥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为儿童建立良好的安全感提供心理保障。因此,夫妻之间应尽量减少冲突发生的次数,降低冲突发生的强度,给儿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与幸福感。一方面,在家庭成员互动上,夫妻间需增加沟通交流,相互尊重,家庭成员间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和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儿童安全感的提升;另一方面,在维系父、母和儿童家庭基本三角结构上,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关系的首位,在营造夫妻和谐关系上花费更多的心思,提升婚姻质量,以爱情带动亲情,使家庭和儿童都能够处在安定和谐的家庭氛围之中。

(二)正确应对冲突,学习建设性解决冲突的方式

研究发现,独生儿童倾向于认为自身表现是父母冲突的来源,更容易卷入父母冲突的三角关系中,并探索父母冲突的原因。因此,当夫妻子系统产生冲突时,一方面,应尽量让冲突夫妻在系统内部进行消化处理,避免迁移到亲子系统中,避免让孩子卷入父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采用建设性解决冲突的方式应对,即将如何成功解决冲突、解决冲突的进展、已经解决冲突的解释和没有解决冲突的积极解释告知儿童,将更多的正向情绪传递给儿童,让儿童能够以积极的视角思考和理解父母冲突以及学习建设性解决冲突的方式[32]。

(三)提升亲子亲密度,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研究发现,伴随着父母冲突知觉强度的增大,对独生子女的安全感的影响会更大,而对非独生子女的安全感的影响相对更小。因此,对独生子女而言,儿童在父母那里感受到的亲密和冲突都更为强烈,所以父母应加强与独生儿童的互动和交流,建立信任关系,彼此理解,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强儿童安全感。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同样需要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感,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与父母的亲密,避免亲子亲密度被“稀释”,从而为安全感的建立提供足够的心理营养。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维度冲突
基于合作博弈的多机冲突解脱算法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冲突水平的变化诱发冲突适应*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