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袁煦 梅思颖 陈 妍 王洁迪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各国采取措施以求控制疫情,其中,尤属中国成果丰硕,国内疫情形势向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对于青年人的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树立青年人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项目组通过查询不同平台的相关权威资料,对抗“疫”典型代表人物进行访谈,并制作调查问卷进行随机调研,最终得出系列理论成果。
通过对23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析,项目组发现:疫情后的大学生群体相比于疫情前期,在自信心、社会新闻关注度、爱国主义理解程度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其原因与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展示出的中国力量密不可分。由此可得,抗“疫”中国力量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积极现状。
1.大学生对战胜疫情的信心提升显著。疫情初期大学生对战胜疫情的信心度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对中国战胜新冠疫情持有积极态度,但依然有6%左右的大学生对中国战胜疫情持有消极态度。在后续的数据跟踪中,本项目组发现:随着疫情的发展、防控工作的深入推进,这部分大学生的信心全部提升并且效果显著,90%以上的大学生自信心提升程度超过50%。其中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抗“疫”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强大力量提升了他们对中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的自信心,6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疫情期间中国展现出的强大中国力量鼓舞了他们,是他们自信心提升的重要来源。这些原因与疫情初期保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的信心来源基本吻合,由此证明,中国力量是许多大学生坚定信念的信心来源,而疫情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对大学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们对抗疫情的强心剂和提升抗“疫”信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2.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度较之前有显著提升。疫情前后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频率的对比显示:大学生在疫情前缺乏对社会新闻的关注,仅26%左右的大学生能做到每天关注,30%左右的大学生能做到经常关注,甚至有小部分大学生从不关注社会新闻。疫情爆发后,这一现象取得较大改善,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每天关注社会新闻的大学生占比上涨至56%,经常关注社会新闻的大学生占比上涨至31%。(如图1所示)
图1 疫情前后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频率
3.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加深。大学生爱国主义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当被问及经过此次疫情,他们对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是否提升的感受时,所有人都认可疫情过后的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有显著提升(如图2所示)。超过95%的大学生认为这与感受到的中国力量的强大所产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密不可分,93%的大学生表示在疫情期间,他们受到了优秀人物事迹的鼓舞,这些事迹加深了他们对爱国主义具体内涵的理解,与此同时超过55%的大学生表示自身和他人的志愿经历将爱国主义的内涵具体化,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爱国主义带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独特魅力。
图2 大学生对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是否提升的感受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个人责任担当意识表层化。对疫情期间大学生个人责任担当意识思考的调查显示:36.09%的大学生经常考虑这个问题但是不知道如何实践,37.39%的大学生偶尔考虑但认识不够清晰,21.3%的大学生经常考虑并对责任担当意识有比较成熟的想法,另外5.22%的大学生忙于学习未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由此可见,疫情刺激了大学生群体对个人责任担当意识的思考,但大多数同学对此思考不够且缺乏深入认知和必要实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将爱国主义内化为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这是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环节[1]。
2.大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度呈倒“U”型曲线。通过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普通民众的密切关注,同时也迫使人们必须通过手机、电视等媒介来了解外界信息,因此相较于疫情前,疫情期间大学生群体对于时事新闻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然而,随着后疫情时期的到来,此项数据又开始逐步下降,总体趋势呈现为倒“U”型曲线。
时事新闻具有时效性强、影响力大、内容涉及面广等特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手段,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及时关注和了解时事新闻不仅有助于扩展知识阅历,还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因而,如何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是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
(一)学生个人践行爱国主义。
1.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当前,青年大学生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善时期,理想信念作为他们人生的指路标,对于成长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抗击疫情期间,国家展现出的大国担当,人民展现出的无上勇气。我国政府和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中华人民的深厚精神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而在此次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国家和人民都遭受着重大冲击的时刻,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层出不穷,不法之徒伺机侵害人民的思想,营造恐慌气氛。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理应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将自身的理想抱负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国家发展目标中,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个人责任担当意识。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实践报国。“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有实践性的。大学生自身的抗“疫”实践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载体[3]。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典型抗“疫”工作者,他们是抗疫的中坚力量。作为在校大学生,可能无法像他们一样,在疫情前线战斗拼搏,但是可以承担起学生的责任、履行好作为学生的义务,“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地完善自己。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增长自身实际的本领和才干[4]。此外,投身日常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协助社区或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抗击疫情,主动宣传防治疫情的安全知识,帮助身边对于疫情持有错误认知的少数人群改正想法意识,传播积极情绪。
(二)高校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1.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高校既要运用好这一主阵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讲透、讲懂,引导大学生在历史传承中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变迁中,全面审视爱国主义内涵。
2.培育学生并引导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必须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高校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丰富课程设置和内容,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类评优评先的基础标准之一;高校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宣传,通过模范人物事例分享,营造校内浓厚的思想氛围;高校教职工应当做好学生表率,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贯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丰富,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将其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合,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涵养与道德素养,而且有助于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7]。高校应当通过加强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追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形态,以史为鉴,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有助于学生将其更好地融入实践中去。
本文着眼于抗“疫”中国力量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立足于我国抗“疫”情况及成果,分析制度差异、文化差异等对国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影响,并深挖战“疫”背后蕴含的特别教育意义,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家国情怀,坚定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