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芳
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唯一有效的途径,然而移植物会诱发宿主免疫排斥机制导致其免疫功能下降,若病房为非无菌性环境,会增加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其中肺部感染是常见的感染类型[1-2]。细菌、病毒、真菌是目前导致肾移植术后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当机体感染相关病原体后会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症状,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而且增加患者术后死亡风险[3]。调查结果显示[4],因感染所引起的肾移植患者死亡占移植后死亡的20%,致死率极高。为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必须对患者开展严格的感染防护管理,通过分析引起肾移植感染风险的相关因素,制订预防性管理措施,对降低肾移植术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5]。为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风险,本研究探讨分级感染防控体系在肾移植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以在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9月—2020年9月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10月—2021年9月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条件:首次行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愿意积极配合研究。排除条件:多器官移植受者;术前感染未愈、合并肺部并发症移植受者;因感染外排斥、移植肾无功能等并发症死亡。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8岁,平均32.52±3.78岁;透析时间6个月~5年,平均2.42±0.75年;原发疾病:肾小球肾炎12例,糖尿病肾病10例,IgA肾病5例,先天性多囊肾3例;学历:初中或以下10例,高中/中专12例,大专或以上8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0~56岁,平均32.78±3.86岁;透析时间6个月~5年,平均2.63±0.80年;原发疾病:肾小球肾炎13例,糖尿病肾病12例,IgA肾病4例,先天性多囊肾3例;学历:初中或以下10例,高中/中专14例,大专或以上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透析时间、原发疾病、学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者接受肾移植常规消毒感染防控管理,由责任护士为患者完成围术期消毒。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分级感染防控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日常消毒:病房内外的所有物体表面和墙面均使用500 mg/L的有效氯溶液进行擦拭,地面使用1000 mg/L的有效氯溶液擦拭。在患者的病房安装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消毒机进行空气过滤和消毒。患者使用的床单、被罩、枕套、病号服每天更换1次,更换之后用高压蒸汽灭菌。在每个病房的门口贴粘附地垫并每天更换1次。如果患者自己带入病房物品,也必须要根据物品的材质进行消毒,比如高压蒸汽、浸泡、紫外线照射、臭氧熏蒸等方法,消毒之后才能拿入病房内。医院感控科要不定期抽查病房卫生,监督病房护士的消毒卫生工作,如果病房连续卫生不合格,要对负责护士进行通报批评。
(2)开展分级感染防控准备工作:①对感染风险进行分级并开展防控。第一层级是基础感染,防控措施是要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防止外源性致病菌入侵,控制感染风险;第二层级是加强感染,预防感染引起并发症。这阶段需要根据感染类型针对性进行防控,预防感染的进一步发展。对症处理并发症,促进病症改善;第三层级是进行严密感染防控,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免疫缺失的相关并发症,必须启动三级保护性隔离措施,为患者提供百分之百的安全环境。②构建肾移植感染控制小组。具体成员包括肾移植专科医师、护士长和肾移植专科护士。专科护士均接受消毒感控理论知识培训,并且必须通过实践技能考核,专科护士在小组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为:对科室浸泡消毒液更换时间及浸泡量开展定期检查,判断是否符合标准。与医院消毒感控科配合,采集移植病房的空气样本并进行培养,定期检测空气消毒机及紫外线的功能状态;护士长需要负责定时对肾移植护士的手卫生消毒合格与病房物体表面消毒的效果进行考核。同时,参与制订肾移植病房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肾移植消毒感控标准化作业书及查检表。负责对肾移植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追踪;肾移植主治医师负责制订治疗方案,与护理人员沟通患者的病情及转归,如果患者出现感染合并移植物抗宿主的情况时,需要升级消毒感控方案。小组定期组织会议,分析消毒制度与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整改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
(3)开展分级感染防控工作:①加强感染防控。对肺部感染进行护理:增加口腔护理频次,并根据口腔感染的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口腔含漱液进行护理。制订个体化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其他感染护理:制订肾移植患者感染护理监测标准,对感染培养结果进行监测和记录,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了意外感染,需要做出早期预警,进行细菌培养并根据感染定植菌类别实施保护性隔离方案。②严密感染防控。严格进行病房环境消毒,采取严密保护性隔离,让患者处于套间肾移植病房进行隔离,病房里边为活动区,外间为过渡区。使用吸附式空气消毒机确保每天两次消毒,使用1000 mg/L的有效氯溶液擦拭墙面、地面以及物品表面,每月进行两次空气培养。移植护士以4人为1组轮流照护患者,每次进入病房之前都要进行消毒,所穿衣物都要高温消毒,使用手消、手套之后才能为患者进行检查和护理;严格按照消毒流程进行工作,查阅文献资料,咨询医院消毒感控专家的建议,建立消毒处理流程图。当患者和护士进入病房时,不可以拿太多的物品,物品要随时送入随时消毒,因为高压灭菌物品的期限一般为1周,如果超过了这个期限就必须重新进行消毒,费时费力,所以最好采取随用随取的方法。带入物品需要进行检查,如果物品过于陈旧不易清洁,则不能送入病房。对患者的食物进行严格的管理,所有食物进入患者的病房之前都必须要进行严格的高温消毒,饭盒必须用双层保鲜膜包裹好,使用专用微波炉每次加热3 min以上,并重复两次。水果需使用1:2000洗必泰溶液提前浸泡30 min,患者食用时必须要去皮,并且食物一定要质量好,新鲜。为患者进行皮肤黏膜消毒管理,首先是进行眼部护理,需要使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其次是耳部护理,使用75%酒精擦外耳道;鼻腔使用红霉素软膏擦拭鼻孔;口腔护理可以使用1:2000口泰漱口液漱口;患者每次便后,必须立即用1:1000的碘伏坐浴,每次坐浴的时间控制在10~20 min,干燥后使用氧化锌软膏涂抹肛周皮肤。最后是进行皮肤护理,患者的皮肤必须要保持清洁状态,使用1:2000 洗必泰温水擦浴。在隔离期间,患者所使用的一切衣物都必须经过高压灭菌消毒,每天都要更换,目的是为了及时清理干净身上残留的皮肤组织等,所有衣服都要使用氯已定消毒。
由两名经统一培训的责任护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病死率、满意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
(1)术后肺部感染: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6]中的标准,同时结合CT或胸部X线进行判断。
(2)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7]:从体温、氧合指数、白细胞计数、X线胸片、气管分泌物、肺部浸润及气管吸取物培养等7方面进行评价,总评分0~12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肺部感染情况越明显,评分≤6分说明可以停用抗生素。
(3)满意度:采用“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8]进行评价,问卷从入院服务、医患沟通、治疗护理、环境设施、患者忠诚、医疗费用、医患沟通、总体满意度等8方面评价,共28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5分,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获得粗分,将粗分转化为标准分(0~100分),评分>90分为满意。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行校正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级感染防控管理后,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及满意率比较
分级感染防控管理后,观察组术后CPIS评分低于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CPIS评分、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积极预防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是器官移植领域高度重视的问题,开展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方法[9]。有效的感染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早期识别感染发生的风险,评估感染风险因素并控制住感染因素,从而降低感染风险,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减少其治疗费用,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医院管理的整体水平[10]。
我院基于感染风险管理理念建立了肾移植患者的感染分级防控体系,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肾移植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并有效预防术后感染[11]。肾移植患者呼吸道感染病死率极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术后感染病原菌类型复杂,常规感染管控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要对患者加强感染防护[12]。在移植器官之后,供体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抗原增殖分化的这个过程会对宿主的皮肤、消化道黏膜、肺等多个重要器官开展免疫攻击,损害了受体的免疫屏障,导致患者死亡[13]。如果受体本身合并骨髓抑制,就会导致外周白细胞及血小板急剧减少,发生术后感染的风险也极大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保护患者,必须加强术后感染防控,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开展全环境保护[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当患者出现感染风险时,护士结合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能够及时做出预警。对于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也能够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感染防护级别,实施相应级别的护理管控策略[15]。在管控过程中,护士能够针对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因素,制订针对性的感染防护策略,提供有效地护理管理措施,从而降低了患者肺部感染风险[16]。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两组患者纳入病例数较少,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分级感染防控体系后,观察组术后CPIS评分低于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分级感染防控体系的建立可有效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风险,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既往文献指出[17],医院感染发生率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就越长;反之医院感染发生率越低,患者的住院时间也就越短。肺部感染严重的患者需要呼吸机辅助治疗,而呼吸机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进一步加重患者肺部感染症状,影响患者预后,缩短患者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对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18]。因此,对于器官移植手术患者,必须要尽早识别出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风险,结合其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移植感染防控策略,将患者的感染风险划分为不同层级,做到监控与防治并举,护士严格落实护理干预措施,确保消毒彻底、隔离安全,从而把控术后感染的风险,既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也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19-20]。与此同时,患者出院后身边能够接触到的病原菌类型也大大减少,能够降低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分级感染防控通过感染防护预警、主动监测、全环境防护等全方位监管防护措施有效地缩短了肾移植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了术后感染风险,提高了感染患者的生存率。但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对照组资料为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另一方面,研究场所为单移植中心,样本数较单一且样本数量有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