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新生 陈国翠 陈方园 贾佳欣 张兴安 明华伟 王华东 谭小尧
·临床论著·
“互联网+医疗”在三级公立医院应用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韩新生*陈国翠 陈方园 贾佳欣 张兴安 明华伟 王华东 谭小尧△
(南充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调查“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在南充市三级公立医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于2021年6月至8月对南充市中心医院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共发400份问卷,收回391份,有效问卷为380份,其中有效率为96.00%。结果表明,使用过“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被调查者占65.26%,其中“经常使用”只占16.21%,“偶尔使用”占29.84%,“很少使用”占19.20%;从使用类型分析,最多的是“预约挂号”,有285人次;其次是“查询医生信息及坐诊时间”,有214人次;“在线问诊”使用最少,仅有34人次;从影响因素分析, “从没有听过”占18.27%,其次是“没有必要使用”以及“担心隐私泄露”,分别占26.42%和19.16%。“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在我市三级公立医院患者的使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使用模式主要还是体现在“预约挂号”以及“信息查询”这些非医疗核心业务。然而,真正涉及到核心医疗业务方面的使用率却并不高;“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知晓度和使用意识在我市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培养。
互联网+医疗;三级公立医院;问卷调查;医疗服务模式;
2015年,“互联网+”被写入政府报告,随着“互联网+”在各行业的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已成为我国医疗领域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其可以打破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并有效引导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1]。
我国目前有关 “互联网+医疗”的研究多以医院、医生及卫生政策为焦点进行,而忽视患者的认知感受[2]。为了“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发展的更好,对患者应用现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21年6月至8月对南充市中心医院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现场问卷调查,调查我市患者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意愿、使用态度及制约使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文献研究法,参考 “互联网+医疗”相关文献的调查问卷,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开发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分是对“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态度及意愿。参考了其他学者的分类方法对使用意愿及态度部分,设计了服务质量和效果、服务便利性、个人认知以及政策环境4个研究变量进行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于2021年6月-2021年8月在南充市两大三级公立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中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400名患者为调查对象,其中门诊和住院患者各200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开始时调查人员要讲解与示范,并说明问卷填写方法,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后即时收回。
两次审核制,首次由调查工作人员查看上交问卷数量和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现场指导补填;第二次由数据录入员进行,再次核查调查问卷的质量,剔除问题问卷。
1.4.1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经信度检验 Cronbach α为 0.86,效度检验KMO为0.84且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1,说明该问卷的信度效度较好。
1.4.2 数据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 Excel 2010电子表格录入并进行逻辑纠错,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分析采用F检验,定性资料结果用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使用情况差异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发出400份问卷,收回391份,其中有效问卷380份,问卷收回有效率为96.00%,男性180人,占47.37%;女性200人,占52.63%,调查结果有效。41周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为207人,占54.21%,相对于40周岁及以下的人群占比较高。分析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阶段的被调查者对卫生健康需求量大,而40周岁及以下年龄段群体身处壮年,对医疗卫生需求相对较少。从受教育程度层面分析,本次被调查者的学历程度主要集中在专科及以下。从各类变量的使用率来看,职业和性别没有明显差别;而年龄组别中51周岁及以上人群的使用率偏低,仅有58.36%;学历程度层面分析,高中及以下的学历人群使用率偏低,仅有56.37%。见表1。
表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表
变量变量内容 人数(人)百分比(%)使用情况(%) 性别男18047.3765.10 女20052.6365.89 年龄20周岁及以下5213.6868.05 21-30周岁6015.7965.22 31-40周岁6216.3268.34 41-50周岁10126.5866.33 51周岁及以上10527.6358.36 职业学生6316.5866.02 公务员6015.7965.14 企事业单位5915.5365.09 个体经营6717.6365.41 自由职业6617.3764.59 离退休人员6517.1165.31 学历程度高中及以下21255.7956.37 大专7018.4267.45 本科6316.5868.39 硕士及以上359.2168.83 病人来源门诊18648.9566.21 住院19451.0564.31
结果发现,有65.26%的被调查者使用过,但是从使用频率方面分析“经常使用”只占16.21%,“偶尔使用”占29.84%,“很少使用”占19.20%。图1所示。
使用最多的是“预约挂号”,有285人次,占75.00%;“查询医生信息及坐诊时间”的有214人,占56.32%;“在线咨询”是使用最少的,仅为34人次,占8.95%。图2所示。
“没有听说过”占18.27%,“觉得没有必要使用”以及“不能保护个人隐私”,分别占26.42%和19.16%,怀疑诊治结果的占比17.53%。图3示。
图1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情况
图3 “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将“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影响因素分为①服务便利性,②服务质量和效果,③个人认知,④政策环境,四个方面[3-5]。为了解不同特征的被调查者在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影响因素上的不同,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做出研究假设和统计学推断验证(见表2)。经对不同性别被调查者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情况上差异的卡方检验,得到χ2=1.87,P=0.61,从而说明对于不同性别被调查者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情况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对不同年龄段被调查者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情况上差异的卡方检验,得到χ2=32.35,P =0.01,从而说明对于不同年龄被调查者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经对不同学历程度的被调查者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情况上差异的卡方检验,得到χ2=26.42,P=0.02,从而说明对于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
对假设H4、H5、H6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服务便利性、服务质量和效果、个人认知以及政策环境四个因素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学历程度上表现无显著性差异(P>0.05), 由此可知,不同性别和不同学历程度的被调查者在使用过程中,对服务便利性、服务质量和效果、个人认知以及政策环境四个影响因素的考虑上没有差别。不同年龄段分析发现只有个人认知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表4和表5)。
表2 提出假设和假设验证情况表
编号研究假设假设验证 H1不同性别被调查者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情况有差异没有显著性差异 H2不同年龄被调查者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情况有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H3不同学历程度被调查者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情况有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H4不同性别被调查者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影响因素上有差异没有显著性差异 H5不同年龄被调查者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影响因素上有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H6不同学历程度被调查者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影响因素上有差异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3 性别对使用影响因素的统计结果
影响因素F值P值 服务便利性因素1.710.13 服务质量和效果因素1.230.33 个人认知因素1.110.32 政策环境因素1.160.21
表4 不同年龄段对使用影响因素的统计结果
影响因素F值P值 服务便利性因素0.990.31 服务质量和效果因素1.130.22 个人认知因素15.210.04 政策环境因素1.720.49
表5 不同学历对使用影响因素的统计结果
影响因素F值P值 服务便利性因素2.040.43 服务质量和效果因素0.910.16 个人认知因素1.710.51 政策环境因素2.120.43
“互联网+医疗”是指借互联网在医疗中实现的网络预约挂号、线上支付、网络医疗信息查询、网络咨询诊治、远程会诊、线上电子处方等形式的医疗服务,是将互联网和传统医疗服务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式医疗服务模式的总称[6-9],已成为医疗服务发展的新方向。
在我市被调查者中虽有超过65%的使用过“互联网+医疗”服务,但是经常使用的仅占16.21%,从不使用的占比达35%。说明我市“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率不高。并且,使用方式主要集中在非医疗核心业务,而涉及真正医疗核心业务方面的使用情况却更低。说明我市“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形式还较为单一,真正“互联网+医疗”核心医疗业务在我市的使用尚未被打开。 对不使用的原因中调查发现,觉得没必要使用的占比最高;第二位的是对个人隐私泄露的担忧。由此可见,我市民众对“互联网+医疗”服务还比较陌生,医院和相关行政部门还需要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此外,我市还需出台针对患者个人隐私保护的互联网医疗法律法规。
“互联网+医疗”的使用情况与被调查者的性别无关,与学历和年龄有显著差异。可能原因是40周岁以下的患者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使用熟练,学历程度相对高,容易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因此利用“互联网+医疗”就诊的患者要明显高于41周岁及以上的患者。在学历程度上可以看出,学历程度越高的人,通过“互联网+医疗”服务进行诊疗的行为也越普遍。在对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被调查者的分析中,年龄越大的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率越低。进一步说明传统就医模式对我市中老年人群影响很大,这一人群将是我市今后需要重点进行宣传推广的对象。
目前“互联网+医疗”研究多从医院、医生、法规等方面展开的,而忽视了患者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医院良好的宣传与落实,政府支持与政策管理,民众接受与认可是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三个必要素。只有通过三方协同互动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互联网医疗生态圈[9-12]。本研究从患者应用情况和影响因素层面做调查分析,也可反应出实施情况和政策制度在大众心目中的接受情况。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我市“互联网+医疗”服务在患者中的使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使用形式还较为单一,真正涉及核心的网络医疗服务尚未被打开;在影响使用因素的调查发现“没有使用的必要”占比最高,其次对于个人隐私安全的担忧。研究同时发现在我市年龄也是影响“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互联网+医疗”在我市患者的使用还需加大宣传力度。这也从侧面反应出医院宣传与落实工作没有到位、政府职能部门规划与安全管理政策存在缺失,这也将是我市“互联网+医疗”服务今后改进的方向。
1 王慧君,冯跃林.“互联网+医疗”对医疗服务模式和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应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5):3191-3194.
2 陆帅.国内“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11):1535-1537.
3 罗芳丽,叶震中,任继刚,等.“互联网+”背景下南充市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就医模式现状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8):182-183,186.
4 吴琼. “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应用与管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5 沈力,于广军,崔文彬.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主要模式及走势分析[J].上海医药,2017,38(9):6-9.
6 喻惠敏. 上海市互联网诊疗服务模式的研究与探索[D].江西中医药大学,2020.
7 王淼,何悦,张焜琨,等.国内互联网医院运营模式的比较[J].中国卫生资源,2020,23(2):110-113.
8 高玮.“互联网+”模式下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16.
9 钟小燕,白晶,罗荣.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1):20-22+28.
10 林佳雯.“互联网+医疗”的困境及政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8,(1):180-181.
11 周翔宇,王晓君.“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医院信息安全的构建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2):61-62.
12 汪瑾,冷锴,陆慧.“互联网+”视域下智慧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84-87.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 medical" in the Level-III public hospital and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Han Xin-sheng*, Chen Guo-cui, Chen Fang-yuan, Jia Jia-xin, Zhang Xing,an, Ming Hua-wei, Wang Hua-dong, Tan Xiao-yao△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Nanchong Central Hospital, Nanchong 637000, Sichuan,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 medical" service mode in patients of tertiary public hospitals in Nanchong city, analyze the survey data,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Literature study and investigation were carried out.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patients in Nanchong Central Hospital a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from June to August 2021.A total of 40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391 were collected, 380 of which were vali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6.0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65.26% of respondents had used "Internet + medical services", of which only 16.21% were "frequently used", 29.84% were "occasionally used" and 19.20% were "rarely us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use type, the most is "appointment registration", there are 285 people; This was followed by "doctor information and consultation hours", with 214 visits; "Online consultation" was the least used, with only 34 visits; From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never heard of" accounted for 18.27%, followed by "no need to use" and "worry about privacy leakage", accounting for 26.42% and 19.16% respectively.The use of "Internet + medical" service mode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patients in tertiary public hospitals in Our city, and the use mod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non-medical core business of "appointment registration" and "information inquiry". However, the usage of core medical services is not high; The awareness and awareness of the "Internet + medical" service mode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cultivated in Our city.
Internet + medical; Level-III public hospitals; Questionnaire survey; Mode of medical service
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基金(编号:NC21B018);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专项基金(编号:NC21JD100B078);
韩新生,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医学与卫生管理以及口腔疾病的防治,Email:hanxinsheng1986@163.com;
谭小尧,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医学与卫生管理以及口腔疾病的防治,Email:dentist888@yeah.net。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