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10 01:34刘芳芳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实践

摘 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受到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國传统文化元素势在必行。本文以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为例,在分析该校学生本土文化素养欠缺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和经验,探讨了将优秀中国本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实践

作者简介:刘芳芳(1984.10-),女,四川巴中人,丽江文化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了解和学好中国文化有助于他们树立家国情怀,确立民族文化身份。近些年,中国文化和智慧受到全球青睐,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加之其本身是人文学科,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已成为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本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课程思政或文化自信视角,而鲜有涉及学校自身特色者。事实上,基于不同的学校类型、学生特点及学校所在地等因素可以采取不同的本土文化教育策略。本文以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为例,首先分析该校大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匮乏的原因,然后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策略和意义,以期对广大同类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匮乏的原因分析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及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发现,丽江文化旅游学院除文学院外的学生普遍中国文化底蕴不足且本土文化意识淡薄。首先,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学习强度越来越大,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却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考试,课外阅读时间受到挤压,课外兴趣被扼杀,很少有机会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其次,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来自大城市和偏远乡村的学生在眼界、特长及性格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云南省内,比起沿海发达城市的学生,他们的视野相对狭窄,对教材之外的知识了解不多。另外,近些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青少年的娱乐、社交等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三本院校的学生自律性较差,崇尚自由,他们的业余时间大都被网络游戏、社交媒体、追星追剧等活动占据,这使得他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变得肤浅,很多大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根本不感兴趣。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策略

(一)基于教材内容补充课外资源

大学英语主要涉及英语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也很适合融入中国文化,但现形大学英语教材大都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反映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内容不多,这对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非常不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教学素材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本土文化素养,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关注点,活化课外资源,对教材内容加以增补。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是《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思政智慧版,相较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该教材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中国元素,但由于加入的内容呈现方式较单一,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还需补充课外资源和素材。

例如,第一册Unit1 “The Pursuit of Dreams”的Opener部分引导学生思考逐梦成功的因素及如何克服逐梦过程中的困难时,教材列举了钱学森和乔布斯两个人物,使得这部分的中西方文化内容相对平衡。大部分学生对钱学森有所耳闻,但了解不多,也很有了解的兴趣。但扫描教材上的二维码,得到的是密密麻麻百科全书式的英语介绍,很多学生根本读不懂更没兴趣去读。基于此,教师可以用钱学森把“VR”翻译为“灵镜”的事来导入话题,让学生们体会钱学森在翻译时提倡和强调的中国味,感受汉语的魅力。在课堂上对钱学森的科学成就作简要介绍后,向学生们推荐电影《钱学森》让其课下观看,并布置相关任务,引导学生们了解钱学森的逐梦历程,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及他们为缔造当今幸福生活所付出的努力。通过鲜活的画面、音乐的渲染,学生们获得浸入式体验。很多学生表示比起追流量明星,他们更愿意多了解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再如,本单元的主课文“Deaf DJ”,作者讲述了自己虽耳聋却通过努力成为一名DJ的故事,并激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由于作者是美国人,他的故事也发生在美国,学生会有距离感,觉得不真实,因此无法深刻体会作者传达的精神。事实上,同类型的人和事在中国也数不胜数,如双腿截肢但在69岁时成功登顶珠峰的夏伯渝、中国古代军事家孙膑以及因为残奥会而再度进入人们视线的张海迪和邰丽华等。学生们对这些素材相对了解和熟悉,不仅能让他们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而且能让他们体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喜欢上网、看电影等,也普遍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和热搜。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与时俱进,融入当下社会事件或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结合学生的兴趣,补充相关中国文化的课外素材,这样的素材不仅有很好的价值引领作用,还有助于他们的英语学习和本土文化知识的拓展。

(二)依托地域特色融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丽江是滇西北的一颗明珠,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拥有多项世界遗产。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积极学习、吸收和传承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积极的意义。地方高校的教师承担着开发应用地方本土英语教材、传承地方民族文化、提升地方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使命,因此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应积极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课文“Deaf DJ”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丽江纳西族口书书法家和志刚在失去双臂后通过勤学苦终成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创办书斋并向慈善机构捐助的故事。在学习《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第四单元 “Music, Music Everywhere”时,可结合纳西古乐会在疫情期间谋求改变,推出“宣科书房”的当地新闻,融入对纳西古乐及其创始人宣科先生的介绍。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关注明星动向、网络综艺节目和网红打卡地,教师还可结合欧阳娜娜等明星在学校附近的网红景点“荒野之国”拍摄的真人秀《奇遇·人间角落》向学生们介绍该景点及其创始人民谣歌手乔小刀,并欣赏他的音乐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具有丽江特色或是起源于丽江的音乐值得向学生推荐,如夏夏的音乐工坊、丽江人耳熟能详的纳西语歌曲《纳西三部曲》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课下积极亲近当地文化,如走进纳西古乐会、和志刚书斋和荒野之国,亲自去听一听、看一看,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再如,讲到“friendship”的话题时,教师用“朋友”的东巴象形文字导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东巴文化的興趣,还可以拓展介绍丽江人的“化賩”文化,感受丽江淳朴的民间文化、家庭观念和交友观念。在讲到“dedication”时,可以带学生们重温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不忘初心的奉献精神,毕竟是丽江的真人真事,比起空喊口号更有育人效果。

低年级学生进校不久,对当地文化和社会了解不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当地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熟悉和适应生活环境,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丽江的了解,并激发其对学校、对大学生活的热爱,这也是家国情怀在学校层面的体现。

(三)将中国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实现全英文授课,但教师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中文反而有助于学生融入课堂,学有所获。另外,中文的使用还有助于将中文所承载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词汇教学往往比较枯燥,如果教师能适当拓展相关中国文化背景或知识,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单词意思和用法,还能帮助他们加深记忆并积累国学知识。如讲解单词“stammer”时可以引入成语“期期艾艾”的典故;讲“moderate”时可以拓展“中庸之道”的思想等。此外,在词汇教学中,优质例句必不可少,在例句中渗透中国文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在学习生词“contribution”时,设置例句“Tu Youyou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 学生掌握“make contributions to”搭配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屠呦呦的爱国敬业精神和中医的博大精深。教师还可通过布置课后任务的方式鼓励学生弄清屠呦呦名字的由来并在课下观看热播剧《功勋》,从而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中国本土文化内容。另外,现在很多中文词汇和表达已经进入了英语并被收进英语词典中,如add oil(加油)、Gaokao(高考)、guanxi(关系)等,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们大胆使用这些“中式英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除了词汇,语篇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资源,语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篇章本身蕴含的资源,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能有效达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目的。首先,在篇章学习中引入中国古代经典名句,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又领略古代汉语之美。如教学《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Small Actions, Big Results”时,教师引用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及欧阳修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来深化主题并警示学生。此外,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补充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还可以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进行对比,师生共同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合理取其精华。如《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All Grown Up and Still in Tow”中,作者讲述到自己上大学时父母将其送到大学门口便开车离去,留下作者一人独自面临大学生活。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们思考自己的父母及大部分中国父母的做法,并将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观念进行对比,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近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的内容都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且占比高达15%。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期末考试及平时考核中可以效仿四六级考试,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内容,以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和课间,通过与学生闲聊或播放短视频的方式向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用中文发了曹植的《七步诗》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教师可以在休息时间就这类话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再如, 近些年很多大学生热衷过洋节,反而对中国传统节日没什么热情,甚至不太了解。近年的四六级考试就有涉及传统节日的题目,教师可以在每个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利用碎片化时间给学生们作相关节日的英语介绍,辅助他们记忆相关的词汇和表达。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及专业特点,调动其积极性,用微信或QQ群推送相关网络资源,或用雨课堂发布相关任务等,实现课上和课下、线上和线下全覆盖式教学。

四、结语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这项任务很难依靠一门开设时间短或受众面小的课程来完成。而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受众面广,且开设时间长,应积极担当起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不仅要着眼于教材和教师,还要依托于学生特点及学校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2020(5):21-29.

[2]刘芳芳.影视文学素材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应用与实践——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1):78-80.

[3]那丽芳,普正芳,施应凤,朱传莲,龙志云.边疆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以文山壮族本土文化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7(6):98-102.

[4]马洁婷.浅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与传统文化弘扬[J].文化产业,2021(13):137-138.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实践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