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浩
摘要:汉代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汉代开始,厚葬风气开始兴盛,同时画像石也是丧葬的一部分,其中汉代画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劳动的精髓,这是一种集雕塑、美术、刻画、音乐于一身的艺术形式。本文将以栩栩如生的山東汉代画像中的乐舞图像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图像研究,进而对其特点与发展现状进行论述。
关键词:山东汉画像 乐舞画像 音乐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183-03
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文化最直接的反映,其范围十分广泛。汉画像是在汉代贵族墓葬中广泛存在的,兼具建筑材料与美术作品二重性质的石、砖质构件上刻制的形象,其中有很多音乐、舞蹈形象。汉画像石在全国主要分布于河南的南阳地区、山东鲁南地区、四川成都地区以及陕西北部。不同地区的汉画像遗存有着独特的地域特点,由于当时山东地理位置较优越,所以山东也是汉代画像石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大量史料证明,齐鲁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一、山东乐舞百戏汉画像出土的地域原因与分布情况
(一)山东乐舞汉画像出土的地域原因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说,山东地区位于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自古以来都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由于先民居住于此,所以慢慢形成了大汶口文化,汉代彩陶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同时,西南部地区有较多山区,山上的石头资源丰富,可以做到就地取材,这对汉代画像的形成以及铸造提供了方便。就山东而言,多产青石,青石的质地较为细密,适合精雕细刻,适合高浮雕、浅浮雕以及凿纹、磨光等手法。画像石一般是在同一石上,上下分层或左右分格的方法,刻画乐舞百戏和宴饮图。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塞,也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汉代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超前、文化繁荣的一个朝代。而乐舞百戏就是当时娱乐的形式,被作为一种时代载体,呈现出当时发展的最高水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思想遍布整个汉朝。山东又是孔孟之乡,儒家学派的“礼乐”思想在这时受到积极推崇。以建鼓舞为代表的祭祀舞种成为齐鲁大地汉画像雕刻的主要内容。学术界一般认为,两汉时期,汉画像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媒介手段,主要对百姓们进行教化的一种形式。汉代人对生命有着独特的解释,从出土的墓葬以及文献记载来看,反映出汉代人“事死如生”长生不老的神仙信仰,有对生命延续的向往之心。所以在乐舞百戏画像雕刻中也会出现玉兔、嫦娥、翼龙、西王母等形象。
(二)山东乐舞百戏汉画像出土的分布情况
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范围分布非常广,几乎涉及山东全境。乐舞百戏作为汉代音乐画像的一部分,它的分布比例与其地方出土画像成正比关系。同时,画像石的分布情况也与石料的采集、冶炼技术的成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主要集中于以济宁、临沂为首的鲁南地区,鲁南地区出土的乐舞画像数量多、范围广、内容丰富。济南、泰安等地出土的乐舞图像虽然数量比较少,但是图像画面雕刻的十分清晰,均含有乐舞图像。
二、山东出土乐舞画像石的发展——以鲁南地区为例
秦汉时期的鲁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发现与音乐相关的画像石约有100块,独立音乐形式的多至128余块。覆盖面积十分之广,涉及的主要市县有滕州、微山、嘉祥、济宁;还有枣庄、临沂、曲阜等。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墓葬都少至3—5处,多达10处。其中有关音乐的画像石也是多达七八幅,在微山县出土的墓葬中,就有多达七幅与音乐有关的画像石。足以证明汉代时该地音乐文化发展的盛况。在保存的画像石中,乐器演奏、歌唱、乐舞百戏这三种表演艺术形式较为多见,但它们单独出现的比较少,经常是几块石头连接在一起,并在一块画像石中同时出现。
(一)鲁南地区出土画像石的分类
1.鲁南山区北部地区:含有济南、章丘、肥城、诸城等地区
该区主要是反映大型的乐舞百戏与出行奏乐的画面,内容丰富,场面较宏伟。例如现济南长清区出土的郭氏墓祠奏乐杂技图汉代画像石中,在乐器应用方面主要是吹管与打击乐器中的鼓类比较多,像类似于琴、瑟这种弹拨类的乐器较少。比较突出的是,出现了像胡笳等的外来乐器,这也显示出胡汉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
2.鲁南山区东部地区:含有沂南、沂水、莒南、费县等地区
该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以长条状为主,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沂南地区北寨舞图画像石,由于是长条状内容,多以大型乐舞宏大的演出场面为主,舞蹈场面丰富多样。因此使用的乐器非常多,出现了钟磬种类的乐器,在这个地区,建鼓的使用大大的减少。
3.鲁南山区的西部地区:含有嘉祥县、曲阜、济宁、邹城等地
这一地区与上述两个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最大的特点是乐器的使用是这几个地区中最多的,其中建鼓的使用最为突出,且形制也是最宏伟的。例如出土的微山地区两城乐舞杂技图画像石中,主要是以刻画大型的乐舞百戏为主,装饰极其华丽,结构多变。
据此推断,以上三个地区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数量上,以曲阜、滕州一带为首的地区是汉画像发展最完善的,这取决于它优越的地理交通枢纽位置,以及孔孟之乡对其影响。该地不仅是汉代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心,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与发展地区。贵族生活比较奢靡,诚然这一地带出土的画像石也会数量居多、场面巨大、内容丰富。有人说过,汉代画像石就像是汉代的一本真实的百科全书,记录了汉代的社会风貌,体现了汉代人民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反映了汉代真实的乐舞场面。
(二)鲁南地区出土乐舞画像石的特征
在出土数量以及时间的划分上,鲁南地区的有关出土的乐舞汉代画像石中,根据笔者查阅文献研究发现,画像石大部分都是来自东汉时期的。与西汉时期相比,东汉之后出土的有关乐舞百戏的画像石数目增多,甚至东汉晚期的数量更多。大概可以确定,汉画像形成于西汉中后期,在东汉前、中期逐步完善,东汉晚期达到了一个顶峰。与此同时,这也预示着消亡。
在内容布局上,鲁南地区出土的乐舞百戏画像石构图设计比较精密,留白地方比较少。这种布局叫做“密集型布局”,是指将一块石采用分格的形式分为上下左右四个部分,同时每个部分区间都会反映一个主题画面,这样使画像石生动活泼,给人也留有遐想。东汉时期之前的画像石都结构单一,内容简单,可以独自构成一幅画面。东汉之后的画像石在布局上都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一幅大型的乐舞百戏画面,空间留白面积比较少,很多空隙处都留有精美雕刻,充分反映出儒家学派的严谨态度。
乐器的使用与布局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汉画像石中,由于它并不是写实类的美术作品,所以很难去辨认其石面上所刻画的乐器有几根弦或者是什么乐器等一些细节,而且乐器是多种乐器组合所存在的,很少有单独存在的现象。所以按照乐器演奏形式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乐器独奏、合奏以及乐器伴奏这三种。在西汉时期,由于一块石表现一个内容,所以其乐器品种的使用也比较单一。东汉之后,随着各方面的完善,乐器种类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东汉晚期数量急剧增加,这也反映出了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在汉代时期,就是通过画像石的形式来表现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
山东区域的汉画像石中刻画的乐舞百戏场面丰富宏大,表演内容非常繁琐,以百戏为主要题材的汉画像石也数量众多。乐舞涉及有长袖舞、建鼓舞、盘鼓舞等多种舞蹈。可以看出乐舞百戏这一表演形式在汉代具有很庞大的受众面积。汉画像石以生动直观的手法刻画了汉代乐舞百戏,弥补了文献资料记录的片面性,其呈现的场面大多数是由多种表演形式随意搭配,且无固定组合模式。
(三)乐舞百戏画像石的构图特征
舞蹈是汉代人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在汉画像中舞蹈出现的次数非常多,规模也比较宏大。汉画像中舞蹈艺术深受楚国遗风的影响,由于鲁南地区所处的位置在当时是南北分界处,所以既传承着中原地区西周带有巫术特色的礼乐体系,又吸收了荆楚大地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的风格,还保留了齐鲁本有儒家文化特点,集百家精华为一体,这样才形成了典雅和谐且浪漫但又不失规则的独特的齐鲁音乐舞蹈特点。在构图中,组成的画面是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在内容上要产生互相呼应的关系,在形式上也要与之契合,且要有一定的节奏感。画像石上的内容有多也有少,处理手法上有繁杂也有简洁。但不管表现内容是怎样,工匠们都能通过自己手中的“刀”将其得心应手的表现出来。其特点是:要做到主体鲜明,紧凑有质,内容直观,恰到好处,即使有留白的地方也不会让人感受很突兀。
乐舞类的汉画像石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向人们展示一个音乐项目、节目,尽管这种画像石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內容也比较简单,但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文化,在画面中一般没有旁观者、车骑、杂耍等,只有表演的艺人以及乐人。这类画像可能不是表现死者生前享乐的画面,在文献记载中可能是汉代贵族人家私自供养家伎的。在当时有一种概念,家伎数量越多也就证明身份越显贵,其家族势力就越强大,所以推断这类画像石是向世人炫耀家族显赫的。有关于百戏类的画像石是指杂技表演与乐舞表演相结合的画面,内容总是比较热闹的。这种画像石的特点为:乐器种类多样、内容丰富、舞蹈杂耍颇多,且参与人数数量也较多,充分显示出汉代乐舞表演的画面,展现出我国乐舞“歌、舞、乐”三位一体音乐布局的特点。这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留下的画像石比较多,增加了娱乐性质。诚然,形式也有大小之分,规模也大小不等,但都能体现出当时的音乐状况。
除了上述三种比较单一的形式外,还有一种乐舞百戏与生活场景相结合的画像石。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有贵族出行、歌舞表演、军队出征前以及劳动生产画面等等。在乐舞百戏画像石中,这些作品虽都来自于达官显贵的墓穴,表现的都是豪门音乐生活的画面,但是在画面中表演的艺人都来自于民间,但都能在某些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俗乐的发展。
三、乐舞百戏汉代画像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随着20世纪90年代洛庄汉墓以及其他考古发掘的推进,引起了学术界对汉代断代史的研究兴趣。诚然,音乐图像学与考古学之间有着互相渗透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以及考古发掘数量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到先人的生活图景。图像可以认为是静态的,也可以认为是动态的。一张张图像可以构成一个朝代或者一个时间线动态的画面,图像可以作为一种载体,填补历史文献的一部分空白,它最特别的就是拥有强烈的“现场体验感”。而研究汉代音乐除了已有的文献资料外,还可以研究画像石,这是对于汉代特殊的历史刻画,它直接向我们展示出了汉代先民们当时的生活、娱乐状态,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现实的。在汉代音乐史的研究上面,大量的汉画像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资料,它像是现在的电影一般为我们研究当时人们的音乐舞蹈提供了便利。这些弥足珍贵的汉画像石不仅可以多角度的印证乐府诗歌、散文、汉代歌谣等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历史资料中所描写的汉代社会情况外,还能给我们再现当时的音乐舞蹈盛况。根据目前考古出土发掘出的画像石来说,齐鲁地区出土的乐舞百戏画像数量非常多,甚至达到了全国首位。在其中,不仅达官贵族墓中有画像,中小阶级甚至普通百姓的墓中也有汉画像的存在,这说明了汉代时期的山东地区音乐舞蹈文化的盛行。
四、结语
汉画像属于黑格尔所谓的象征型艺术,它表现了汉民族源于远古神话时代的民族集体无意识领域,构成了民族的心理原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汉朝是一个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或者军事上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时代。从张骞出使西域到丝绸之路的不断完善,百戏在继承传统、汉代与西域文化交流中慢慢发展,甚至对后世的乐舞、戏曲、说唱等艺术都留下了深远影响。直到现在,我们还能从舞台上看到汉舞、汉风律动等。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已经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当年留下的乐舞资料、汉画像石等都让两千年后的我们感受到清晰、生动的汉风印象。齐鲁大地留下的乐舞百戏汉画像以鲁南地区为例,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不同地区留下的画像石是有不同特点的。对此我们要有着共性与个性的理念去看待,鲁南地区的汉画像展示了这一地区辉煌的汉代音乐艺术成就与真实面貌,这更有利于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欣.论南阳汉画像的乐舞形态及音乐文化特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3):46-53.
[2]陈欣.民族乐器演奏中的微动异动现象测音分析[J].中国音乐学,2019(03):122-135.
[3]朱存明.汉画像宇宙象征主义图式及美学意义[J].文艺研究,2005(09):60-6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