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修琳
摘要:明代台阁体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现象,与同时期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已被学者多加研究,但研究者往往只关注其楷书的渊源流变以及台阁体自身形成的规律性,而对行草书的发展往往浅谈辙止。本文试图采用研究与书论相结合的形式,细致分析台阁体行草书的发展渊源,并对应其代表书家和作品进行整理。在明代的书论评述中,往往谈及到台阁体行草书时,大多赞赏有加,台阁体行草书在明朝前期的繁盛不能说对后来书家流派的形成没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明代 台阁体 行草书 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053-03
在明代初期的台阁体书法中,主要以楷书和行书这两种书体为主,对楷书的品评历来研究探讨者甚多,而对行书却往往一带而过。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楷书主要运用在官方场合,比如诏书、敕表以及各级政府公文,比较规范。但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台阁体书家不仅是台阁体楷书书家,也往往能写出一手流丽的行草书,而这些行草书自然与其楷书的统一面貌有一定的相通性。本文主要研究明代前期的台阁体行草书,即永乐年间至宣德年间。因为这是一个行草书最为兴盛发展的时期,一是缩小了研究的范围,二是台阁体行草书的代表书家宋璲、解缙和沈粲都在这个时期内,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台阁体行书在这个时期风格上出现的微妙变化。
一、明代台阁体的发展状况
(一)明代台阁体简述
台阁体本是明代初期文学史上一种精工华丽、艺术价值平庸无奇和用来歌功颂德的文风,主要以台閣重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从书法史来看,是明代初期形成并开始蔓延的一种书风,代表书家为沈度、沈粲兄弟等。从艺术审美来看,与文学史上的文风有一定相似性,故借用其名。从社会人员来看,主要是宫廷书家和台阁大臣,其中以中书舍人为主。其书风则整饬停匀,面目一致,以圆、光、润为主,明代台阁体书法一般来说会和清代的馆阁体相提并论,对于其书法风貌和艺术特点的描述都是千人一面,乌、黑、光,状如算子,毫无生气,具有匠气和俗气,妍媚乏骨力,并且容易扼杀书家的创新意识,毫无性情而言。这样的书风主要是受皇帝喜好的影响,并且由于这种喜好逐渐在政府高层蔓延开来,所以后来又不仅仅局限于宫廷书家,在士子科考、中下层文吏的文案书写中,也趋同于台阁体书风。当然,台阁体书法中有精妙的上乘作品,也有呆滞的劣作,不能一概而论。
(二)明代台阁体的背景
自古以来,中央政府对官员的考核要求都有书案字迹的考察,而善书也成为官员的必备技能之一。隋朝科举制的兴起,对士子的书法技能有着严格的要求,楷法遒美、结构严谨,这成为基本的条件之一。唐代的集贤院、翰林院、弘文馆,宋代的院体以及元代的奎章阁包括明清的台阁体、馆阁体这些官方主流的书写样式,与士大夫怡情或肆意洒脱的书写有根本不同。明开国以来,太祖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空前未有的高压政策,动辄杀人数千乃至上万,使得文人自身抒发的性情逐渐减少,达到帝王想要的统一状态。明代台阁体就是在这样一种受政治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书风活跃在官僚队伍中,并在明代的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直至明代中后期吴门书派在江南崛起,才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台阁体的笼罩局面。然而,后世对其中的代表书家往往褒贬不一,针对同一种面目的书风或大加赞美,或讥评辞甚。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种,不仅仅是艺术理念的差异,也有受评论家和台阁体书家籍贯以及师承关系的连带影响。
明代台阁体的出现,虽说是政治和时代的产物,但并非是横空出现的,在历史上也早有一定的渊源,而明代初期则是将这种渊源放大了。于是,在明代重新建立起高度的中央集权下,书法规范重新抬头是势不可挡的,主观因素是明成祖大加赞扬沈度的楷书,以至于这样一种统一的风格在永乐年间达到高潮,从而使这种风貌的楷书在上层官吏中传遍开来。
二、明代前期台阁体行草书概述
(一)台阁体行草书对元代行草书的继承
明初书家以取法元人为主,而元代书家中的佼佼者赵孟頫、康里巎巎则以擅长行草书闻名于世。明代初期台阁体书家也大多继承了元人风格,有的书家就是以娴熟纯粹的赵孟頫体享誉当朝。但与赵孟頫相比,趋于圆滑,精丽程度高,有程式化的趋向,最终导致了一种雍和平稳、面目相似但技巧性十足的书风。
我们可以从明初的台阁体名家中看到这个状况,例如“三宋”之一的宋璲,学赵孟頫、康里巎巎,方孝孺云“近代善书尤著者,称吴兴赵文敏公及康里子山……金华宋君仲衎,兼得二公之妙,而加以俊放。”沈度和沈粲合作的《朱熹感寓诗八首并序》,其中沈度书写的部分用笔似宋克,而沈粲也与其兄有同样的师承,王世贞评其草书“行笔圆熟,章法尤精,足称米南宫入室。”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工夫。”可见台阁体书家对于书法的传承流变十分看重,这个书风的传递是以师承为主,经历过诸多书家次第的传承,最后形成台阁体书风,在沈度沈粲之后,这种书学体系到达顶峰,而这也是“台阁体”与“馆阁体”最大的区别之一。“馆阁体”是为了应对科举考试,以“乌,方,光”为主,模式化严重,千人同面,而台阁体行草书是一种书风,有柔美风姿,但又似乎软弱少力,这种评价侧面反映出了台阁体行书继承赵孟頫一系阴柔婉约的书风,但又与当下政治文化环境相结合的独特风貌。
(二)台阁体行草书风格的同一性
当我们分析台阁体书家的行草书时会发现与其他行草书书家不同,台阁体行草书书家有统一的审美倾向,即“中和”“中庸”。这种“中和”之美可以是富贵气,也可以是脂粉气,但作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特点,与其他流派注重个性张扬有着明显差异性,流派书家希望能够突破这种面目统一的“中和”势态,做到“学古能化”“古为今用”,是故,“台阁体”被看至厌倦而欲被后人超越时,就被打上了尘俗的标签。
台阁体行草书与楷书风格的同一性有两点因素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一是其有与楷书相似性质的功能性;二是明代前期书学审美的影响。楷书为了制诏抄书,其功能性以政府部门和帝王的实用为主,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艺术性的装饰作用也离不开一定的规范。行草书的功能则不体现在日常的政令文字上,以观赏、装潢和把玩为主,台阁体行草书也会顺应着楷书审美的路子继续发展下去,这样就在学习元代赵孟頫、康里巎巎的书法风格后,将其内在的性情因素剔除,而转为皇家典丽的色彩。当然,台阁体行草书也不是就似此沦为印刷体,千人一面。而是台阁体书家又以顺应时代的审美理念灌之,在一种约束力很强的状态下,仍然保留书写者性情色彩的差异,所谓“和而不同”。我们只要对比宋璲、解缙和沈粲等人的行草作品,就能清楚的看到其同一性与个体的差异性。再者,明成祖对书画艺术也有着自己的追求,史料记载,其对于绘画的品评非常注重其意境格调雅致精丽,可见台阁体书风的特点不仅仅是客观环境影响的产物,也是主导者帝王的主观追求。
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样,明初基本笼罩在以赵孟頫为中心的元代复古主义浪潮之中,“台阁体书法”是书坛在科举和帖学盛行的洪流中的产物,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书都有着历史的渊源。到明代中叶,书法家视野得以扩展,随着书坛重心向江浙地区开始转移,以李应桢、徐有贞等为先驱的明代吴门书派崛起,开始打破自元代以来的赵孟頫遗风,对于复古压抑之风甚是反感,批判其为“奴书”,一改书坛沉闷之风,反对千篇一律,主张学书不必泥古,要求新求变,由此吴门书派逐渐引导了当时的书坛。
(三)明清书论对台阁体行草书的品评
明清书论中,关于宋璲、解缙和沈粲的品评最多,宋璲在书史上与宋克、宋广并称“三宋”,是台阁体行草书家中的佼佼者。方孝孺赞誉宋璲的草书:“金华宋仲珩,草书如天骥行中原,一日千里,超涧渡险,不动气力。虽若不可踪迹,而驰骤必合程矩。直可凌跨鲜于、康里,使赵公见之,必有起予之叹。”又有过庭讯云“书法端劲温厚,秀拔雄逸,规矩二王,出入旭素。”沈粲是沈度之弟,与其兄沈度皆工书,行草书风格遒丽,又融入“台阁体”的端庄圆润。王世贞评其“行笔圆熟,章法尤精,足称宋南宫入室。”叶盛在《水东日记》又云“沈简庵草圣擅一时,真行皆佳。” 解缙的草书与其他台阁体名家拉开面貌,在一定的范围内更注重性情的抒发。王世贞跋解缙《黄庭经》“然世多见者狂草,其所以寥寥者,亦作狂草故也”,又有明何乔远《名山藏》曰:“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
搜集明清时期关于品评台阁体行草书的部分书论,加以分类考察,可见书论中谈及的台阁体名家的行草书大部分以美评为主,那么基本可以概括出台阁体行草书在当时的影响和风评,即是一种基本被社会和书家认可的书风,并非像近世一样劣评如潮。
三、台阁体行草书代表书家及风格浅析
(一)“天骥奔行,不主故常”——宋璲
宋璲,字仲珩,浦江人。何良俊《四龙斋书论》评其书师法康里巎巎,可称入室弟子。宋璲名列明初草书“三宋”之一,但由于去世过早,所以传世作品极少,目前能看到的仅有《敬覆帖》,用笔刚劲有力,有一种青春气息,由于是早年作品,所以尽露古人法度,欣赏称道者络绎不绝,甚至连在晚明思想解放潮流中的袁宏道也评价其“仲珩草书为当代第一”,当然,我们面对众多赞赏思考其缘由,当是其草书继承元人法度而稍稍有典雅的宫廷特色,这是台阁体行草书早期的典型特征,但宋璲由于年轻,书法艺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与后世相比,其个人风格特色并未十分明显,如果不因横祸,他的书法前途不可限量。
(二)“用笔精妙,出人意料”——解缙
解缙,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官至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主持撰修《永乐大典》。解缙的行草书在台阁体行草书家中是面目最为多样的,这与其本人才气横溢有着必然的联系。他取法以元人为主,通过传世作品来看,自康里巎巎得意甚多。解缙擅长写大轴的狂草,很有可能是为了适应高堂大殿的宫廷悬挂装饰,其代表作《宋赵恒殿试佚事》为横轴大字,用笔迅速如鹰隼,笔画使转之间无不有康里巎巎之意,整体气势雄厚。狂草《游七星岩诗》是其40岁时的自书诗卷,非常具有个人特点,上下连绵成为一片,少用點画,加大粗细提按的对比,其中“声”字一字占六七字的位置,开晚明跌宕起伏的数轴先河。《草书自书诗卷》则格调不高,可视为尝试之作,字形大小对比十分悬殊,但气息不够通畅,且诸多字用笔缠绕拖沓,不免有描摹之嫌。此外还有《草书诗帖》等作品用小草写成,用笔娴熟,大概与沈粲小草同类,但风格比沈粲更为深厚。
(三)“行笔遒逸,南宫入室”——沈粲
沈粲,字民望,号简庵,华亭人。沈粲专攻行草,法自南宫,明人对他的赞赏亦很多,王世贞评价其用笔圆熟。代表作有《梁武帝草书状》,用章草写成,学习宋克,但沈粲毕竟与宋克的社会地位大不相同,所以取法宋克的草书非但没有宋克的高古飘逸之气,反而转换为宫廷的富贵气息。笔画之间流畅圆转,绝少连绵,但由于其笔势的流丽而气息上下贯通,转折锋利,似不可避免的受楷书影响。而另一幅代表作《草书古诗轴》艺术水准要高的多,此作品为数轴大字,取法怀素,上下连绵一纵直下,已透露出自我成熟的风格,用笔俏丽,呈现媚态。能代表其特色的还有《草书千字文》,用笔迅速,遒劲畅达,极少有古朴的气质,明显是明代初期台阁体的风貌。
四、结语
经过上文我们对明代初期台阁体行草书的梳理,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其发展轨迹。本文简述了台阁体行草书的一些特点,按照时间顺序,把对应的书家和作品列举出来作为证据的支撑,而明代书法评论家对台阁体行草书书家的批评更能让我们清楚的站在历史的视角,正确看待台阁体行草书这样一种面貌。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崔尔平选编点校.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党鑫.明代台阁体书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年.
[4]徐文达.馆阁体探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
[5]马鸿民.馆阁体书法的借鉴价值[J].艺术教育,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