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欢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不安全因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0--01
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情况,保护性约束是其治疗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有相关数据显示[1]其使用率已达40%。保护性约束实则就是身体行为约束,是对患者强制实施的一种从最大程度上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意在减少意外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危害[2]。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对此种保护措施都较为反感并对其实施目的没能有足够的理解。加上在实施保护性约束的过程中,患者本人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抗以致使发生伤人、自残、损害公物等危害行为,由此对患者的治疗及病情发展均有着不利影响且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医疗纠纷。因此,对实施保护性措施应予以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并对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保证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就此,本文特以我院接收的60例实施保护性约束的精神病患者展开分析,现结合有关文献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以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内接收的已行保护性约束的精神病患者60例为对象展开。男性共有32例,女性共有28例,年龄抽取范围介于20~82岁间,经观测其平均检测值为(51.10±9.50)岁。纳入标准:(1)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且同意参与;(2)所抽取对象均为精神科患者,存在有关疾病诊断记录和治疗史;(3)患者基本信息资料及诊疗记录可被完整、准确收集。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意识障碍性疾病,难以配合相关基础调查;(2)从入院起至今在本院接收治疗的效果不甚理想;(3)经相关诊断显示可能存在严重记忆偏移者。
1.2方法
对患者的主治医生、家属及其自身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着重记录分析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原因、不安全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关的解决性对策。
2结果
2.1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原因
此次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原因位列前三的依次是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其占比分别为36.66%、18.33%、13.33%,其余原因占比详细如表1所示。
2.2 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前三种不安全因素分别是沟通障碍(50.00%)、四肢牵引导致关节损伤(20.00%)、约束带过紧致使身体受损(11.66%),其余因素详见表2。
3讨论
精神类疾病是一种长期性疾病,具有诱因不详、病程久、难愈合、易反复发作等特点。有相关研究显示[3],精神病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的暴力倾向,因此也加大了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此前,临床上对该类患者多采用保护性约束的治疗方式,效果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其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1)约束前沟通障碍,由于患者病情的特殊性会加大沟通工作的难度,通过调查发现,约有一半的不安全事件皆为医护人员于患者之间的沟通不顺所致。(2)约束中的不安全因素: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过程中,约束带过松或过紧都易引发不安全事件,轻则致使患者皮肤损伤、重则导致患者伤人、自残、逃跑等。(3)解除约束后,由于自我本能反应或其他因素可能造成部分患者存在报复打击行为。
基于上述不安全因素,特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医护人员需注重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保护性约束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所想,多关心安慰患者,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感受到院方的人文关怀,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降低反抗度。(2)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人员应自觉积极加强业务素质培训,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定期参与理论知识。文书写作规范化,护理文书是记录护理事件的直接证据,同时也是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统一护理文书格式及内容,最大限度保证文书的真实性、客观性及完整性。(3)完善保护性约束相关制度,建立实施保护性约束制度及患者信息登記表,通过完善保护性约束的相关制度,优化保护性约束实施流程,使保护性约束在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降低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重还是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需要针对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易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丽娟,吴春梅,郝金金,等.住院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9,24(013):1650-1652.
[2]徐莲英.住院精神病人保护性约束调查及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18,6(6):12-13.
[3]梁菊芳,卜兰珍.精神科实施约束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19,11(12):1801-1802.